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將不可避免地迎來屬於單身女性的時代

野馬君按:

全世界正在迎來一個屬於單身者的時代:澳大利亞有三分之一的人選擇終身不婚;2015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單身人數佔51%;在德國不到八千萬人口中,單身者和獨居者接近兩千萬;中國的單身人數已經超過2億……

單身,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特色之一。但和單身這一來勢洶洶的潮流相比,人們的思想觀念遠遠落後了。在大多數人看來,結婚仍是人生的必選項——尤其對於女性而言。

今天這篇文章來自美國記者麗貝卡·特雷斯特,她在新書《我的孤單,我的自我:單身女性的時代》中提醒我們:女性命運不再是簡單的“二選一”(不結婚就養貓),在她們面前會有更多的選項、更出彩的人生。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我們將選出5位讀者送上這本新書。

我從小就不喜歡故事的女主人公結婚嫁人。

記得小時候看《小木屋》系列小說,在最後一集《新婚四年》中,勞拉嫁給了很有男人味的阿曼佐·威爾德,並生下了女兒小玫瑰。儘管書中寫到他們遭遇了冰雹襲擊、白喉爆發以及其他影響農事的種種不幸,但勞拉結婚並喜獲女兒理應是一個美好的結局。而當時我看著這本書的封面,竭力讓自己為她感到高興時,卻怎麽也做不到。在我看來,這並不是幸福的結局,勞拉的一生至此仿佛就結束了。

從許多方面來說,確實是這樣的。

我小時候的《小木屋》系列版本,前幾本的封面都由加思·威廉姆斯作圖,活潑好動的勞拉居於中心位置,她不是在山坡上嬉鬧,就是光著腳丫騎在馬上,要不就是在打雪仗。

而在《新婚四年》封面上的那個勞拉,腳上穿著結實的鞋子,靜靜依偎在丈夫的身旁,畫面中最生動的人物就是她懷中的寶寶。勞拉的故事到這裡就要落幕了——一旦結婚,還有什麽好講的呢?

當然,我的失望,也是因為這些故事的形式過於老套——大凡成長小說都是如此,一旦主人公步入成年,故事便都毫不例外地以同樣的方式結束。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現實生活,這都是一個無法逃遁的事實——對於女性而言,成年意味著結婚嫁人,意味著故事的結束。

婚姻在我看來如同一道隔牆。

我所喜歡的那些女主人公在她們曾經的那個世界裡自由奔跑,即便不能隨意地偏離主道,至少也可以一路奔向前方,她們的身上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然而一旦結婚,她們就從此與原來的那個世界隔絕。常常就在她們完成學業,兒時的夢想即將展翅的當口,這些淘氣而又可愛的女孩突然間就被生活的瑣事包圍,變得循規蹈矩,變得不那麽美好了。

我母親是一名教授莎學的老師,她總是不無傷感地對我說,莎翁筆下那些爭強好勝、能說會道的女主人公,包括《無事生非》中的碧翠絲,在一場轟轟烈烈的婚禮後便沒有了台詞。

那麽,難道所有有趣的女主人公都要一長大就結婚嗎?

很小的時候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

而隨著我慢慢長大,我逐漸發現女主人公最後沒有結婚的故事也不在少數。

《柏油孩子》中的吉丁·柴爾茲,她堅決無視傳統的性別預期和種族思想,但這使她遭到了周圍世界的排斥;

西奧多·德萊塞筆下的嘉莉妹妹以色牟利,最後卻落得兩手空空;

《勸導》中的安妮·埃利奧特,27歲仍舊待字閨中,險些就要過上那種經濟上無依無靠、情感上沒有著落的漂泊生活,幸好溫特沃思上校再次出現,她才不至於屈辱地當一輩子老處女。

……

這些都不是鼓舞人心的故事,但它們都說明了一點,那就是,終身未婚的女性,不管是出於自己的選擇,還是生活不經意的安排,都注定要被貼上標簽遭人唾棄

這似乎證實了波伏娃關於現實生活中女性的觀點——我想我最後也將得出和她相同的結論——她認為女性可以分為四類:“結了婚的、結過婚的、打算結婚的、因結不了婚而痛苦的”。

在我即將成年、準備離家上大學之時,我絲毫沒有馬上就結婚嫁人的想法,婚姻對我來說是絕無可能的事。當時大多數人都這麽說,不出幾年我就會被婚姻生活所湮沒。可那個時候,我滿腦子都是選課啦,室友啦,啤酒派對啦,以及怎樣在校園附近找個工作啦,結婚對我而言,是最遙遠的事。

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馬上就能享受到真正的獨立自由,馬上就能成為真正的自己。那種過不了幾年就會萌生的結婚願望,那種迫不及待地要與人共築愛巢、終生相守的想法,在我看來是荒謬至極的。

然而,在我認識的上一輩女性中,幾乎人人都是如此:我母親在緬因州的農村長大,她剛過18歲就有了正式的男朋友,等到她大學畢業的時候,她原先的高中同窗不是已經結婚,就是已經懷了孩子正在準備結婚。

我母親並非特例,我朋友的母親,我母親的朋友,還有我的老師,她們大都在20歲剛出頭時就已經認識了未來的丈夫。

古往今來,美國女性的成年生活肇始於婚姻——不管她們的生命中是否還有別的選擇。從現有的資料來看,19世紀末以來,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一直保持在20至22歲之間。這已成了女性的固定生活模式。

過往的歷史提醒著我,在不久的將來,即便啤酒派對和學期論文讓我忙得焦頭爛額,結婚的可能性還是會莫名其妙地冒出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現實中沒有多少不結婚也能過得很好的例子。

