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記者節: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用時間丈量價值

世界永遠在變,記者總在熱點之上顛簸,但記者之所以為記者,就在於其始終以赤子之心,扛起新聞專業主義,勾勒真相、描摹正義。

▲新京報記者正在對黑磚窯調查取證。

文 |新京報編輯部

正如唯有愛不可辜負,唯有時間不會爽約。在2018年11月8日這一天,我們迎來第19個記者節。

在時間的河面下,此時與彼時似乎沒太大差別,它們終將化為“昨天,今天,明天”;但在意義的維度上,這個日子卻又如此不同,因為——她是記者的節日。

慶祝記者節,不是慶祝一個空洞的節點,不是對著某個職業胡亂感懷。當媒體大環境呈現前所未有之變局,傳統媒體於夾縫轉運站型,新媒體千帆競發,媒體邊界擴充,記者涵義拓延,如何慶祝記者節,注定會被打量被凝視。

今昔對照,總會讓記者節被悲情化渲染籠罩——時在變事也在變,如記者收入不再優厚,社會地位不再那麽崇高,“無冕之王”的稱呼,也像是顧影之後的自我慰藉。

這些是事實,但未免有些離題:我們慶祝記者節,慶祝的究竟是什麽?或有致敬,或為打撈認同,但最終一定指向新聞專業主義的鞭策——記者真正的尊嚴,本源於斯。

專業嫻熟的操作手法,厚積薄發的知識積累,是對每個記者最基礎的專業要求。尤其是在自媒體蜂擁而起的今天,“人人都是通訊社,人人都有麥克風”似乎總被提及,“媒體”的概念與格局正在發生大變革,新聞專業主義顯得愈發稀缺與重要。

數據顯示,如今微信公眾號的數量已超過2000萬,自媒體上的內容創作者亦鋼彈千萬。很多自媒體不是專業媒體,寫作者也並非正規記者,但他們也在場,也在記錄事實、臧否時事、索引真相。

但在媒體發展的轉型期,新媒體魚龍混雜,傳統機構媒體也遭遇挑戰:新技術驅動之下,媒體生存環境突變,新聞生產周期驟然縮短,機遇與風險並存,探索與迷茫兼有,所以記者們難免心浮氣躁,或心猿意馬,如何安身立命,縈繞於心頭。

▲2012年11月5日,北京,延慶發生嚴重雪災,新京報記者陳傑走在隧道裡,被迎面的大風吹得睜不開眼睛。攝影 / 周崗峰

這樣的光景之下,記者該怎麽抉擇,又該堅守些什麽?

不必贅言,無需隱匿,該抉擇的,該堅守的,仍是新聞專業主義——自媒體的內容創業者不是“持證”記者,但要拿穩手中的鍵盤,以傳遞事實、表達真實為擔當;傳統機構媒體記者,或許若有所思,或許有過動搖,但同樣應心懷理想與追求,以專業與良知撐起社會脊梁。

可能每一個記者都有過夢圓的歡欣,也有過夢碎的痛苦,一個真記者,從來不會因為一時之變放棄對專業主義的堅守。而有了新聞專業主義的加持,不論是傳統媒體記者,還是自媒體的內容創作者,都能為社會發展進步貢獻一份光和熱。

世界永遠在變,記者總在熱點之上顛簸,但記者之所以為記者,就在於其始終以赤子之心,扛起新聞專業主義,勾勒真相、描摹正義。時間會給記者以尊嚴,但這鮮花與掌聲的背後,必也塗抹著新聞專業主義的油彩。

在輿情混沌的當下,做新聞做內容,無法免於質疑與攻訐,但時間會為一切丈量,被文字或鏡頭背書的事實真相,也會為記錄者背書。這便是新聞專業主義的價值。

在變局中堅守,在堅守中秉持公義,記者身上的光亮,將永不褪色。

編輯:仲鳴 校對:郭利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