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問答|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是什麼?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為豆科甘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中醫藥用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甘草,味甘,平。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川穀。」 是中醫藥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中藥。

現代的中藥甘草藥用基材植物主要有三種,分別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乾燥根和根莖,但是經過考證,普遍認為古代中醫所運用的甘草只有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一種。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胃、肺、心經。 具有補腎益氣、清熱解毒、止咳祛痰、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葯等功效。

甘草主要適用於以下病證:

(1)心氣動悸、脈結代。

(2) 脾虛乏力、食少便溏。

(3) 咳嗽氣喘。

(4) 瘡癰腫毒,或中毒。

(5) 脘腹或四肢攣急疼痛。

(6) 隨氣者入氣,隨血者入血,調和諸葯。

甘草藥用有生甘草和炙甘草之分,補虛緩急用炙甘草,瀉火則多用生甘草:

生甘草多用於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葯。主治咽喉腫痛、胃腸道潰瘍、食物中毒、四肢攣急疼痛,緩解藥物毒性、烈性等。

蜜炙甘草則偏重於補脾和胃,益氣復脈。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脈結代,可解附子毒等。

甘草與諸葯的配伍:

1)、與溫葯配伍可緩其熱,如附子理中湯;

2)、與寒性葯相伍可緩其寒,如調味承氣湯;

3)、配解表葯則助其外,如麻黃湯;

4)、得瀉下藥則緩其速,如大黃甘草湯;

5)、毒藥得甘草能解其毒。

不同基材的甘草藥材性狀鑒別:

1):甘草:根呈圓柱形,長25~100cm,直徑0.6~3.5cm。外皮鬆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常有裂隙,顯"菊花心"。

2)、光果甘草:根及根莖質地較堅實,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表面灰棕色;斷面纖維笥性,裂隙較少。

3)、脹果甘草:根及根莖質粗壯,有的分枝,外皮粗劣,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質堅硬,木質纖維多,粉性差,根莖不定芽多而粗大。味甜或帶苦。

甘草的使用禁忌:

1)、甘草易助濕塞氣,故濕盛中滿者不宜服。

2)、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均忌同用。

3)、大劑量服用甘草,易引起浮腫,故不宜大量久服。

不宜與甘草同用的藥物如下:

1)、甘草及其製劑不宜與阿司匹林聯用,甘草中的皂甙水解後生成甘草次酸,其結構和功能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若與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藥物合用,可誘發或加胃腸重潰瘍出血、噁心、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

2)、甘草不宜與洋地黃、地高辛等聯用,甘草所含的甘草次酸易加劇強心苷類藥物對心臟的毒性,可能引發心力衰竭致死;

3)、甘草不宜與降血糖葯聯用,有可能會降低降血糖葯如胰島素、甲磺丁脲、降糖靈等藥物的療效,與降糖葯胰島素、d860、優降糖等同服時,會產生相互拮抗,不利於糖尿病的治療,甚至加重糖尿病病情。

4)、甘草可抑製皮質醇的轉化,從而導致血壓上升和低血鉀症。因此高血壓患者不可用甘草泡水喝。久服甘草,身體會水腫,還會導致性功能減退。

5)、甘草不宜與利血平、降壓靈、復方降壓片等降壓藥並用。因甘草能引起高血壓及發生低血鉀,與利血平等降壓藥相拮抗。

6)、甘草與西藥雙氫克尿噻等排鉀利尿劑合用,易引起低血鉀症。

7)、甘草與「五苓散」、「真武湯」合用可使用利水、消腫之力大減;

8)、甘草與「六味地黃」、「麥味地黃」、「濟生腎氣丸」之類黏膩補藥合用會引起消化不良。

甘草的化學成分:

目前為止從甘草中分離出的化合物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甙、異甘草甙、新甘草甙、新異甘草甙、甘草素、異甘草素以及甘草西定、甘草醇、異甘草醇、7-甲基香豆精、傘形花內酯等數十種化合物。

1)、甘草甜素和黃酮類物質是甘草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質具調節免疫的作用;

