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分鐘拐走46個孩子,暴露90%家庭的致命教育漏洞

眼看又到年關,各路騙子密集活動的時期。

大人提高警惕還好說,最讓人憂心的是孩子的安全。

前幾天,一次“小測試”就讓不少家長心頭一緊。

江蘇鎮江的一家幼稚園組織了一場“防拐、防騙”的演練活動,請家長扮演“人販子”,拿著糖果、玩具進入教室。

演練結果令人心驚,不到20分鐘,就有46名孩子被騙出了幼稚園。

還有的班級,一個班的孩子都被騙了出來。

這些孩子在被幼稚園的門衛攔下來時,還很開心地和他們說“再見”。

看到這裡,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捏一把汗。

騙走孩子,只需要一塊糖果。

而孩子們平時並不是沒有接收過安全教育。

正像有家長感慨:“自己在家時再三叮嚀,不能跟陌生人走,女兒答應得好好地。實際上,孩子還是很容易被各種誘惑吸引。”

安全問題,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麽簡單。

1.花樣騙術面前孩子比想象中更容易被騙

何潔帶著兒子七寶,參與過《不可思議的媽媽》裡一個測試環節。

工作人員假扮陌生人敲門,考驗節目裡的孩子會不會開門。

何潔對兒子很有信心。

畢竟臨出門前,她還叮囑了兒子誰敲門都不許開門。

何潔認為兒子不會開門 / 綜藝《不可思議的媽媽》

但是,當“陌生人”敲門叫七寶開門時,七寶毫不猶豫地就起身開了門。

在大人心裡,只要反覆叮囑,孩子心裡就會有一根弦。

事實卻是,孩子的“好客”超乎你的想象。

節目中,七寶不僅將“陌生人”迎進了家門,更對“陌生人”的禮物來者不拒。

七寶中途想起媽媽的叮囑,不能吃陌生人給的東西。

陌生人的一句“我是媽媽的朋友”,就立刻打消了他的顧慮。

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話……

家長灌輸的“幾不要”,似乎可以發揮作用。

但當陌生人帶上“熟人”的面具,孩子的警惕意識就放鬆了下來。

有新聞曾報導過這樣一個測試:

大人假扮小朋友父母的同事,準確說出她父母的工作地點。

很輕易地就取得了小朋友的信任,從幼稚園帶走了她。

當被問到為什麽會跟陌生人走時,孩子的回答很簡單,因為對方知道她的家在哪兒。

孩子回答為什麽會跟陌生人走 / 《經視播報》

孩子對世界的判斷,遠沒有大人那麽準確。

有時候,家長們以為將所有危險情況一一告知,孩子就能明白。

卻忽視了,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和成人相距甚遠。

他們點頭說“聽懂了”“記住了”,並不意味著萬無一失。

一位叫小禾的小朋友,從小就接受過媽媽細致的叮囑。

媽媽告訴她,即使是熟人來接,也要打電話給自己確認後才能走。

小禾媽媽自信地分享,自己常給孩子講小孩被騙的故事,為的就是讓女兒提高警惕,多留心眼。

測試的結果出人意料。

“人販子”拿著糖果誘惑了小禾,借口自己的車上還有很多糖果,邀請她和自己一起去拿,孩子就乖巧地舉手錶示願意。

媽媽的日日叮嚀、苦心教導,敵不過一顆糖果的誘惑。

嚴峻的現實擺在家長面前:

孩子遠比我們想象中更容易被拐騙,父母的苦口婆心,在花樣百出的騙術面前,有時不堪一擊。

如何有效地培養兒童的安全意識,讓孩子真正學會保護自己,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更是對父母家庭教育的考驗。

2.兩種錯誤的安全教育方式讓孩子更容易被騙

平時看起來古靈精怪的孩子,為什麽這麽容易就掉入“騙子”的陷阱?

許多家長對安全問題不以為意,對自家寶寶迷之自信:

“我家孩子比我都精,誰能騙得了他?”

“孩子除了上幼稚園,基本不會離開我的視線,不會出事的。”

“孩子活動範圍就家附近這點地方,有什麽不安全的?”

……

事實上,正是這種大意害了孩子。

再機靈的孩子,也是孩子。

他們尚未形成獨立的判斷能力,很容易信任別人。

數據顯示,孩子被拐賣的高發地中,家門口排名第一。

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有天有人按門鈴,孩子開了門,看到一個外賣員,說是送我訂的全家桶,又說可樂落在車上了,讓寶寶跟著去取,但是我根本沒有訂過全家桶!

眼看孩子馬上就要跟他走了,我趕緊攔住了孩子。

那天要不是我在家,後果簡直不敢想。”

另一位母親卻沒那麽幸運。

她經營一家發廊,平時把孩子留在店裡。

發廊新聘請了一個員工,沒有留身份證。

有一天,新員工說要帶孩子去買糖吃,結果兩人一去不回。

大人沒法對孩子寸步不離,但隻停留在口頭勸誡,並不一定能讓孩子走心。

安全教育不到位的情況主要有兩種:

不少家長在安全教育上“偷懶”

“不許給別人開門。”

“不許跟別人走。”

“不許跑遠。”

……

這些提醒簡單粗暴,既沒有針對性,也沒有操作性。

結果往往是,孩子聽得半懂不懂,根本分不清誰是“壞人”,誰是“好人”。

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孩子到醫院看病,媽媽在診室裡,孩子坐在走廊長椅上。

這時來了一個女人,著急地說,“孩子們,能不能幫阿姨一個忙?阿姨的老公被查出得了大病,要手術,可是他害怕,就躲在男廁所不肯出來,你們能不能幫阿姨到男廁所把他喊出來?”

