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葛飾北齋逝世170年:看貫穿他一生的“通向富士山之路”

2019年是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逝世170年,日本東京太田紀念美術館正在舉行的“北齋:通向富士山之路”紀念畫展,以富士畫為線索,展現北齋如何描繪貫穿一生的“富士山”這一題材。澎湃新聞獲悉,展覽分為前期(4月4日-4月29日)與後期(5月3日-5月26日),總計超過200件展品,前後展品將有所更換。

在長達70年的藝術創作中,北齋留下了大量風景畫,70歲後完成了被視為代表作的《富嶽三十六景》系列。北齋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也執著於“富士山”這一主題,畫中雄渾的富士山形象凝聚了北齋一生的藝術追求,而那飛越富士山、與黑雲一道直衝天際的巨龍,或許同北齋自身也有重合之處。

葛飾北齋(1760-1849)是日本江戶時期的浮世繪畫家,其作品涉及風景畫、美人畫、花鳥畫、妖怪畫、書籍插畫和帶有幽默情趣的“漫畫”等眾多領域,畫作以“錦繪”(一種面向平民發行、可以大量生產的套色版畫)為主,晚年則將創作重心轉移到“肉筆畫”(親筆繪製的畫作)。在19世紀歐洲盛行“日本主義”(以浮世繪、琳派繪畫和日本工藝品為代表的和風審美)時,北齋作品作為浮世繪的代表而受到好評,此後其畫作的藝術價值更是受到了世界範圍內的高度評價。今年適逢北齋逝世170周年,日本東京的太田紀念美術館於4月4日至5月26日舉行題為“北齋:通向富士山之路”的紀念畫展,集中展出葛飾北齋以富士山為題材的一系列畫作,介紹他在人生各個階段描繪的富士山形象。

《北齋肖像》

《淺草金龍山觀世音境內之圖》,葛飾北齋20歲中後期作品(後期展品)

《程谷》,葛飾北齋40歲後期作品(後期展品)

《東海道五十三次》至“十四 原”,葛飾北齋50歲左右時作品(前期展品)

《百人一首》之“山邊赤人”,葛飾北齋76歲時作品(前期展品)

北齋一直對富士山抱有強烈的興趣,描繪各種各樣的富士山姿態可謂是貫徹他藝術生命的一條重要線索。他之所以癡迷於富士山,河村岷雪於明和八年(1771)出版的畫集《百富士》的影響不容忽略,同時江戶時期百姓中流行的祭祀、攀登並參拜富士山的“富士講”也是重要的風俗背景。

《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衝浪裡”,葛飾北齋71歲時作品(前期展品)

《北齋漫畫》七編“甲州三島越”,葛飾北齋58歲時作品(前期展品)

描繪富士山的北齋作品中,時間較早的有組畫《東海道五十三次》中描繪朝鮮通信使眺望富士山情形的作品,《北齋漫畫》七編的《甲州三島越》則是北齋58歲前後的作品,也是後來《富嶽三十六景》中同題作品的雛形。刊行於文政六年(1823)的《今樣櫛煙管雛形》(“煙管”日文原文為和製漢字,暫依字意寫作“煙管”)是一本匯集各種梳子和煙管的設計樣式的畫冊,其中以富士山為原型設計的梳子有“夏日富士”、“富士背陰”、“冬日富士”、“黎明富士”、“晴朗富士”等一共八種,描繪了不同季節、氣象、時刻以及從不同視角觀賞到的富士山景象。該書下卷末有出版商永壽堂的廣告,其中預告了“富嶽八體”的刊行,並稱“四季晴雨風雪霧,隨天之造化,景色之異著於筆端”,可以推想或許當時北齋已有創作富士山組畫的構想。

《富嶽三十六景》之“江戶日本橋”,葛飾北齋72歲左右時作品(前期展品)

北齋描繪富士山的集大成之作,要數他七十歲後創作的《富嶽三十六景》和《富士百景》。《富嶽三十六景》是46幅大型錦繪組成的組畫,完成於天保二年(1831)前後。雖然名為“三十六景”,但因銷售時大受歡迎、北齋又追加創作了十幅畫作,也可見這組畫在當時的人氣之高。永壽堂書籍廣告中宣傳此作是描繪從不同場所眺望的富士山風景的名勝組畫,而實際上不只是“江戶日本橋”、“江戶駿河町三井見世略圖”、“七裡浜”等遠眺富士的慣例場所,還有一些幾乎不曾出現在名勝畫中的場所也被當做了眺望富士山的視角,為作品增添了新鮮感。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之“甲州三阪水面”

北齋描繪有倒映在水面上的富士山,但他的著眼點並不在於平靜水面上的倒影之美,而致力於從富於奇思妙想的視角觀察富士山。《富嶽三十六景》的“甲州三阪水面”中,富士山呈現出土石的棕褐色,河口湖水面的倒影則覆蓋著皚皚白雪,冬夏兩季的富士山景色在同一畫面中彼此映襯。《富嶽百景》的“田間富士”、“巨浪富士”、“杯中富士”等作品更是乾脆沒有出現富士山,僅僅描繪了水田、巨浪、漁夫酒杯之中的富士山倒影。

