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埔生隨身佩戴的中正劍,是用來戰敗時自殺的嗎?

提及“中正劍”,至今仍帶著一層神秘面紗。中正劍誕生晚於黃埔軍校10年,但它的確源於“軍人魂”短劍,這就必須提及廬山軍官訓練團的開辦。

烽火漫天,屍橫遍野,山間成群的日軍蜂擁而至,重圍中,一位滿身血跡的中國將軍迎來最後時刻。他正襟危坐,金色將官軍銜上鑲有三顆三角星,他是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在與敵人進行血戰之後,張自忠不願被日軍俘虜,赫然起身,掏出腰間中正劍,高呼“蔣委員長萬歲”後以中正劍狠狠刺向自己腹部,壯烈犧牲。對面山坡上的日軍指揮官被張自忠舍身成仁的一幕所震撼,命令日本士兵:“立正!向中國戰神敬禮!”所有日軍隨即面向張自忠自戕之地嚴肅敬禮。

以上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1974年中國台灣地區拍攝的抗日題材電影《英烈千秋》中的橋段,片尾由柯俊雄扮演的張自忠以中正劍自殺的一幕源於一個廣為人知的傳說:黃埔軍校畢業生的武裝帶上都會配有一把短劍叫中正劍,劍身正反兩面分別刻有“成功”和“成仁”,這是蔣介石告訴自己的學生,不成功則成仁,以後上戰場要麽就打勝仗(成功),若打敗了就用這把短劍自殺(成仁)。

可問題來了,首先,張自忠並非黃埔生,電影中他用中正劍自殺的橋段是否靠譜?

其次,中正劍真如傳說中那樣,是給戰敗的黃埔生用來自殺的短劍嗎?

“軍人魂”因自殺而得名?

提及“中正劍”,至今仍帶著一層神秘面紗。在20世紀80年代拍攝的電影《佩劍將軍》中,也將中正劍進行了一番渲染。

一般而言,廣義上的中正劍指國民革命軍軍人所佩戴的短劍,其中包括20世紀30年代軍人普遍佩戴的梅花短劍;還有如閻錫山、劉湘、馬步芳等地方軍閥或是某個部隊官長贈予部屬的短劍,由於很多人對民國軍人佩劍缺乏系統了解,於是全部都歸為“中正劍”之列。狹義上的中正劍則是指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贈給軍校學生的製式佩劍。

狹義的中正劍即黃埔軍人之劍。首先說明一點,所有在黃埔建軍時期、北伐戰爭時期和中正劍相關的故事都是假的,那時候壓根還沒出現這種短劍。

中正劍誕生晚於黃埔軍校10年,但它的確源於“軍人魂”短劍,這就必須提及廬山軍官訓練團的開辦。

圖注:20世紀30年代初,蔣介石站在“總理遺囑”旁對部屬訓話,可以清楚看到他腰間武裝帶上掛著一把軍人短劍。蔣介石自己也常佩戴軍人短劍,如今台北市“中正紀念堂”裡仍然陳列著蔣介石佩戴過的軍人短劍

1933年夏季,日本已佔領東三省,炮製偽滿洲國,舉國悲憤;另一方面,國民黨軍在“圍剿”紅軍的作戰中屢屢失利,內部也裂變不斷。

1933年7月,蔣介石召集廬山軍官訓練團,於7月18日正式開學。通過開學當日的照片還能清楚看到,主席台兩側書有一副對聯“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橫批則是“軍人魂”三個大字。軍官訓練團第一期結業之時,蔣介石親自為全體學員頒發紀念證章,同時還出現了一件非常有特色的贈品——一把鐫刻著“軍人魂”字樣的短劍。

圖注:民國軍人短劍 :全長40厘米,玳瑁劍把,劍把繪有2朵梅花及國民黨黨徽紋飾,頂端繪有中華民國國旗和國民黨黨旗。劍鞘頂部和底部也有梅花裝飾,劍鞘塗有黃漆,配有帆布劍套。

