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永利:央行數字貨幣落地運行的挑戰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王永利

  一邊是類似Libra等穩定幣或加密數字貨幣的升溫與“挑釁”,一邊是不甘法定貨幣體系被顛覆的央行曾經或正在對“數字貨幣”摩拳擦掌……

  現在,正規軍要“出手”了——中國央行的數字貨幣似乎已經呼之欲出。

  但目前央行數字貨幣尚未披露完整白皮書,很多實際問題尚不清晰。如果從“數字貨幣兌換機制”、“數字貨幣的保存和使用”、“數字貨幣與電子貨幣協調運行”等具體細節去剖析,可能會發現央行數字貨幣的落地運行仍有很大挑戰。

  呼之欲出,還是為時尚早?這是個現實問題。

  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

  似乎Libra白皮書的發布加速了央行數字貨幣的進程。

  2019年6月18日,臉書(Face-book)召開其加密數字貨幣Libra發布會,聲稱要推出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的“無國界貨幣”,在全球,特別是中國引發高度關注。

  7月9日,中國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透露,國務院已正式批準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目前央行正在組織市場機構從事相應工作,將盡快推出央行數字貨幣。

  8月10日,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表示:“從2014年到現在,央行數字貨幣DC/EP(DC:DigitalCurren-cy,數字貨幣;EP:ElectronicPayment,電子支付)的研究已經進行了五年。從去年開始,數字貨幣研究所的相關人員就已經是996(每天從上午9點到晚上9點,每周6天工作製)了,做相關係統開發,央行數字貨幣現在可以說是呼之欲出了。”

  緊隨其後,央行范一飛副行長也以文字方式對央行數字貨幣作出了較為全面的解釋。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有可能成為世界範圍內率先推出法定數字貨幣的國家(委內瑞拉2018年號稱推出全球第一個法定數字貨幣——“石油幣”,但根本沒有形成實際影響),這在全社會,甚至是國際社會都引起廣泛關注。

  那麽,央行數字貨幣的基本模式是怎樣的?

  央行官員披露的信息主要包括:

  現階段的央行數字貨幣設計,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央行數字貨幣將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即人民銀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通過雙層運營設計可以避免風險過度集中到單一機構(央行),避免對銀行存款產生擠出效應並影響銀行貸款投放能力。

  為保證央行數字貨幣不超發,商業機構向央行全額、100%繳納準備金,央行數字貨幣依然是中央銀行負債,由中央銀行信用擔保,具有無限法償性。另外,雙層運營體系不會改變現有貨幣投放體系和二元账戶結構,避免社會公眾直接在央行數字貨幣平台上注冊可能引發的“存款搬家”,不會對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存款貨幣形成競爭。由於不影響現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也不會強化壓力環境下的順周期效應,這樣就不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央行不預設技術路線,並不一定是區塊鏈,任何技術路線都是可以的。幾家指定運營機構采取不同的技術路線做DC/EP的研發,誰的路線好,誰最終會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場接受,誰就最終會跑贏比賽。也就是說,在央行這一層是技術中立的,無論是區塊鏈還是集中账戶體系,是電子支付還是所謂的移動貨幣,采取任何一種技術路線,央行都可以適應。當然,功能上要符合央行的門檻,比如因為是針對零售,至少要滿足高並發需求,至少達到30萬筆/秒。

  至此,市場會問:為何要盡快推出央行數字貨幣?

  2016年1月20日,央行在其網站上發布一則公告稱:“爭取早日推出央行主導的數字貨幣”。而早在2014年,在比特幣、以太幣等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出的網絡加密數字貨幣開始升溫,不少人認為這種網絡加密數字貨幣將顛覆傳統的法定貨幣體系,對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帶來巨大衝擊,於是一些國家的央行,甚至IMF都聲稱要研發自己的數字貨幣,以確保自己的貨幣權威。中國央行也為此成立數字貨幣研究團隊開展工作。

  但在比特幣等網絡加密數字貨幣實際運行過程中,人們越來越發現,由於沒有可受法律保護的社會財富的對應,完全屬於網絡虛擬資產,其價格非常容易大起大落,甚至不少都像空氣一樣煙飛雲滅,根本無法充當貨幣使用,不可能顛覆或取代法定貨幣,中央銀行也不可能模仿比特幣一類去中心化的網絡加密貨幣去設計和運行央行主導的法定數字貨幣,因此,各國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設計一度陷入沉寂,有的國家甚至宣布停止相關研究計劃。

  於是一些網絡和金融機構開始推出以法定貨幣作為儲備支撐的“穩定幣”,包括隻與單一法幣1:1掛鉤的穩定幣,以及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的穩定幣。