北齋的富士山畫作常常省略中景,在遠景與近景的對比中產生獨特的縱深感。採用西洋的透視畫法、強調畫面縱深感的繪畫技巧,在18世紀中期已經被引入浮世繪創作中,並因景物宛如“浮現”在紙面上一般而又被稱為“浮繪”。還在名為“勝川春朗”的青年時代時,北齋就已經運用“浮繪”技巧創作了以淺草寺、兩國橋等江戶名勝為題材的風景畫,他描繪富士山時採用的空間表現技巧正是在過去的鑽研和實踐中積累而成的。北齋常常在畫作近處安排較大的物體,與遠處的富士山構成遠近對比,被省略的中景則令人感受到空間的廣闊。如“尾州不二見原”中,近處畫有巨大的木桶,富士山被畫在木桶的圓形輪廓之中,觀賞者仿佛透過望遠鏡窺視富士山一般。“遠江山中”則在畫面對角線上畫有巨大木材,人們從支柱的空隙見眺望富士山,可謂是非常奇特的視角。構成三角形的支柱與富士山形狀上的相似性也值得注目。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之“尾州不二見原”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之“遠江山中”

《富嶽三十六景》大多描繪從具體場所眺望所見的富士山風景,而北齋的關注點不止於此,他還著意表現各種氣象狀況下富士山呈現的不同面貌。“山下白雨”中富士山頂還是晴空萬裡,山麓處卻一片黑色,以富於動感的線條畫出雷電的光芒,表明雷陣雨即將降臨。晴天與暴雨兩種不同的氣象,以富士山為媒介而被連結在同一幅畫中。“甲州伊澤曉”描繪了黎明時分的富士山,山頂和畫面右側染上了朝陽的淺緋紅色,而旅人們整裝待發的旅館街道上仍然一片昏暗。畫面出色地表現了清晨時分光線明暗的微妙變化。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之“山下白雨”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之“甲州伊澤曉”

從橋下眺望富士山的奇特構圖,始見於河村岷雪的《百富士》,北齋也在文化年間(1804-1818)創作有西洋式風景版畫《高橋富士》,但畫面中橋的位置過高,未能表現出恰當的縱深感。經過這類嘗試後,北齋終於創作出了“深川萬年橋下”一般穩定構圖與奇特視角共存的作品。該畫描繪了橫跨隅田川支流小名木川的萬年橋的側面,用對稱線條繪製的橋梁構圖富於幾何學特徵,又採用了西洋透視畫法,從橋下的小舟中遠眺富士山,呈現出北齋的獨特個性。

葛飾北齋《高橋富士》西洋式風景版畫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之“深川萬年橋下”

北齋的富士山圖畫中,常常出現背對觀畫者的人物。他們的表情不得而知,只能從他們翹首遙望的背影中得知其視線前方正是富士山。觀畫者被畫中人物的視線所引導,仿佛自身也變成了畫中人物、正在遠眺富士山一般。《富嶽百景》二編“掛軸之始”中,畫中人推起紙窗,富士山的景色恰好映入眼簾,與上下方的牆壁相配合,好似掛軸一般。將富士山融入日常生活的細微場景進行描繪,正體現了北齋的思維靈活之處。

在《富嶽三十六景》、《富士百景》之外,《阿蘭陀畫鏡江戶八景駿河町》、《東海道五十三次之內》等錦繪組畫、《柳絲》、《山滿多山》等狂歌畫冊中也時常可見聳立在地平線上或是建築物對面的富士山。北齋的肉筆畫《富士越龍圖》是值得注目的晚年作品,據落款可知此畫作於北齋逝世前約三個月時,幾乎是他的絕筆之作。北齋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也執著於“富士山”這一主題,畫中雄渾的富士山形象凝聚了北齋一生的藝術追求,而那飛越富士山、與黑雲一道直衝天際的巨龍,或許同北齋自身也有重合之處。

葛飾北齋 《富士越龍圖》

太田紀念美術館收藏有大量北齋作品,過去也曾多次舉辦葛飾北齋作品展,如北齋誕辰250周年紀念展“北齋及其時代”(2010)、一次性展出《富嶽三十六景》全部作品的“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奇思妙想的構造”(2017)等,此次則以“富士山”為主題搜羅北齋作品舉行畫展。日本外務省也已決定採用《富嶽三十六景》中的20幅畫作作為2020年起發行的

新護照簽證頁背景

,在國際化進程加速、東京奧運會即將舉行之時,重新宣傳作為日本傳統藝術精華的北齋浮世繪作品。

北齋:通向富士山之路

時間:2019年4月4日至5月26日

地點:日本東京的太田紀念美術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