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商業可持續性面臨挑戰 普惠金融如何攻堅“最後一公里”

近年來,普惠金融發展穩步推進並取得了多方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傳統模式下為小微企業、“三農”、貧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的特點並未發生明顯變化,商業可持續性面臨挑戰,普惠金融服務仍面臨內生動力不足的難題——

行百裡者半九十。當前,我國普惠金融已經進入“攻堅最後一公里”關鍵時期。

“近年來,普惠金融發展穩步推進並取得了多方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傳統模式下為小微企業、‘三農’、貧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的特點並未發生明顯變化,商業可持續性面臨挑戰,普惠金融服務仍面臨內生動力不足的難題。”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表示。

普惠金融發展穩步推進

日前,中國工商銀行宣布全面更新普惠金融服務,推動小微金融增量、擴面、平價,力爭未來3年公司貸款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投向普惠金融領域,普惠貸款3年翻一番,增幅30%以上。

在普惠金融推進過程中,這只是大型商業銀行發揮“頭雁”效應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普惠金融發展。一方面,政策體系更趨完善,今年9月份成立的“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將助力財政資金更有效地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另一方面,參與機構類型日益豐富,不僅包括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傳統金融機構,更湧現出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等新型機構。

在各方積極努力下,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正在不斷擴大,服務便利性提高。監管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營業性網點22.76萬個,銀行業網點鄉鎮覆蓋率達95.99%,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達96.44%。

從信貸投放角度看,截至2018年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餘額32兆元,同比增長7.3%;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32兆元,同比增長13.1%。

從機構改革角度看,目前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已在總行層面和全部185家一級分行設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股份製商業銀行則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加快探索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已設有5000余家扎根基層、服務小微的社區支行、小微支行;地方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繼續下沉服務重心,向縣域、鄉鎮及金融服務薄弱地區和群體延伸服務觸角。

“最後一公里”難題待解

有了服務機構和信貸資金,相當於架起了路、跑上了車,但打通“最後一公里”仍需多方合力、久久為功,尤其要找到“攻堅”難點,對症下藥。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普惠金融的“最後一公里”,不僅是一個距離概念,更是一個金融服務的觸達問題,即在現有的金融體系條件下,最邊緣客戶獲得金融服務的難度遠遠超過其他客戶。

《報告》認為,從太空上看,直接表現為金融基礎設施的布局難題。以青海省為例,在其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平方公里不足8人,尤其是牧區民眾居住分散,農牧產品的交易時間、地點流動性大,這使得網點選址、ATM機布放等一系列“常規議題”變成了“特殊問題”。

然而,距離不是問題的全部,金融機構、客戶、配套政策也存在諸多待解問題。

從金融機構角度看,一方面,儘管近些年創新了“馬背銀行”“流動金融服務車”等網點替代形式,但其規模效應小,商業可持續性低;另一方面,小微企業、“三農”、貧困人群的信用風險依然較大,金融機構內生動力不足。

從客戶角度看,大部分邊緣客戶的金融知識欠缺,甚至對金融服務不信任,這些都阻礙了對金融服務的獲取。

從配套政策角度看,雖然一系列貨幣信貸政策、差異化監管和財稅政策已相繼頒布,但部分政策落實、傳導不到位,精準度不足。

“其中,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待進一步疏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需要調整。”潘光偉說,今年上半年,在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充裕、法定存貸款利率並未調整的情況下,有些地區和行業實體融資利率略有上行,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仍感到資金面緊張,融資管道不暢。

搭建跨越橋梁至關重要

面對上述難點,搭建跨越“最後一公里”的橋梁至關重要。其中,“金融聚合器”和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已獲得業內普遍認可與重視。

何為“金融聚合器”?在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供給方和需求方往往缺乏有效連接,可借助“金融聚合器”來搭建橋梁,典型的嘗試包括村級金融服務站、金融服務代理商、農村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平台企業。

村級金融服務站是一種助農取款服務點,是在中國人民銀行推動下,由當地金融機構在不適合直接設立綜合營業網點的農村地區建立的“樞紐”。以浙江農信社的“豐收驛站”為例,其不僅提供線下現金存取、匯款,還增添了線上電子商務功能,為當地土特產代銷代購,找到了農村用戶與金融服務的契合點並增加了兩者的黏性。

如果說“金融聚合器”解決的是初步觸達問題,那麽金融科技則為深度觸達提供了可能。當前,銀行業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機構均以科技為驅動力,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探索對邊緣客戶精準畫像和數據挖掘分析,從而降低人工、運營成本,提升信貸精準度。

此外,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建議,為了建立起更加精準化、科技化、負責任和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接下來應做好四個“同步推進”。一是基礎覆蓋與豐富供給同步推進;二是服務下沉與能力建設同步推進;三是科技驅動與風險防控同步推進;四是政策激勵與實踐創新同步推進。

“應結合普惠金融服務的變化趨勢,實施差異化監管政策、有針對性的財稅政策、特色化的地方配套政策,加強各類政策的協同與銜接,發揮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地方政府風險補償基金等風險分擔機制作用,促進金融資源向普惠金融領域傾斜。”李東榮說。

他表示,還應尊重市場規律,堅持普惠金融服務主體的公平準入、公平競爭和公平規製,著力破解不合理的政策約束和制度瓶頸,增強各類從業機構開展普惠金融實踐、創新的內生動力。

(經濟日報 記者:郭子源 責編:劉辛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