  其中,隻與單一法幣掛鉤的穩定幣,如USDT、GUSD,以及摩根大通銀行計劃推出的JPMCoin等,儘管可能運用區塊鏈等技術形成加密貨幣,但其作為掛鉤貨幣的“代幣”特徵非常明顯,根本難以取代所掛鉤的法定貨幣,難以在貨幣屬性上實現重大突破,並增強社會吸引力和市場炒作力。

  於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運營商臉書牽頭,聯合其他27家大型電商和支付公司等,在今年6月18日發布了其準備推出的以多個主要國家法定貨幣作為儲備支撐的區塊鏈數字貨幣Li-bra白皮書,聲稱Libra將“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服務於數十人的金融基礎設施”。白皮書一經發布,立即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巨大影響,不少人認為,依托Facebook及其上百家作為初創成員的大型公司約30億人龐大的用戶基礎,Libra將成為影響巨大而深遠的超主權世界貨幣。

  考慮到Libra掛鉤的籃子貨幣中可能沒有人民幣,這更使很多中國人深感焦慮,認為這將進一步增強美元的國際影響力,抑製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國必須加快數字貨幣的研發和實施速度,搶佔數字貨幣的領先地位。

  可能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明顯加快了數字貨幣工作節奏和披露程度,特別是考慮到Libra的組織架構和央行DC/EP所采取的組織架構實際上是一樣的,更加增強了央行盡快推出數字貨幣的信心和緊迫感。

  落地運行之挑戰

  不過,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央行數字貨幣的落地運行仍有很大挑戰。

  儘管央行官員宣布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但實際上並沒有發布有關運行方案完整的白皮書,很多技術細節並未清晰披露。從目前公布的信息看,央行數字貨幣要落地運行仍面臨很多挑戰,至少涉及三大問題需要明確:

  其一,如何兌換央行數字貨幣

  按照目前披露的說法,央行數字貨幣注重M0(現金)替代,而不是M1、M2(其中的存款)的替代;將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即人民銀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

  這就是說,央行數字貨幣只是人民幣現金的數字化,因此,叫做“央行數字現金”應該更為恰當。相應的,社會成員應該是只能將人民幣現金交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兌換成人民幣數字貨幣。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也只能用人民幣現金1:1跟央行兌換人民幣數字貨幣。這樣,央行就將人民幣現金置換成人民幣數字貨幣,形成數字貨幣對M0的替代。這其中,應該不能用銀行存款兌換數字貨幣,以避免對M1、M2(中存款)的替代。這就意味著,央行推出數字貨幣後,中國將維持電子貨幣與數字貨幣並存的貨幣體系。

  但問題是,這種情況下,央行數字貨幣的規模如何控制?

  如果數字貨幣運行效率和成本確實優於電子貨幣(銀行存款),人們願意更多地持有數字貨幣,但其現金不夠怎麽辦?是否允許其將銀行存款轉換成數字貨幣?如果允許人們用銀行存款兌換數字貨幣,那就會出現對M1、M2中存款的替代。但如果不允許,嚴格限定只能用現金兌換數字貨幣,考慮到流通中現金已經越來越多地被電子貨幣所取代(貨幣數字化),其在貨幣總量中的比重已經相當低,且仍在持續降低,而且即使央行推出數字貨幣,流通中現金也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徹底取消,那麽在現有的電子貨幣體系之外,再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弄一套新的數字貨幣體系,急於推出和運行僅僅替代現金的數字貨幣究竟有多大意義?

  其二,數字貨幣如何保存和使用

  數字貨幣的貨幣部門是固定的(如人民幣元),不再有物理載體(如鈔票)與載體編號,也不再有不同的面值區分,數字貨幣表現的就是貨幣部門的數量(可以無限大,也可以到小數點後若乾位),需要以账戶記錄的形式存在。

  2018年國際清算銀行(BIS)首先提出:貨幣有兩種基本範式,即“账戶範式”與“密碼(Token)範式”。所謂“账戶範式”,就是指貨幣所有者存放在支付清算機構的存款账戶裡的貨幣,如電子貨幣;“密碼範式”則是貨幣所有者以自己的私鑰密碼(Token)為支配權,貨幣由分布式账簿體系進行記錄和相互驗證通過後才能支付使用的貨幣,如加密貨幣。

  這種說法似乎有利於區分電子貨幣與加密貨幣,近來也不斷被中國的權威人士所引用,但這種劃分卻並不準確。

  實際上,貨幣從其表現形態看,只有“現金”與“非現金”之分,相應的,貨幣的收付清算方式則主要包括“現金清算”與“記账清算”兩大類,而非現金貨幣都只能建立在账戶基礎上。