大反轉

我並不孤獨。除我之外,還有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和我一樣。

事實上,2009年,美國已婚女性的比例已降至50%以下。今天,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約為27歲,而且在許多城市這個數字還要大很多。我半數的閨蜜到了35歲左右依然單身。

在我步入成年的那幾年,美國女性已經開辟了一種全新的成人生活模式——她們不是用婚姻來開啟自己的成人生活,而是先讓自己過上幾年獨立的未婚生活,有許多人甚至終身不婚。

這些獨立的女性不再是異數,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受人苛責。社會的改變同樣帶來了婚姻的變革,而這場革命的受益者又將進一步改變這個國家:他們將重新計算女性的平均壽命,重新定義婚姻和家庭的概念,重新描繪為人妻母的生活內涵。簡而言之,他們要改變的是美國一半以上人口的命運。

單身女性的數量(包括無婚史的、喪夫的、離異的和分居的)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超過了已婚女性。更令人吃驚的是,34歲以下無婚史的成年人數量佔到了46%,3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上升了12%。

30歲以下女性能夠結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今只有20%左右的美國女性在29歲之前結婚,4而在1960年,這個比例是將近60%。

美國人口資料局的一份報告,將當前美國未婚青年的比例高於已婚青年的現象稱為“大反轉”(a dramatic reversal)。

對於年輕女性來說,不結婚和結婚頭一回都成了正常現象,儘管在人們的意識裡還不是如此。

英國新聞記者漢娜·貝茨在2013年寫道:“如果有人問在我這一生中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我會說,我童年時期受人貶損的‘老處女’,現如今轉變成了‘獨身主義者’的概念。‘獨身主義者’就是41歲的我目前的狀態。”

最近我在一個聚會上聽到一個很漂亮的女人不無遺憾地說,“在我們母親這一代,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她們不會養貓,而是早早嫁人了”。

我認識不少這樣正常、有頭腦的年輕女子,她們正處於特別漫長的青春期迷茫中——在當前的美國,你可以讓你的青春期延續到20多歲、30多歲都沒有問題。養貓還是結婚——這種浪漫的情感是模糊而且不堪一擊的。

那種無序的、不結婚的狀態事實上正是一種新的秩序,至少是一種新常態。在這種狀態下,女性的命運不再是簡單的二選一(不是結婚就是養貓)。相反,現如今她們的生活路線上有越來越多的選擇,有越來越多的旁支岔道,有越來越多在以前幾乎就是禁忌的生活方式。

在當今這個時代,單身生活對於許多單身女性來說,要比過去只有單一選擇的那個時代更加複雜,也更加令人困惑和恐懼,但是從許多方面來說,女性生活的徹底改變,正是從女性成年後的獨立自主開始的。

單身女性

許多到了30多歲仍舊沒有結婚的女性,在長期奉行早婚的國度裡,從地理、宗教和社會經濟的角度來說,都屬於邊緣人群;還有很多為環境所迫、而非出於個人選擇的女性,到了40多、50多,甚至60多歲依然孑然一身。

她們並不認為自己身處於一個全新的、以單身人士為主導的世界。恰恰相反,她們覺得受人排斥,壓力重重,還要面對家人和身邊人的不滿。

我在調查過程中,和許多美國婦女談論過她們的單身生活經歷。她們來自不同的種族和社會階層,出身背景和宗教信仰也不盡相同。

基蒂·柯蒂斯是新澤西州的一名髮型師,26歲,未婚。“人們一到26歲就希望能結婚,”她說,“但我熟悉的人沒有到了26歲就結婚的。就算有,感覺也怪怪的。在30歲之前結婚是個奇怪的想法。”

艾達·李是一名來自中國的美甲師,目前住在布魯克林,她說自己已經想好,要等到快40歲的時候再結婚生子,這讓她在美國的生活開心又自在。

有些女性主動選擇晚婚,部分原因是擔心婚姻會斷送她們的前程。

傑西卡·貝內特是一名新聞記者,24歲那年有人向她求婚,但是被她拒絕了。她曾經在書中寫道,“我一看到那顆戒指,就預見了一堆髒兮兮的碗碟和瑣碎的郊區生活……我馬上就要起步的事業突然間變得遙不可及……馬上就能實現的獨立就要被人奪走。一想到這些,我氣都喘不過來了”。

有的人不是為自己擔心,而是在乎別人的想法。

蘇珊娜·莫裡斯是阿拉巴馬州的一名英語老師,32歲。她說:“你為什麽焦慮?因為每次你翻開一本書或雜誌,或者打開電視,就會有人告訴你,你是個黑人女性,你這兒不對,那兒不好—你太胖了,說話聲音太大了,沒人會想要娶你。焦慮就是這麽來的!”

這些女性,她們不是在等待人生的開始,而是正生活在其中。生活是千姿百態的,每個女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精彩人生。

確切地說,單身女性數量的大大增加是值得慶賀的,這倒不是因為單身狀態要比同居生活更好、更可取。

革命性的變化在於,女性擁有的選擇項大大增加。數百年來,幾乎所有的女性(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除外)都被理所當然地推上一條她們不得不上的“高速路——那就是早早地找一個男人結婚,然後生兒育女—不管她們有什麽個人意願和理想抱負,也不管當時的環境如何,結婚對象是否合適。

如今這一局面已被打破,現代女性有更多的自由選擇,她們面前有無數條可供選擇的路線,它們蜿蜒交錯,一路上有愛,性,夥伴關係,為人父母,事業和友誼,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向前延伸。

所以說,女性單身不是一種“約束”,恰恰相反,它是“解放”。

(本文選自《我的孤單,我的自我:單身女性的時代》(理想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原文有刪減)

麗貝卡·特雷斯特 著

賀夢菲 薛軻 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