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懷瑾老師:孟子的養心修身之道

孟子的養心修身之道

本文摘錄自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一般人對於「仁」的解釋為「博愛之謂仁」,這是韓愈的話,他的這一觀念,是來自墨子的「兼愛」思想。後世的儒家,尤其理學家,經常引用韓愈這句話來解釋「仁」,為什麼不用儒家自己的祖師爺孟子說的「仁,人心也」來解釋呢?孟子並不多解釋,直接就指出來了。但是,有一派宋儒,硬要用韓愈的話來解釋。

「義,人路也」,「義」是人格,人的行為標準,人生所走的道路。「仁」是心的用,博愛、慈悲,永遠保持清明,養其夜氣,寧靜。

前面曾經說過,讀《孟子》這本書,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代的亂世,和我們現代所處身的這個世界,風氣敗壞是一樣的。孟子也提到那個時代的青少年問題,在較安定的社會中,青少年賴皮、墮落;社會不安定時,青年人則凶暴。現在一般社會的風氣,也是一樣,行為的標準,道德的標準,舊的被破壞了,新的沒有建立,亂得不得了,沒有路走了。而且,比孟子說的還更糟,不懂得「自由民主」的真精神、真意義,只是拿了「自由民主」的招牌,來「放心而不知求」,不曉得求內在的心性建立根本。所以孟子說:「哀哉!」這樣的時代,幾乎無法挽救。

孟子說:養雞養狗,放出去了,雞犬不回來,還會趕快去找;可是人把自己的心放在外面,散亂得很,也不知道找回來。孟子這種話,是在那裡痛哭流涕而說的,如果金聖嘆批註《孟子》這本書,相信他一定在這裡大批:「此之為孟子之痛哭流涕者也!」

孟子這一段的結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什麼叫做學問?我在《論語別裁》中首先提出來,大家不要搞錯了,以為知識就是學問,事實上學問並不是知識,知識最多只能算是學問中的一部分。我看大學畢業的人,碩士也好,博士也好,只是專業訓練的一種學位而已,隻表示已具有了某項專門知識,但並不見得就有了學問。文章寫得好,只是文學好;詩作得好也只是詩好;繪畫好也只是繪畫藝術好,不算是學問。一字不識的人,他做人做得對,做事做得對,這就是真學問。學學問問,問問學學,如孔子在《論語》中說的:學問以人格行為為基礎。所以中國幾千年來的教育,古今有一共同目的,就是養成完美的人格,以人格教育為第一,這才是學問的道理。所以孟子也在這裡說明,不在書讀得好不好。

年輕人或者要以這個道理,似是而非的當作借口,不去讀書,說是在做學問,所以功課不好。這是強辭奪理,在學校求學的學齡中,沒有好好去讀書,就是做人做事沒有做對,就是沒有達到人格行為的標準,又怎麼會是在做學問?學問沒有別的,「求其放心而已矣」。每天知道修行,找回自己的心,放在平旦之氣中,此心永遠清明,養成永遠高潔的氣質,這是中國學問的精華,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的精華。

不過「求其放心」這句話,一般的解釋,是把放出去的、散亂的心收回來,把這心定住,這是一種解釋。朱熹解釋為把「放心」收回來,放在腔子裡,我反對這一說法。腔子裡的只是心臟,照他這麼說,這種心也放進去,那種心也放進去,心臟豈不要爆炸?我單獨的另一解釋是「放心即放下」,「求其放心」就是求其放下,把一切的惡念、邪念、雜念、妄念放掉,保持夜氣,那麼正心、正念,自然回來了。而朱熹的解釋,隻說了一半,並未說得透徹。明朝有一個人寫有《幻想詩》,其中有兩句說:「一念忽回腔子裡,依然瘦骨倚匡床。」幻想了半天,一念回來:「算了罷,這些都是幻想,還是一把瘦骨頭,靠到床上睡覺去吧!」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孟子說:假使有一個人,他的無名指彎曲,伸不直,可是並不痛,也沒有其他的問題,只是不好看。如果有一位醫生,能把他這手指醫好伸直,和一般人一樣,那麼,他只要有錢、有時間,不問多遠的路,也一定要去醫,目的只為使自己這隻手指像一般人一樣整齊。

人為了一隻指頭不好看,就會怕人家笑,而不怕路有多遠,跑到別的國家去求治;可是對於自己的心、頭腦、學問、智慧不如人家,卻不會害羞,不像對待畸形手指那樣去求治,這就叫做「不知類」。

人類應該是智慧平等、修養平等,而一般人卻不知道,最重要的在心,並不在外面的形態。外形的正常與否,要與別人比較好壞,而心不如人卻不知反省,這就不知輕重了,不是人應該有的。

前一段他說到放,這裡接著說心的重要,也就是說,人人應該求其放心。放心之道,第一不使自己此心放逸;第二各種不必要的思想、煩惱,統統放下。假使不知道這樣修養,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人,而活在人類中,該感到慚愧。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說,無論是種植兩手合圍的桐樹,或一手可握的梓樹,要想把樹養好活長,就要想盡辦法去培養;而我們對於自己的身體,卻不像培養植物一樣去好好保養。

