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互聯網殺不死電影

文 | 江宇琦、張穎

編輯 | 吳燕雨

2006年,谷歌斥資16.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彼時還只是一家創業公司的YouTube,一度遭受到了頗多質疑。當時無法理解這筆交易的人肯定不會想到,這筆交易會成為今天電影產業大變局的開始——互聯網視頻的加入,攪動了全球電影產業的生態。

不久之前,全球最大的流媒體平台Netflix宣布退出互聯網協會,轉頭加入了美國電影協會,成為了一家名副其實的“影視公司”。作為“轉型”後的首張成績單,在隨後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Netflix出品的《羅馬》斬獲了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3項大獎,進一步向世人證明了其在電影出品上的能力。(點此閱讀:圍剿好萊塢)

Netflix出品的《羅馬》斬獲奧斯卡三項大獎

國內方面,以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以下簡稱“優愛騰”)為代表的流媒體平台在電影業務上同樣“來勢洶洶”,除了積極參與到影視作品的投資中外,還致力於推進電影版權購入和放映窗口期的縮短。

如春節檔熱門影片《飛馳人生》和《新喜劇之王》,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上線了優愛騰,並開始實行單點付費模式。(點此閱讀:《新喜劇之王》網絡大賣 電影終將與網大走向一致?| 猛侃專欄)而據知情人士透露《新喜劇之王》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的網絡分账收入,就已經超過了其售賣網絡版權費所取得的收入,這對片方來說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新喜劇之王》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的網絡分账收入,就已經超過了其售賣網絡版權費所取得的收入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樂得見到這樣的局面發生,互聯網的“激進”,其實也大大刺激了院線和傳統電影公司的敏感神經。在國內,此前幾次有相關方試圖縮短窗口期,都遭到了影院的抗議;而在美國,Netflix遭遇的抵製更是數不勝數,即便《羅馬》在拿下了多類大家,還有很多人對其表示了不認可,斯皮爾伯格就曾公開表示,Netflix的電影“不應該獲得奧斯卡提名”。

影院和片方的抵製,拋開情懷和創作理念上的分歧外,核心原因還在於擔心過短的窗口期和過多的純網發行內容,會分散閱聽人的注意力,進而影響到影院的生意——事實上,過去幾年就在Netflix等流媒體突飛猛進的同時,北美電影市場年度總票房的增長卻陷入了停滯。

但互聯網平台的壯大,真的會殺死傳統電影行業嗎?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隨著閱聽人消費習慣的轉變和觀影需求的多樣化,互聯網不僅能填補差異化的市場,同時還有機會反哺傳統影視產業升級。昨日,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就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互聯網電影主題論壇——互聯網的大電影時代”(以下簡稱“論壇”)中指出,互聯網的出現不是在分食傳統影視行業的蛋糕,而是把蛋糕最大,“大家爭取形成多贏的商業模式”。

從盜版到共生

時間倒回到十幾年前,視頻網站在全球範圍內開始興起並迎來快速發展,也拉開了電影與互聯網融合碰撞的序幕。

2004年11月,國內第一個專業視頻網站樂視網成立,視頻網站這一概念正式成為中國互聯網的一部分;2005年,土豆網、56網等視頻網站問世,將UGC的內容“發揚光大”;而在大洋彼岸,谷歌天價收購YouTube並將其發展壯大,則向全球市場證明了互聯網視頻的商業價值和潛力——有不少從業者認為,谷歌的這筆收購,決定了未來十幾年裡互聯網視頻產業的走向。

谷歌天價收購YouTube

種種內外部刺激的帶動下,一時間,國內形形色色的視頻網站遍地開花。時至今日,龔宇仍然能記得起當時的行業盛況:“2009年時我數了一下,在2004-2005年期間成立的視頻網站,當時能找到的、還存在的,大概有接近200家。”