兩個孩子互相看了一眼,果斷地說:“不行。”

那個女人又解釋了幾遍,孩子依然不為所動。

後來孩子將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覺得可疑報了警。

警方調查證實,這個女人正是被通緝的人販子。

兩個孩子之所以能從被拐賣的危險邊緣逃脫,得益於媽媽平時具體而生動的安全教育。

“我媽媽說過,成年人如果真的需要幫助,是會去找其他的成年人,而絕不會去求助於孩子。所以,如果有陌生的大人找你們幫忙,沒得到父母允許,一定不要去!”

描述具體場景,講清因果原因,條分縷析地說給孩子聽,比簡單地下一個指令有用得多。

很多家長一直強調“陌生人”,而忽略了身邊的熟人

“不許跟陌生人走”、“不要跟陌生人說話”……

事實上,在兒童拐賣案件中,熟人作案的比例高得可怕。

2016年,廣州市中院公布的《關於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案件的調研報告》顯示,被拐兒童多熟人作案。

一句簡單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可能是最沒用的兒童安全教育。

3.掌握這三招對孩子做正確的安全教育

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美好,也必須教他們懂得,這個世界並非處處光明。

很多父母,都欠孩子一堂安全教育課。

如何進行有效的安全教育?小妹總結了這三招:

1、用行動培養孩子的警惕意識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但毫無戒備的好奇心,可能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杭州一所幼稚園曾做過一個“防騙實驗”。

工作人員假裝騙子,在小朋友活動的地方,用平板電腦看孩子們喜愛的卡通片。

不久就有一些小朋友圍上前來。

“騙子”順勢和圍觀的小朋友搭話,問他們喜歡卡通片中的哪個角色,企圖拉近距離。

沒過一會兒,“騙子”以“網不好,要換個地方看”為由,走到更偏僻、距離人群更遠的地方。

把一批小朋友帶到了事先計劃的指定地點。

如今,騙子們的花招不斷更新。

除了用食物、卡通片吸引孩子,還會投其所好、耍小把戲,抓住孩子的好奇心進行誘騙。

甚至是假裝弱勢,利用孩子的善良實施犯罪。

好奇新鮮事物,樂於幫助別人,是孩子的寶貴品質,不能輕易扼殺。

但當孩子們自由探索世界時,父母必須設定底線。

安全不是一句口號,不是動動嘴、講講道理的事情,應該是長期的潛移默化:

以身作則,在遵守安全常識、遵守交規等小事上,示範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看到孩子做出有安全風險的行為,立即阻止,講明道理;

抓住社會新聞事件,主動為孩子科普安全常識;

提高孩子的警惕意識,就為他們的安全上了一層最好的保險。

2、 和孩子約定一個“安全暗號”

家長為孩子灌輸防騙常識、排除安全隱患,或許能規避大多數危險。

卻無法保證自己百密無一疏,孩子時時都警惕。

一次疏忽,就足以導致不可挽回的悲劇。

孩子放學家長遲到接怎麽辦?

大人不在家陌生人敲門怎麽辦?

無法時刻陪伴,不妨和孩子約定一個“安全暗號”。

對方能說對暗號,才能開門。

在綜藝節目裡,穿著背帶褲、拿著氣球的“陌生姐姐”敲開蔡少芬家的門,測試蔡少芬女兒的反應。

蔡少芬的女兒信兒從門縫裡看到工作人員,便要求小姐姐唱“秘密歌”,唱不出來就不給開門。

陌生的小姐姐先是唱兒歌拉近距離,又用開門就送糖果作為誘惑。

但因為沒有唱出“秘密歌”,信兒始終沒開門。

蔡少芬自己也很驚訝,沒想到女兒能經得住漂亮姐姐的花樣“誘惑”,堅持不開門。

大人眼中的小小暗號,在關鍵時刻,成為了守護孩子最堅實的“安全門”。

對天真無邪的孩子而言,一個約定的力量比糖果的誘惑還大。

如果說騙子和孩子之間有一扇門,那麽暗號就像是給這扇門加上了一把“隱形”鎖。

在孩子與一門之隔的危險間,加了一道防線。

3、讓孩子牢記手機號等資訊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韓國電影《素媛》,讓不少人印象深刻。

小女孩素媛遭到性侵,在幾乎奄奄一息時,她撿回了兒童手機,撥打了求救電話,避免了更大悲劇的發生。

相反地,當孩子反應過來被騙或已承受傷害,還陷在孤立無援的境地,這才是最致命的。

不知道家在哪裡,怎樣回去;不知道向誰求助,如何取得聯繫……是很多孩子的現狀。

而牢記家庭資訊,如家庭住址、父母的手機號,以及必要的報警電話,這可能就是危急時刻,孩子們向外界求助自救的唯一機會。

一個電話號碼,或許就能讓你身在他處,也能緊緊握住孩子向你求助的雙手。

安全教育,也只有落實在平時的生活點滴中,才能在危急時刻顯現力量。

一個孩子,要與危險多少次擦肩,才能平安長大。

一旦危險發生,再多的後悔都無濟於事。

作為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呵護,就是教他們認識複雜的世界、辨識潛藏的危險,讓孩子們長出保護自己的鎧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