這把堪稱“中正劍老祖”的“軍人魂”短劍做工和雕刻都比較粗糙,形製類似刺刀,但扁平無血槽,劍身鐫著“軍人魂中國國民黨贛粵閩湘鄂北路剿匪軍軍官訓練團紀念”兩行蠅頭小字。

中正劍誕生記

原國民革命軍將領中,鮮有人對中正劍留下專門的回憶,自1934年到1945年抗戰勝利,這種短劍佩發相當普遍,甚至今天仍健在的黃埔老人中,還有人留有此劍,大家習以為常,算不得稀罕物。

不過對於親自見證中正劍誕生的黃埔學生,這柄短劍則有特殊意義。黃埔軍校第九期貨通科的吳讚榮是為數不多見證黃埔畢業佩劍誕生的人,他於1988年撰文回憶了中正劍生產的全過程。

自廬山軍官訓練團畢業紀念品“軍人魂”短劍橫空出世後,很快引起黃埔軍校學生的注意。1934年元旦,黃埔九期的學生即將畢業,為籌備畢業活動,由各隊選出同學代表,並從中產生了籌備委員會,專門負責同學錄的匯編、印刷等工作。當時吳讚榮就是委員會中的一員,根據他撰寫的回憶,籌備會的學生們“為了向校長表示我們九期全體同學畢業後為黨國事業‘不成功,便成仁’的忠心,我們向校方提出製作‘軍人魂’佩劍的建議”。經請示,當即得到蔣介石的批準。也就是說劍身上銘刻的“成功”與“成仁”,並非如傳說中蔣介石對學生的要求,而是學生們要向校長表決心。

圖注:空軍鸚鵡劍:全長30厘米,玳瑁劍把,劍把為飛鷹包裹裝飾,劍身保存完好,劍鞘採用了鷹翼紋飾,是頒發給空軍的“中正劍”(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34年6月16日,時逢黃埔軍校十周年校慶。位於南京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舉行盛大紀念儀式,胡宗南、關麟征、宋希濂、黃傑四名黃埔一期生也作為學生畢業生代表,向蔣介石獻上一座精致銅鼎。6月18日舉行的擴大紀念會上,蔣介石做了演講後,出現了一個自黃埔建校以來前所未有的節目——贈劍,受贈者為黃埔軍校前期師生,劍柄上刻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成立十周年紀念”字樣,很有紀念意義。

不過嚴格說起來,廬山軍官訓練團的“軍人魂”短劍和黃埔軍校十周年紀念佩劍都不能算是畢業佩劍,黃埔九期的654名畢業生才是真正首批中正劍(畢業佩劍) 的獲得者。6月26日,黃埔軍校第9期生畢業,蔣介石在畢業典禮上親自為學生頒發畢業證書、證章,同時頒發了劍柄刻有“軍校九期生佩”字樣的畢業佩劍,劍柄另一面刻有“校長蔣中正贈”六個字,真正的黃埔中正劍從這期才開始頒發的。民國名將大多出自黃埔七期之前,第九期因畢業較晚,很難在大陸時期就成為高級將領,不過卻出過兩位著名的飛將軍,他們是劉粹剛和李桂丹,兩人從黃埔畢業後又被選入筧橋航校學習飛行,抗戰爆發後與日本陸海軍航空隊鏖戰長空,戰功赫赫,位列中國空軍“四大天王”,先後壯烈殉國。

走向製式化的佩劍

黃埔九期生畢業典禮頒發畢業佩劍可謂開黃埔中正劍之先河,到了黃埔十期生畢業時,短劍形製已規範化,劍柄工藝比九期劍有所提升,鐫有梅花圖案,文字也較多。以藏家李學峰收藏的一把黃埔十期劍為例,劍柄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期第一總隊”的兩行小字和“畢業紀念”四個大字,可知鐫字內容已具體到總隊。黃埔十期生分兩個總隊,第一總隊於1936年6月畢業,第二總隊於1937年1月畢業,共計1561人。這期黃埔生畢業後不久,全面抗戰就爆發了。

黃埔十期的中正劍開始製式化與1936年1月20日公布的《陸軍服製條例》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在該條例中,“短劍”一章對於軍人佩劍做出明確規定:

