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蘋果為何要將Mac Pro生產線轉移中國?

文/王新喜

日前,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日前唯一在美國組裝的主要設備——高端台式電腦Mac Pro,其生產線也要被轉到中國了。據說蘋果公司在中國委託代工廠商是中國的廣達電腦,地點是在上海周邊的工廠。

這似乎與不久前傳出的蘋果要將生產線的15%~30%的產能轉移出中國的消息有點出入。

早前據據《日經》媒體稱,蘋果在去年12月組建了約為30人的生產線評估團隊,正在研究供應鏈轉移的事項,並已要求富士康、和碩和緯創等主要製造合作夥伴評估可行性,尋求iPhone、MacBook、iPad及AirPods產品線的轉移。此前消息人士透露蘋果計劃將 15% 到 30% 的硬體裝配移出中國。

而據蘋果一名發言人回應表示,最新Mac Pro是在美國設計與製造的組件,“最終組裝只是製造過程的一部分。”

蘋果將Mac Pro生產線轉移中國,背後有哪些原因?

但在目前可以看出,蘋果的硬體產品生產依然依賴中國的產業鏈。

早前川普加征的關稅引發了蘋果的反對,因為這意味著在中國生產的蘋果產品成本將會大幅上升的,即便是當前的價格,蘋果的iPhone和mac book等筆電價格已經相當高企了,一旦加征關稅,對蘋果的產品銷量將形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但是蘋果要將Mac Pro生產線轉移中國,也有其本身的理由。

其一就是成本與關稅問題,如果是由中國企業提供零組件,再由中國企業進行組裝和在中國市場直接出售,一方面節省了大量的運輸成本,另一方面本土化組裝直接銷售避免的關稅的影響。

其二是零組件的供應。根據今年年初《紐約時報》還對Mac Pro的美國生產線的報導,指出了問題的症結是蘋果不得不妥協,並依賴中國產業鏈的原因是——蘋果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生產這款電腦時,他們為找到足夠的螺絲而費盡了周折。而電腦一再推遲發售的原因就在於缺螺絲。

沒想到的是,一顆螺絲釘也能難倒蘋果這樣的巨頭。當然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反映中國市場在製造業零組件領域的高效與完整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國製造業領域的產業完整性不足。

早在多年前,《紐約時報》就曾經報導指出:如今整條供應鏈如今都在中國。你需要1000個橡膠墊圈?隔壁工廠就有。你需要100萬個螺絲釘?隔街的工廠就有。你需要對螺絲釘做一點小小的改動?三小時就行了。

從目前來看,中國製造業以及形成的基礎設施依然具備不可替代的價值,美國戴維森公司(D.A. Davidson)的分析師湯姆福特表示,“中國供應鏈是蘋果的一個較低成本的替代方案,蘋果不必在美國重建一個基礎設施”。

其實不僅僅如此,美國不僅僅在在規模、技術、基礎設施的完善性上存在差距,在技術工人方面也存在空缺。當然了,應對技術工人的缺口,蘋果早就已經開始在其MacPro、iMac生產線上實施自動化生產,除了材料和最後組裝,製造過程也基本無須人力。

但是,熟練的技術員工比當前智能化程度不高的機器人具備更大的靈活性,一旦在蘋果對新的零組件要求有變動的情況下,可以迅速配備不同的員工調整生產線,跟進需求變化。

比如機器人生產線欠缺靈活性與優化空間,若因為品控問題導致質量問題出現,往往會導致更大的損失。而從內部流動性來講,設計師、工程師及車間生產員與熟練產業工人只有近距離的業務交叉,才可增強彼此的融合與了解,優化流程與產品品控問題,帶來創造力。但如果車間員工與熟練產業工人這一環節的消失,讓一堆機器替代,其中創造力與創新力也可能因此停滯。

