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界500強中國企業數量登頂,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這一次,意義重大!

在新一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加上港澳台,中國上榜企業數量史無前例超過美國,達到129,直接登頂。

如果不算上台灣地區,中國企業也達到119家,與美國旗鼓相當(121家),日本則被遠遠甩在身後(52家)。

多年以來,儘管全球經濟版圖經歷了滄桑巨變,但國際上對《財富》500強的重視程度從未降低!

要知道,世界500強榜單,就是企業界的奧運會,也是國家之間的角力場。

世界500強大約佔據了全球生產的40%、國際貿易的50%、國際技術貿易的60%和國際直接投資的90%,它是最能代表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標誌,也是一個國家最大的經濟“名片”。

中國在500強榜單上超過美國,可以說是劃時代的事件。在全球第二經濟大國的位置上,只有中國在這個榜單上超過了美國,日本、德國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這真是一個幾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這個意義,從任何一個角度而言,都不能低估。這可能是目前中國超越美國的很多排行榜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個!

這也說明了,在未來的競爭中,主要還是中國和美國的競爭;只要中國發展順利,中國將是而且長期是世界500強企業最多的國家。

但,這是否就意味著中國企業能與美國企業分庭抗禮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究竟有多強呢?

1

在世界500強這個頂級賽場上,中國企業一直在負重前行。

從1995年美國《財富》發布世界500強排名以來,“進入世界500強”就成為很多中國企業抹不去的情結,變為一種光榮與夢想,深深植入很多企業家的潛意識之中,對於很多中國企業來說,進入世界500強,就意味著“中國夢”的實現。

但中國企業的500強之路,從一開始就不平坦,並且長路漫漫。

1995年,是中國第一次參加這個榜單,只有3家企業入圍,而當年美國上榜的企業數是151家,排第二的日本是149家!

到1998年,中國入圍數量還是只有美國的三十分之一,僅有中國銀行、中石油、中石化、國泰人壽保險、中糧集團,以及由兩個英國人在廣州成立的怡和集團共6家企業上榜。

細數當時入圍的中國企業,清一色全是“國家隊”,“集中力量辦大事”後才勉強入圍,足見當時中國企業整體實力之弱,與發達國家差距之大。

這種情況的改變,是中國經濟足足整整浮沉了20年後,才有了一連串的民營企業陸續登場:

2008年的聯想、2010年的華為、2016年的京東、2017年的阿里巴巴、騰訊…….

到了2018年,中美間的差距縮小到僅有6家,在今年更是被中國超越。

這25年,不僅僅是一段中國企業500強衝刺史,更是一段中國經濟從星火到燎原的發展史!

2

中國入圍企業數超越了美國,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當下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和地位。

但這意味著中國大企業競爭力方面超越美國了嗎?

很遺憾,如果我們分析行業、賺錢的企業類別以及創新力和科技含量,中國企業更需清醒,我們有進步,但還有諸多的不足。

《財富》雜誌的評論就指出,中國企業的普遍盈利能力不強,中國內地上榜的企業119家,平均銷售收入665億美元,平均淨資產354億美元,平均利潤35億美元。

根據這三個數據計算,中國上榜企業的平均銷售收益率為5.3%,平均淨資產收益率是9.9%,這兩個數據都是略低於世界平均水準。

從行業上來看,中國的上榜企業,多集中在金融等部門,而且多年來,挑起500強大梁的始終是TA們,地位巍然不動,但格局也略少變化。

而美國上榜最多的行業包括:金融、零售、健康、科技&零售。其中有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企業,比如沃爾瑪、埃克森美孚、蘋果、摩根大通、Alphabet、強生……

此外,中國在民生、健康領域的企業也寥寥可數,除了有兩家藥企之外,在與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幾乎看不到中國大公司的身影。

這就是我們必須正視的事實:

中國企業在高科技、現代化金融、醫療健康等領域,依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3

雖然還沒到真正打開香檳慶祝的時候,但我們就要因此而沮喪、失落嗎?

其實大可不必,因為我們的努力也還是看得見,一些優秀的中國企業的入圍與排名的躍升很讓人感到寬慰。

比如,成立9年的小米入圍500強成為最年輕的入圍者,再比如,華為在500強的排名和微軟差不多。全球上榜的互聯網公司總共有7家,差不多都來自中美兩國。

市場分析普遍認為,小米可以快速登陸財富世界500強,得益於小米追求極致效率的商業模式。

與其他企業相比,小米屬於“新物種”,依靠互聯網+智能硬體+新零售,組成鐵人三項商業模式,用互聯網思維,提高智能硬體的生產、運營和零售效率,是國內最早成功在智能硬體上實踐互聯網思維的企業。

華為,作為國內最受尊敬的民營企業,在過去一年裡,屢次遭受美國的惡意打壓,但是在今年的榜單裡,它的排名不降反升,位列61名,它的成功秘訣眾所周知:數十年如一日的對科技研發不計成本的投入。

這兩家企業,毋庸置疑,是所有未上榜中國企業學習的榜樣,但我們要格外關注的,卻是另一家高科技企業:碧桂園。

碧桂園,排名177位,躍升176位,是本次榜單中排名躍升最快的企業,同時它也是連續第三年入選世界500強。

對於碧桂園排名的躍升,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有點意外,畢竟房地產領域這兩年一直處在調控周期中,碧桂園為何能逆勢而上?

答案是樸實無華的兩個字:創新。

如果說,小米的成功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華為是科技領域的創新,那碧桂園就是業務領域的創新!

4

今年1月21日,在碧桂園舉行的2019年度會議上,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旗幟鮮明地提出,未來的碧桂園,是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

為此,他給公司2019年的發展劃出三個重點:地產、現代農業、機器人。

將這三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放在一起,就是創新了?碧桂園的這波操作很讓人看不懂。

但如果我們仔細梳理公司的業務就會發現,無論是現代農業還是機器人,其實從來都沒有跨過地產這個界。

首先,碧桂園跨界機器人行業,就沒有脫離地產,因為它製造的就是能蓋房子的建築機器人。

機器人產業肯定是中國製造的發展方向之一,如果能夠廣泛的應用於建築場景,將進一步降低人員在建築場景下的安全問題。

同時,機器人的加入,可以讓公司用高科技打造更具工匠精神的房子和更智慧的社區。

而在農業上,有券商的分析指出,碧桂園利用其強大的開發能力幫助農村地區的農業發展,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探索並建立現代農業經營模式。

碧桂園通過旗下零售商店向消費者提供更安全,更便宜和更多種類的農產品,幫助農民提高產量和收入。另一方面,農民財富不斷積累,將更有能力購買碧桂園的住宅,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顯然,對於已經“三條腿”走路的碧桂園,如果我們用單純的“房企”一詞,已不足以定義它的未來,“高科技綜合性企業”才是碧桂園的正確提法。

5

哈佛大學的商學史教授理查德·泰德羅在一本關於美國企業家的著作《影響歷史的商業七巨頭》中,開宗明義地寫道:

“本書介紹了美國人最擅長的活動——成立和創建新的企業。”這是一種多麽自信而讓人羨慕的描述方式。

當下的我們,或許也可以用泰德羅式的語氣來敘述中國企業的傳奇:

“對於中國人來說,成立和創建新的企業,他們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不過,他們現在越來越擅長這件事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