全長三十九公分(39厘米),劍柄長十一公分二公厘(11.2厘米),護手厚三公厘(0.3厘米),鞘長二十七公分五公厘(27.5厘米),劍柄寬三公分(3厘米),鞘口寬三公分(3 厘米),尾寬二公分二公厘(2.2厘米),劍柄用玳瑁製柄之兩面,中央及頂上均包銅鍍金,平鐫梅花紋,玳瑁部分箍以斜行金線,護手亦銅製鍍金不鐫梅花紋。鞘身為白色鍍鎳,但鞘口及鞘尾均包銅鍍金,平鐫梅花紋。三公分二公厘(3.2厘米),鞘尾包銅長六公分(6厘米),劍刃長二十六公分(26厘米),劍柄與劍鞘相接處置彈簧開關一。短劍用插袋佩掛。插袋以深絳黃色細皮兩層製之,袋口上面兩邊綴小皮帶一條,兩帶端均具複扣針及針孔系於武裝帶左側之下。

條例中的短劍並非特指黃埔生畢業短劍,而是規範所有國民革命軍軍人的佩劍製式,但黃埔生作為“天子門生”,頒發的佩劍自然要起到模範作用,嚴格按照條例中的規定製作。黃埔十一期是抗戰全面爆發後畢業的首批學生,也是南京時代的最後一期獲得中正劍的學生。第一總隊畢業於淞滬會戰激烈之時,南京上空也時刻被日軍飛機襲擾,中央軍校則是日軍重點轟炸的目標之一,第十一期學生不得不在漫天烽火中提前畢業。

圖注:抗戰時期,蔣介石與羅卓英(二排右四)、白崇禧(二排右三)、胡宗南(二排右二)、錢大鈞 (二排右一)等高級將領合影。可以清楚看到胡宗南和白崇禧腰間佩戴有軍人短劍。

為了躲避轟炸,8月20日午夜,第十一期學生接到命令,夜晚行軍抵達南京郊外的靈谷寺舉行畢業典禮,蔣介石也親到現場。沒想到當晚日機又來轟炸,南京城內外人心惶惶,直到凌晨4時警報才解除,蔣介石在漫天烽火中對十一期學生進行畢業訓話,並親自頒授第十一期第一總隊畢業佩劍,故而這一期的中正劍有著特殊的意義。值得銘記的是,黃埔十一期第一總隊605名學生匆匆畢業後,即刻投入了上海前線參戰,他們中有很多人都在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中獻出生命。

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央軍校西遷,第十二期學生於1938年2月在西遷途中的武昌左旗營房舉行畢業典禮;第十三期學生也是在舉國大遷徙的過程中完成畢業的。相比前期,第十三期佩劍上所刻的字不再具體到總隊,直接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三期畢業紀念”。專事收藏黃埔文物的藏家李學峰認為:“第十三期學生短劍,具有重要的斷代意義。該期為軍校南京時期的終結代表,是大規模擴招前如珍禽異獸般稀少的黃埔學生的最後一群,十三期以後黃埔生開始激增。短劍亦以該期劃界,此前為珍貴,此後為平常。”

因軍服改製而走向消亡

黃埔十四期是擴招後的首批學生,從這一期開始,各分校設立學生總隊,畢業生是之前的數倍之多。畢業於1940年7月的黃埔十五期則是擴招備份受青睞的一期學生,據說蔣介石曾三次從陪都重慶來到成都總校看望這期學生。畢業之前,美國米高梅電影廠到軍校拍攝紀錄片,學生一律穿上皮靴或馬靴,戴德式M35盔,隊職幹部則著毛料軍裝,腳蹬馬靴,腰間挎馬刀或中正劍,颯爽英姿都被美國人記錄下來,流傳後世。