前面孟子是說養心,這裡是說養身。難道說,一個人愛護自己的身體,還不如愛護一株草一棵樹嗎?當然不會。假如一個人種了一棵小樹,而自己生病了,卻對於自己的病不重視,先去培養這棵小樹,我想不會有人這樣做的。可是我們人類,一天到晚都在糟蹋自己的身體,這是什麼道理呢?「弗思甚也」,這只是不肯用自己的頭腦,不會用思想罷了。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插圖]棘,則為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孟子上面說到放心,就是養心,是修心養性的道理,在佛家來說,也就是修行了。修行第一步先要治心,去掉心上的染汙;第二步就是養形,這裡孟子是說養身。孟子的養身方法,就是佛家的養氣法門,前面孟子也說過:「養吾浩然之氣。」這裡是講養身的重要。

關於養身,什麼是人的身體?以現代科學的說法,粗略地解剖,有毛、發、爪甲、皮、血、肉、筋、骨、心、肝、脾、胃、腎、肺、膀胱、大小腸等等三十六樣東西,再微細地解剖就更多了。可是沒有任何一部分,我們不愛護的,因為都屬於我們的身體,互有關連。所以孟子說「兼所愛」,於是對於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同樣要保養它,沒有哪一點不愛惜,每一尺,每一寸,都會去保養。那麼人這樣去仔細保養自己的身體,是什麼理由呢?沒有別的理由,只因這個身體是屬於自己的;為了愛我自己。愛頭髮因為頭髮屬於我自己;愛皮膚,因為皮膚屬於我自己;怎樣去保養,也要由我自己想辦法。

可是,我們的身體,有重要的部分,有較不重要的部分;有大的部分,有小的部分。例如頭是大的部分,頭髮是小的部分,頭髮掉了一兩根不要緊,可是頭很大,也最重要,不能掉。但是當年老頭髮差不多脫光的時候,早上洗臉梳發,看到又掉了一兩根下來,就很自然地感嘆:又掉了兩根頭髮!對於小的,也感到很可憂,也看得很重要。

所以,人體的貴賤與大小,本來是沒有標準的,隨時間、程度的不同,自己對它的愛惜,也有所不同。由此我們了解,人身的修養也好,做人做事也好,要有遠大的眼光,遠大的見地,高度的智慧。「無以小害大」,人往往很容易只看小地方,害了大體。在機關、團體之中,人往往為了小地方而使團體受害。在一個團體中,一些人看看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小的地方看得非常精明,對整個團體的大事就糊塗了。所以世界上大英雄少,有大智慧的人少,眼光遠大的人少。掉兩根頭髮有什麼了不得?有人可偏要抹頭油,染呀!燙呀!結果把頭皮、頭腦弄壞了,只好開刀醫腦子,開刀以後什麼都不知道了,走了。到那個時候他「安」心了,不放心也「放」心了,所以千萬「無以小害大」。

「無以賤害貴」,不要把不相乾的事,妨礙了重大的事。大家做人做事要反省,因為隨時隨地,都會把不相乾的小問題,妨礙了重要的大事。一對青年愛侶,或者夫婦之間吵架,往往為了一點芝麻綠豆小事,由吵嘴而打架,由打架而自殺,這是「以賤害貴」。

所以「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大人與小人的差別,並不是個子小就是小人,而是說,修養、學問、見解、人品、道德欠缺,眼光小的,就是小人。個子儘管矮小,沒有關係,只要有氣魄,有眼光,有修養,就是大人。

孟子並舉例說:譬如一個農場的場長,不去把樹培養好,偏去培養一些雜樹莠草,這就不夠當農場場長的資格了,這就叫做「賤場師」。有的人,對於自己的手指非常重視,像彈鋼琴的人,就非常重視他的手指,甚至於重價去投保險;可是在他的肩膀或胳膊上,生了一個瘡,潰爛了,他也不在乎。

戰國時的張儀,差不多也是這樣,在他還沒有得志的時候,在楚國被人陷害坐牢受刑,被打得奄奄一息,遍體鱗傷。他太太就對他說:你出去求功名富貴,結果弄到這個地步,全身沒有一處是完整的,讀書有什麼用?還是好好守在家裡吧!張儀說:沒有關係,你不要怕,只要我三寸不爛之舌尚存,獲功名如探囊取物。這也是他只顧舌頭,不顧全體了。

不過張儀所處的戰國時代,遊說之風盛行,因為當時學說思想,不像現在,可以寫書出版,傳播大眾;當時是在竹片上刻字,傳播流行困難,只有用言辭表達,遊旅於各國之間,向那些君主們口頭申述。所以在那個時代,舌頭對於他們是貴重的,這也是他只顧舌頭的原因。在今日,盲啞學校已經有手語表達,平常說話可以用手指代替舌頭的功用,著書立說,紙張印刷,也方便之至,張儀如生在今日,也許對於舌頭,比較不會那麼重視了。這是張儀的故事。

孟子說:人只顧到身體的一部分小處,而忘記了大處,忘記了更重要處,這種人,就叫做「狼疾人」。

他說,「飲食之人」,貪吃的人,如喜歡抽香煙,吃河豚,告訴他有刺激性,會生肺癌,會中毒喪命,他不聽,還是照舊吃。人就是這樣,貪圖小的,不顧大的。

這一段大意是如此,其中的道理都很對,幾個比喻都不錯,可不要忘記前面重要的道理。孟子舉這些比喻,是在告訴我們養生、修身的重要,我們一般人,理論上都懂,事實上做不到,也是我經常講的:「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人都犯這個毛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