而就在互聯網視頻行業風起雲湧之時,國內電影市場剛剛迎來了院線製改革後的高速發展期,《英雄》以2.48億元的票房成績將中國帶入了國產大片時代,隨後《滿城盡帶黃金甲》《集結號》和《非誠勿擾》等國產片也在不斷刷新著票房紀錄,同時“變形金剛”系列和《2012》等大片進入國內……上世紀末還死氣沉沉的電影產業,短短幾年就爆發了巨大的潛力。

只不過,在當時院線電影和互聯網還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除了被土豆網創始人王微稱之為“工業廢水”的UGC內容外,就只有大量盜版的內容。2010年愛奇藝創始之初,龔宇等創始人給這個新生平台的定位還是“讓人們平等便捷地獲取更多、更好的視頻”。

土豆網創始人王微當年將UGC內容稱之為“工業廢水”

就在這時,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BAT等巨頭入局互聯網視頻,用戶開始向在線視頻平台轉移。這種變化,讓很多從業者和閱聽人開始重新審視視頻平台和電影間的關係。“有了平台的改變、播放介質的改變,有些人突發奇想,電影為什麽要在電影院看?這才有了後來這一龐大的產業。”華誼兄弟創始人、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在上述論壇中說道。

電影的播放渠道開始從電影院平移到了互聯網上,早期,電影資源、尤其院線新片對平台用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一時間成為了視頻平台流量和吸引用戶的主力軍。特別是當國產電影新片也加入到網播大軍後,“想看《泰囧》無奈兜裡沒錢,只能等優酷了”、“什麽時候可以在愛奇藝看《畫皮2》”等聲音經常出現在各貼吧和論壇。

只是這種情況並未持續太久,在被稱為“網絡自製劇元年”的2014年,優愛騰等網站紛紛開始布局網劇。其中《盜墓筆記》開啟了視頻網站的付費時代,該劇上線一周內總流量就突破了10億,並且作為國內首部采取會員差異化排播模式的劇集,為愛奇藝吸引到了大批付費會員。

《盜墓筆記》開啟了視頻網站的付費時代

自那以後,劇集開始成為平台拉動新付費會員的主力軍。據公開報導顯示,在去年《延禧攻略》播出的Q3,愛奇藝會員數量達到8070萬,單季度增長1350萬。而《扶搖》《如懿傳》和《沙海》播出的Q3,騰訊視頻的會員也達到了8200萬,單季度增加800萬。

相比於網劇強大的驅動力,電影在視頻平台會員增長中扮演的角色逐漸弱了下來,除少數熱門內容外,流量也遠遠不及劇綜。龔宇透露:“視頻平台中電影的流量,海外的電影佔了一多半,並且這些海外電影絕大部分是片庫,不是好萊塢的新片。少一半的流量絕大部分來自於國產的新片,國產電影的片庫流量佔比很低,這說明優秀的作品太少了。”

面對院線電影的逐漸式微,加之客戶的定製化需求等因素,愛奇藝在2014年提出了網絡大電影的概念,“用付費點播模式進行分账”是網大與微電影最核心的區別。隨後,優酷和騰訊也跟上網絡電影的步伐,網大成為平台在電影上的另一個探索。

2014年網絡大電影《二龍湖浩哥之今生是兄弟》

在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看來,網絡大電影的出現,正是電影和互聯網進一步融合的標誌。“最開始的時候都是一些中小的、沒有做過大電影的公司在做網絡大電影,現在這樣的公司獲得經驗以後也開始涉足大電影,而很多大公司、大導演也開始嘗試網絡大電影,我認為這兩塊領域未來肯定會發生融合。

而通過近幾年的發展,隨著政策監管的力度加大、市場趨向冷靜,投機者退場,網絡電影也開始向精品化、專業化發展,分账的天花板也從三千萬、四千萬一直漲至現在的五千萬(點此閱讀:網大,已經開始比電影賺錢了)。不斷刷新紀錄的分账金額背後昭示著,網大對平台會員也具備吸引力。而這也將吸引更多創作者和資本進入這一行業——網絡電影和電影之間的邊界正在逐步消失。