黃埔十六期的畢業典禮同樣特別,據該期學生王業琛回憶,畢業當天不僅校長蔣介石親自來訓話,宋家三姐妹也蒞臨現場。王業琛回憶當天盛況:“檢閱台上,三位夫人並肩而立,一色服飾,同樣裝扮,遠遠望去,簡直無法分清三人面容,直到閱兵儀式完畢,我有幸以本總隊學術科畢業考試成績獲列全總隊第一名的殊榮,被指定為學生代表,正步走向檢閱台前,代表全總隊一千多畢業同學,接受校長頒發畢業證書和贈授佩劍時,三位夫人近在咫尺,這才清晰獲睹她們雍容優雅的奕奕風采,華貴中透著慈祥,給人以十分可敬可親的印象。”

有意思的是,從第十六期開始,黃埔中正劍有一個明顯改變,即劍柄上的標準字樣多由“校長蔣中正贈”改為“校長蔣中正授”,只有少數佩劍還是“贈”字。這期之後的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授”字劍逐漸取代了“贈”字劍。

圖注:左為黃埔軍校畢業佩劍,劍柄背面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五期第六總隊畢業紀念”;右為當年蔣介石廬山集訓時製授的短劍,劍柄正面刻“團長蔣中正贈”。現藏洛陽周氏銀器博物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黃埔二十期之後,隨著抗戰勝利,軍服改製,由原先系皮製武裝帶的軍服改為系布腰帶的“美式軍服”,對這兩種軍服稍有印象的人都知道,新式軍服已經沒有地方可以佩掛短劍,黃埔中正劍也因此停發。最後一期獲得中正劍的學生是第二十一期第六大隊,但此時已無法佩戴,只有紀念意義了,而早於第六大隊畢業的二十一期步兵三大隊學生卻壓根沒有獲得佩劍,據該大隊第九中隊的學生吳靖宇回憶說,1947年12月的畢業典禮上,蔣介石親自到場進行訓話,其高職門提及佩劍一事——“最後他著重說明,歷期畢業學生都由蔣校長贈予柄上鐫有‘不成功,則成仁’字樣的佩劍,現在因為軍隊服裝有改變,武裝帶已經取消,所以不再給畢業生送佩劍了,但仍希望全體畢業同學,牢記蔣校長的教誨,身體力行,保持和發揚黃埔精神。”

中正劍在走向消亡的前夕曾一度大放異彩,那就是1945年9月9日在南京舉行的受降典禮。當時軍服還未大規模換裝,武裝帶普遍存在,到場的國民革命軍官長被要求一律著正裝,佩戴短劍,例如何應欽接受岡村寧次的代表小林淺三郎遞交降書的那張著名照片上,就能清楚看到他腰間懸掛的短劍。

總體而言,民國軍人佩劍樣式五花八門,既有公發亦有私贈,正如當時的制服一樣混亂,很難面面俱到地詳解。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正劍”並非正式名稱,而是後人約定俗成的叫法。

圖注:1945年9月9日,南京受降典禮。侵華日軍將領岡村寧次的代表小林淺三郎遞交降書給中方代表

何應欽。可以清楚地看到何應欽腰間的“中正劍”。

1982年電影《佩劍將軍》上映,其中有蔣介石贈劍給張克俠的橋段,劍盒上大書“中正劍”三個大字,從此“中正劍”之名廣為流傳。也正是在《佩劍將軍》播出後,古玩市場上忽然出現了大批所謂的“中正劍”,這些偽劍款式和題字千奇百怪,有所謂黃埔一期、二期、三期等各種畢業佩劍,也有“蔣介石贈”“蔣介石送”等牛頭不對馬嘴的刻字,甚至還有些偽劍簡單粗暴,直接在劍身上大書“中正劍”三字。實際上《佩劍將軍》中贈劍的橋段純屬虛構,因為那時是1948年,軍服已改製,短劍早已不再頒發。

當然,歷史上的張克俠、張自忠肯定是懸掛佩劍的,只是時間會更早一些,而他們佩戴的更可能是當時在國民革命軍中極為普遍的“梅花劍”。

參考資料

第二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料匯編·陸軍服製條例》

吳讚榮《黃埔軍校“軍人魂”佩劍產生的經過》(石河子文史資料第2輯,P147)

李學峰《黃埔軍校文物收藏手記》

吳文《披肝瀝膽指迷津——憶軍代表》等

本文由“國家人文歷史”授權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