2)、甘草次酸和黃酮類成分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同時也是甘草抗潰瘍的兩大主要活性成分;

3)、甘草酸、甘草次酸及甘草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鎮咳、祛痰、平喘作用;

4)、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均有鹽皮質激素和糖皮質激素樣作用,能鎮靜、保肝、解毒、解熱、抗炎、抗心率失常、降脂及抗動脈粥樣硬化;

5)、甘草素、甘草苷和異甘草苷元有解痙、抑製胃液分泌、抗潰瘍作用;

6)、甘草次酸鈉有止咳、消痰及降低呼吸道阻力作用;

7)、甘草多糖、甘草酸、甘草次酸合用可共同發揮抗單純皰疹病毒、抗腺病毒、抗菌、抗病原蟲、抗腫瘤等作用;

8)、甘草甜素有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9)、甘草酸可以引起稱作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疾病,其特點是體內叫做醛甾酮的激素水準過高。正常情況下,這種激素有助於平衡體內鉀和鈉的水準。這種激素的水準過高會阻礙鈉的排泄,並導致鉀從尿液中排出,從而導致血壓升高和肌肉損傷。損失鉀可導致心臟和肌肉運作異常。它也導致保水,造成水腫。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共113首藥方,用甘草的就達70方,大多均是炙用,只有甘草湯、桔梗湯二方生用,取其清熱解毒之功效。

歷代醫學文獻資料記載:

《本草綱目》:「諸葯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葯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蓋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有和有緩,有補有瀉,居中之道盡矣。」 「甘草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謂葯之良相也。」

《本草經集注》:「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此草最為眾葯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甘草能調和諸葯使之不爭。」

《本草圖經》:「甘草能解百葯毒,為眾葯之要。」 「春生青苗,高一二尺,葉如槐葉,七月開紫花似柰冬,結實做角子如畢豆。根長者三四尺,粗細不定,皮赤色,上有橫樑,粱下皆細根也。」 「今甘草有數種,以堅實斷理者為佳。其輕虛縱理及細韌者不堪,為貨湯家用之。」

《雷公炮炙論》:「凡使須去頭、尾尖處,其頭、尾吐人。」

《葯鑒》:「氣平味甘,陽也。入足厥陰太陰二經。生用則寒,炙之則溫」。「梢子生用,取莖中之痛。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節治腫毒,大有其功。養血補胃,身實良方。」

《本草疏證》:「《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凡為方二百五十,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主病多,乃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中病情」。

《名醫別錄》:「生河西川穀,積沙山及上郡。」

《植物名實圖考》:「「五月按兵塞外,道傍轍中,皆甘草也。」

《藥物出產辨》:「 產內蒙古,俗稱王爺地。」

《傷寒論》:「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甘草8g,乾薑4g)與之,以復其陽。」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半夏10g,甘草7g,黃芩5g,人蔘5g,大棗5g,黃連2g,乾薑2g )主之。」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金匱要略》:「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製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一作表)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茯苓12g,乾薑6g,白朮6g,甘草4g)主之。」

「裡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麻黃6g,甘草3g) 亦主之。」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寒溫條辨》:「此即四逆湯去附也。辛甘合用,專復胸中之陽氣,其夾食夾陰,面赤足冷,發熱喘嗽,腹痛便滑,內外合邪,難於發散,或寒冷傷胃,不便參術者,並宜服之,真胃虛挾寒之聖劑也。」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製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傷寒今釋》:「乾薑與附子,俱為純陽大熱之葯,俱能振起機能之衰減。惟附子之效,偏於全身;乾薑之效,限於局部。其主效在溫運消化器官,而兼於肺,故肺寒、胃寒、腸寒者,用乾薑;心臟衰弱,細胞之生活力減退者,用附子。吉益氏《葯征》謂附子逐水,乾薑主結滯水毒。蓋心臟衰弱者,往往引起鬱血性水腫,其舌淡胖,如經水浸,用薑附以強心,則水腫自退,非薑附能逐水也。」

《本草百種》:「誤用致害,雖甘草、人蔘亦毒藥之類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