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朝地方官員的奏折送到皇帝面前 要經過哪些程序

1861年,曾國藩在推薦左宗棠任職浙江巡撫的同時,又慷慨地給予了他“專折奏事”的權力。這就意味著,左宗棠以後遇到什麽事情,一紙奏折即可直達天聽。別人再想背地裡整他,就沒那麽容易了。

奏折制度,是清朝名臣張廷玉的發明。奏折免去了許多中間環節,能讓地方官員的聲音,在第一時間傳遞到皇帝那裡。皇帝也可以在批複後,直接發還上奏地方官員,迅速付諸實施。因此,奏折提高了行政效率,拉近了地方官員和皇帝的關係,進一步強化了皇權。

那麽,地方官員在寫好奏折後,要經過哪些程序,才能送到皇帝面前呢?

按照規矩,地方官員寫好奏折後,在將奏折發出去之前,必須進行“拜折”。

所謂拜折,就是把奏折寫好後,加以封套、固封,裝進專用的奏折盒子,供放在大堂香案上。地方官員對奏折盒子三跪九叩。期間,屬員站班,步兵排隊,放炮奏樂,儀節隆重。隨後,地方官員將奏折盒子交給折差。折差將奏折盒子高捧於頭上,從中門而出,直奔前程。

拜折是發出奏折的一道必要程序。由於又是奏樂,又是放炮,動靜搞得很大,督撫衙門周圍的人,每每聽到奏樂和放炮,就知道督撫大人又送出了一道奏折。

《庸庵筆記》講了一段逸聞,說左宗棠在湖南巡撫駱秉章幕下當幕僚時,代理駱秉章處理軍政要務。一次,駱秉章一日聽到撫署轅門傳來炮聲,趕忙問身邊人出了什麽事。回答說:“是左師爺在拜發軍報折。”駱秉章點點頭,慢慢說:“要不把折子拿來給我看看?”這說明,左宗棠沒經過駱秉章過目,就把奏折發出去了。

折差快馬加鞭,將奏折送到京城後,直接交到紫禁城嗎?並不是。他們必須將奏折送給本省督撫選派駐京的提塘官。提塘官職掌傳遞本省來往公文,上傳下達。提塘官公所位於北京城正陽門東的兵部街。所以,折差來到京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兵部街,將奏折交給提塘官。

至此,折差的任務就算完成了。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提塘官了。提塘官將奏折盒子護送到位於紫禁城景運門內的外奏事處。外奏事處又將奏折送到設於乾清宮西廡的內奏事處。內奏事處直接將奏折送到皇帝面前,請皇帝審閱。

皇帝審閱奏折後,有時候會直接朱筆批複,書寫處理意見。隨後,由內奏事處、外奏事處、提塘官、折差等原渠道發回,交到發折的地方官員手中,由他按照批複意見實施。最後,還要將有皇帝朱批意見的奏折收回來。

顯而易見,在傳送奏折的整個過程,都體現了兩個字:保密。除了寫奏折的本人和皇帝,沒有第三人知道奏折的內容。寫奏折的人不能將內容透露給第三人,否則就會面臨嚴厲的懲處。

1724年,雍正皇帝即位的第三年,突然大發雷霆,將浙閩總督覺羅保、山西巡撫諾敏、江蘇布政使鄂爾泰、雲南巡撫揚名時4個封疆大吏痛斥了一番。這還不算完,雍正皇帝馬上宣布,停止他們的專折奏事的權力。

覺羅保4人都是封疆大吏,哪怕是皇帝,也會輕易斥責她們。可他們不但挨了罵,還被撤銷了專折奏事權力——這可是僅次於革職降職的處罰了。

原因說來很簡單,他們4 人將奏折的內容透露給別人,從而惹惱了雍正皇帝。

【參考資料:《大清會典》《庸庵筆記》《清史稿》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