因此說到底,製造業的關鍵與核心競爭力,終究是人,能被機器替代的,也始終是低附加值的部分。

如果追究本質,蘋果在美國很難重建這樣一個基礎設施,因為重建基礎設施,不僅僅是完善零組件產業鏈,而且需要更多的熟練技工。

庫克也曾經說過,“在美國,你和模具工程師開會時,不知道能不能坐滿這個房間;但在中國,你們可以填滿好多個足球場。”“蘋果之所以在中國生產產品並不是因為廉價,而是因為“技工”。

在2014年,一項以“為什麽蘋果在中國生產iPhone及幾乎所有的產品”為題的美國研究,《紐約時報》就已經指出了原因,即中國有更多的中級工程師,有龐大的勞動力支撐和龐大的能立即提高產量的工廠,中國也不缺一站式的高科技企業。

此前紐約時報還提到一個案:“離iPhone預定的上架時間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在美國找到並雇用監督iPhone生產的8700名合格的工業技師,所需時間將會長達9個月。但在中國,只需15天。”

中國的製造業產業鏈集群優勢暫時無可替代

可以說,熟練技工與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才是中國供應商的核心優勢,只有他們才能應對緊急需求的改變與提升技術標準來應對創新需求的衝擊。

這背後其實反應了美國在整個智能手機零組件產業鏈層面以及在產業鏈技術工人層面的短板,電子材料加工工藝、沉積和鍍膜技術、複雜測試和組裝能力,這些能力是美國目前正在逐步喪失主導權的製造領域。

因此可以知道,中國智能手機、平板與電腦等硬體產業鏈的規模與零組件的完善性上已經做到了一定的高度與優勢,中國形成了自身的產業鏈集群。在《製造繁榮》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產業工地的觀點,大致就是,產業公地上的每一“物種”(包括競爭對手、供應商、消費者、工人和諸如大學之類的機構)都不是孤立的,每一物種保持獨特優勢與關聯的產業交換資源會讓彼此獲益。

而產業鏈集群在地理上分布上的統一性與完整性會推動整個產業的集聚效應與競爭優勢,精密工具製造者群體開發金屬加工工具,那麽它對於製造複雜紡織機械非常重要。每一物種保持獨特優勢與關聯的產業交換資源會讓彼此獲益。

也就是說,距離上的鄰近的企業間技術、人才和配套的完善,會讓整個產業集群受益,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節省成本與提升效率,這就是所謂的生態系統帶來的好處。比如說,廣達的工廠與蘋果在亞洲的其他供應商很接近,這意味著Mac轉移到中國組裝將為蘋果節省發貨成本。而在美國,或許缺的就是這種完善的產業鏈集群效應與規模效果來提升組裝效率。

中國製造業應思考掌控核心議價權

其實美國的製造業供應鏈短板也不是今天才存在,而是在美國製造業領域存在已久。

根據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SM)發布的2015年數據顯示,2015年12月份美國製造業指數從11月的48.6降至48.2,此前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也發布了一份《中美德日韓製造業對比分析》報告,顯示出,在製造業競爭力指數排名當中,美國排在德國與日本之後,在人均增加值排名方面,美國的人均製造業增加值甚至低於韓國的7477美元。

Mac Pro是蘋果公司在美國組裝的唯一主要設備。這也是為什麽川普一直呼籲讓iPhone回美生產,要振興美國製造業的重要原因。

對於中國來說,電子材料加工工藝、沉積和鍍膜技術、複雜測試和組裝能力,這些能力是核心優勢領域,也需要不斷推動優化提升的,包括不斷測試優化推動生產流程的優化,這也是主導製造業話語權的關鍵能力、帶動高附加值電子產品製造業的發展、推動軟硬體融合創新的關鍵。

製造業是一國經濟之根本,就業之保障,國內供應鏈應該需要思考的是,需要牢牢把控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環節,掌控核心議價權,避免相關產業空心化,需要向上遊移動並通過優化使之具備不可替代的價值,這或許是國內製造業走的更長遠的關鍵。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