在愛奇藝上線的網絡電影《睡沙發的人》豆瓣評分7.2分

與此同時,線上版權採買的空間也在拓寬。近年來,優愛騰一直是各類藝術片、頒獎季熱門電影最積極的採買者(,很多在院線沒有機會上映的好片,都能借助視頻平台與觀眾見面——電影雖然不能成為拉新主力,卻依舊是平台留存用戶的重要內容。

除了內容,更明顯的融合和改造則發生在線下。互聯網票務平台興起,用戶不再需要親自前往電影院櫃台,通過各個在線票務平台就可以實現選座購票,並享受到優惠。儘管影院方面認為這種變化搶奪了其一部分的生意(點此閱讀:“複聯4”高票價背後,影院正在反擊貓淘),但不可忽視的是:正是因為有了網絡平台在票補、宣發上的助推,中國電影產業才能在2014年後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總得來看,從2004年至今的十五年裡,互聯網和電影這原本看似毫無交集的兩個行業,正在走得越來越近、結合得越來越緊密。互聯網和電影的不斷融合,早已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線上線下如何共贏?

不過,隨著互聯網和電影結合得越來越緊密,傳統影視行業的擔憂也隨之出現:在用戶消費時長有限的情況下,互聯網平台和內容的崛起,是否會分流用戶線下觀影的時長,進而影響到影院和片方的票房收入,傳統影視公司是否有一天會被完全取代?

這樣的擔憂並非沒有依據。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第一季度裡,全國總票房為186億元,同比下滑8%;總觀影人次為4.79億人次,同比下滑14.5%;平均上座率為12%,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65個百分點;自2002年以來,包含春節檔的第一季度首次出現票房和觀影人次雙降。受此影響,包括光線、華誼在內,多家影視公司業績預告都表明,第一季度淨利潤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而比起傳統影視行業的掙扎,視頻網站發展得則是越來越好。據騰訊視頻和愛奇藝發布的最新會員數據顯示,這兩家平台的付費會員數都已經超過了8000萬;而相關數據則指出,2018年網絡視頻行業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2000億,其中付費內容的市場規模已有536億,和2018年610億的總票房相差無幾——很多從業者相信,2019年網絡付費內容的市場規模將超過票房規模。

一升一降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傳統影視行業和互聯網真的就是此消彼長、互不相容的嗎?

作為傳統影視行業的老兵,從業超過20年的王中磊並不這麽看。儘管日常工作都是在和影院、院線電影打交道,但在遇到一些適合獨自觀看的電影時,他仍然很樂意選擇在家利用互聯網觀看。“我不認為互聯網和電影院是衝突的,相反互聯網供了各種可選擇的方式,讓整個電影行業可以變得更豐富。”

“最近《復仇者聯盟4》預售十分火爆,即使漲價了大家也願意花錢,說明不是觀眾不愛去電影院看電影,而是平時內容不夠好。我不認為需求會疲軟,從來都是供給跟不上。”互聯網影企方面,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李捷同樣在論壇上表示,觀眾並沒有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不想去電影院,只是市場沒有提供符合他們預期的影視內容

《復仇者聯盟4》預售票房已破3億

事實上,當下票房市場所經歷的困境,與其說是互聯網之罪,不如說是產業的痛點和頑疾——

由於上遊企業對純票房收入依賴過高,因此只能寄希望於大檔期,進而造成大檔期影片扎堆、相互分流票房,平時影片空窗期較大、整個大盤表現不佳(點此閱讀:不給《新喜劇之王》排片就停影城密鑰?春節檔競爭亂象持續升級);而影院方面在收入來源單一的同時,同質化現象明顯、經營能力有待提升,以至於無法真正留住用戶,只能靠在大檔期加價等短視行為來牟利以求生存(點此閱讀:400塊一張票的“複聯”,只會讓觀眾遠離電影院 | 猛侃專欄)。

產業整體盈利結構的不健康,導致了內容供給、觀影體驗等也無法跟上,再加上人口紅利已然消耗殆盡,票房市場增速放緩也是情理之中。龔宇則在論壇上直言:“現在行業如果變成一個健康穩定的、持續的發展模式,是最理想境界。”

無論從時機還是動機來看,互聯網與電影的進一步深度融合,將成為現實。但應該如何達到這樣的境界?

