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原本方正的北京皇城,為何獨缺西南角?

作為明清兩代的都城,北京保留了眾多的獨有遺跡。被全國人民追捧的故宮博物院,那時是遙不可及的皇宮,被稱為“紫禁城”,又叫作“宮城”。環繞著宮城的,則是南至今長安街、北至今地安門大街、東至今東黃城根街、西至今西黃城根街,被高大的城牆圍起的皇城。

想象中,皇城似乎應該是四四方方的。然而,北京皇城在西南方向卻凹進去了一個角,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皇城是什麽?

中國歷史上,皇城第一次出現在城市規劃中是在隋唐時期。隋唐的長安城(隋稱大興城)是三重方城:外郭城是黎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居所;最北為宮城;皇城建在緊挨著宮城的南牆,面積大於宮城,是中央官府、禦用作坊、倉庫及禁衛軍等的所在。

明代在元大都蕭牆舊址上改建,將元大都皇城牆的南、北、東三面稍加開拓,即形成了明皇城。清代沿用明代皇城,僅僅換掉了一些名稱,比如將大明門更名為大清門,將北安門更名為地安門;後來在乾隆時期,皇城城垣不斷修繕,城牆周長明顯增長,城區範圍有所擴大,乾隆朝《大清會典》中記載,皇城“廣袤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比明代的“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有顯著加長。

明代的皇城,嚴格按照周禮“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都城布局制度布設。午門前中心禦道的左右兩側,分別建造了太廟與社稷壇;而在紫禁城的玄武門之北,辟有一座宮市,每月初四開市,從民間採買所需物品,正應了“後市”的要求。清代基本沿襲明皇城規製,在細部進行了一定的改造。

明清的皇城之中,一半為皇家的別宮、壇廟、寺觀等,為皇家提供服務;同時,皇城也是對宮城的防禦和保護,起到了緩衝作用。在明代,皇城中只有宮苑和衙署,門禁森嚴,人員出入盤查嚴謹,對出入的時間也有嚴格限定,平民百姓難以入內。

到了清代,皇城內部作為滿人的居住區域,門禁較前朝松弛,高士奇《金鼇退食筆記》中記載,康熙時,“紫禁城外,盡給居人,凡在昔時嚴肅禁密之地,擔夫販客皆得徘徊瞻眺於其下。”

明清的皇城為什麽缺了角?

那麽,如此一個為皇室提供服務,也屬於皇家禁地的皇城,是什麽原因竟然沒有建成四方形,而是在西南角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凹陷呢?

明代的皇城借用了元大都皇城的西段城牆,南段則向南擴展至今長安街北側。元大都皇城的西南角時雍坊內,有一座著名寶刹,名為大慶壽寺。大慶壽寺原為金朝的慶壽宮,建於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元代改稱大慶壽寺。

元代皇帝對佛教非常尊崇。元憲宗曾說,佛教猶如手掌,其他宗教仿佛手指,手掌是基礎,而手指則依附於手掌而存在。

元代初年(1257年—1258年間),大慶壽寺大和尚海雲及其弟子可庵先後圓寂,按照佛教習俗,各建一塔,九層塔為海雲塔,七層塔為可庵塔,故後來大慶壽寺又被稱作“雙塔寺”。海雲和可庵在元代的政治地位十分顯赫,海雲和尚甚至被封為佑聖國師,統領全國佛教。

元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修建大都城,原定的南段城牆恰與雙塔塔基衝突,為保護塔基,統治者特意下令,城牆向南退讓,繞塔修建,完整地保護了雙塔。

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規模興建都城。其中,皇城借用了元大都的西段城牆,將原來的南段城牆向南推進,但這樣城牆會穿過大慶壽寺。出於對佛教的尊重,也考慮到佛教信眾的感情,最終,城牆在靠近大慶壽寺的位置轉向朝東,繞過大慶壽寺修建。本應方正的皇城,也就在西南處留下了一個凹陷,仿佛是缺了一角。

正統十三年(1448年)二月,太監王振稱這座寺院已凋敝不堪,勸服明英宗動用上萬人力,花費巨資重修該寺,修成後改名為“大興隆寺”(又稱“大慈恩寺”),寺內新建一座牌樓,榜額題“第一叢林”,明英宗還曾親臨此處。

嘉靖十四年(1535年)四月,大興隆寺遭遇了一場火災,寺院毀於一旦,只剩下兩座磚塔屹立。同時,禦史向皇帝進言,說佛法迷惑百姓,不利於社會風氣。雙塔寺從此元氣大傷,風光不再。嘉靖十五年(1536年),該寺被改為培訓軍人的“講武堂”、訓練大象的“演象所”,再也沒有了當初的規模和地位。

清代沿用明代皇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寺院,賜名為“雙塔慶壽寺”。

雙塔與皇城後來怎麽樣了?

民國年間,沒有了皇帝,平民百姓可以自由進出曾經的皇城。這時,城牆就成為了大家通行的阻礙。因此,人們先是在城牆上打豁口方便進出,後來乾脆將皇城牆全部拆除。

1955年,在長安街拓寬改造過程中,經再三考慮,又征求多方意見後,決定拆除西長安街馬路當中的雙塔。考古隊員們在此進行了相關工作,於可庵塔塔基下發現了一些骨灰,在海雲塔下發現了石棺,棺內有木匣,匣中盛放著絲綿包裹的骨灰,骨灰上放著一頂僧帽,木匣四角有“香花供養”四字,外加銅錢、水晶、寶石等。

除了碑志之外,這裡還出土了一批宋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鈞瓷香爐一隻、木質須彌座髹漆塗金小瓶兩個,還有絲金紵線、織花稠殘片、緙絲等等。這些少見的宋代用品提供了極具歷史價值的資料,這些文物目前保存在首都博物館。

現在,為了保護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風貌,政府加大了對皇城內的文物古跡、環境風貌的保護,同時也小規模地複原了皇城城牆,向民眾展示當年的歷史風貌。

參考資料來源:

《北京志·總述·歷史概要·大事記》

《大明會典》《大清會典》

《北京寺廟歷史資料》等

編審:王 璐

核審:章亦民黃一曼楊亞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