在上遊公司的貨幣化手段上,除了票房,應有更多探索空間。從歐美、日本等國家的經驗來看,一部電影在電影院以外的版權收入大概是票房收入的1.8倍,即很多影片超過60%的觀影收入不來自於電影院,而是線上或者DVD。但在中國,互聯網版權收入僅僅佔影視公司總收入的不到20%。

過去幾年裡,Netflix是世界範圍內嘗試純網絡發行最積極的公司,儘管其行為遭到了很多影院的抵製和抗議,但包括阿方索·卡隆、馬丁·斯科塞斯在內,還是有越來越多電影人願意放棄院線票房轉而和Netflix合作——更多的資源支持和無法忽視的利潤空間,顯然是十分重要的推動力。

Netflix曾遭坎城電影節抵製

因此如果希望和上遊之間達成更多良性的合作,而不是單純的補貼式採買,或者激化成為競爭,互聯網公司必須為傳統影企提供更多的貨幣化手段,建立一個良性的產業鏈和生態系統。對此有從業者告訴毒眸,此前優愛騰正在嘗試的單點付費模式等,未來很有可能會使用在更多影片上。此外,如果能利用互聯網在大數據、零售渠道上的優勢,打開衍生品市場,對上遊的盈利模式豐富同樣大有裨益。

一旦上遊企業不再依賴於票房這一單一的收入來源,在製片選擇、檔期排布上則有機會擁有更多的選擇,能夠有效避免影片扎堆、類型內容同質化等問題。尤其是如果這部分收益能夠反哺到上遊,甚至能夠作用於內容的升級,助推影視公司打造更多有競爭力的內容。

上遊與互聯網的融合、協同,同樣也關係到下遊產業的變革與發展。

儘管線上觀影能夠滿足閱聽人便捷、低價等需求,但視聽體驗、社交需求等,靠小小的手機螢幕卻還遠遠無法實現。因此如果能夠“對症下藥”,生產更多視聽體驗、對觀影氛圍要求較高的電影並將其集中在電影院裡,而把一些中小成本的劇情片放在網絡端發行,則有機會最大化雙方的利益。

當然,僅僅只是做到這一步並不足以扭轉影院在當下產業環境下的劣勢。毒眸此前也曾多次提及,影院想要生存下去,差異化的服務、更多的附加價值才是關鍵。與會嘉賓們普遍認為,未來線下影院的產業模式一定會出現變革,例如會有VR設備或者音效設備的全面升級、具備更多的增值服務。

盜夢空間VR影院

而在可能性的探索上,下遊和互聯網之間也有共振的可能。阿里影業近年來先後推出過鳳凰雲智系統、阿里魚等,來對影院的零售渠道、排片模式、衍生品銷售等進行輔助和升級。李捷認為,線下市場想要增長,一定要線下體驗入口的服務做到極致。“世界上沒有什麽生意是做不好的,還是不夠用心。”

過去幾年間,很多從業者斷言現有的電影院模式將會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消失,龔宇坦言他也曾對電影院模式的發展有過疑慮,但今天看來當時的想法純粹是“對電影行業了解得不夠”。“客觀現實的方法,應該是我們合作將‘互聯網+票房’的收益做到最大化。多一個貨幣化的渠道,多一個播出渠道,對整個電影院是太好的一件事,我們為什麽不朝著共贏的模式去努力,去爭取這種機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