  現金清算是由交易雙方直接以現金收付進行清算(買方付,賣方收)的方式。由於現金本身是社會通用的,並不實施所有者的標記,所以是匿名的,誰持有基本上就歸誰支配;交易雙方也無需相互認知,只需要對交易的商品或勞務的品質和價格相互認可就行,雙方直接交換、錢貨兩清、互不相欠。但為防止貨幣出現假冒,收款方往往需要進行貨幣檢驗。

  記账清算則是由交易雙方開立有存款账戶的清算機構通過減記付款方账戶餘額,增記收款方账戶餘額進行貨幣(資金)清算的方式。記账清算的進行,首先需要收付款雙方都要在清算機構開立存款(備付金)账戶(清算機構之間要辦理收付清算同樣需要相互開立存款账戶,或者共同在中心化清算機構開立存款账戶,建立账戶連接關係),並要獲得存款账戶證明或支配使用的加密工具,账戶內需要保持足夠對外支付的存款餘額,或者在清算機構允許的透支額度之內;其次,收付款雙方與清算機構之間需要有收付款信息傳送體系;再次,為避免出現差錯,保護各方利益,記账清算一般只能由付款方發起,通知其清算機構扣減其存款,轉記到收款方存款账戶。同時,每次支付清算往往都需要對存款账戶、收付信息等涉及的戶名、存款憑證或密碼、账戶餘額等進行核對驗證。為此,需要建立一整套明確的運行規則並嚴格執行。

  在記账清算方式下,存款账戶是核心與根本,信息傳送與驗證體系是支撐和條件。存款账戶的本質不會改變,但账戶的表現形式以及信息傳送與驗證的方式則會隨著技術進步而不斷改進,從而不斷提高貨幣(資金)清算效率、降低清算成本、嚴密各類風險監控。當然,在一定的技術條件與運行環境中,支付清算的安全性、風險監管的嚴密性也會與清算的效率和成本產生一定的矛盾,需要有效評估與合理取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記账清算不斷增強,大大減少了貨幣印製、押送、收兌、驗鈔、保管、回籠、銷毀等全流程的成本,不斷提高貨幣收付清算效率,強化反洗錢、反恐怖輸送、反偷稅和賄賂等,同時,也有利於將社會閑置的貨幣更多地集中到銀行,並通過銀行貸款等配置到社會需要的地方,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創造出更大的社會財富。所以,記账清算越來越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清算方式。相應的,推動貨幣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現金在貨幣總量中的比重不斷降低。

  其中,存款账戶的設立與管理,可以區分為交由清算機構集中進行的“中心式”模式與交由清算平台上所有參與者,或者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參與者同時管理的“分布式”模式。也就是說,所有非現金貨幣,都只能以存款账戶的方式存在,即只能是“账戶範式”,而不存在非账戶範式。即使是在分布式账戶體系下,密碼直接與戶名重疊,不再有账戶實名製,也只是账戶的表現形式與處理方式的變化,账戶本質並沒有什麽不同。分布式記账並不會顛覆複式記账法,因為對每一筆交易,每個節點的記錄依然必須同步減少付款方的账戶餘額,增加收款方的账戶餘額,即依然是複式記账法,只是將一筆交易的記錄同時記錄在多套互為備份的账戶體系上而已。

  由此,央行數字貨幣的持有者也必須開立存款账戶,其使用也需要有配套的信息傳送與處理體系。

  那麽,數字貨幣如何開戶和具體使用?

  在采取雙層運營體系下,取得數字貨幣的個人或部門依然只能在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開立存款账戶,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在央行開立存款账戶。

  這就涉及一個問題:目前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及其他清算機構的系統並不是統一的,而是基本獨立的。要運行數字貨幣,央行已經研究和開發了很長時間,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套新的運行系統,那麽,商業銀行和其他運營機構是否需要建立一套相應的運行系統並與央行系統連接,抑或是現有的電子貨幣運行系統即可用於數字貨幣的運行?抑或是商業銀行和其他運營機構同樣可以在央行數字貨幣運行平台上開立账戶,統一在央行平台上運行?

  同時,個人或部門在實際使用數字貨幣時,同樣需要數字貨幣的具體信息載體(如手機二維碼與掃碼器、臉譜掃描與識別等),那麽,數字貨幣是需要開發新的信息載體,還是可以使用銀行卡或像支付寶、微信支付一樣使用手機或人臉識別等信息載體?如果運行系統和信息載體基本沒有什麽變化,那麽,專門開發一套新的數字貨幣體系,與現行的電子貨幣體系到底有多大改進?其投入產出效益的優越性到底表現在何處?

  央行官員的解釋是:目前的電子貨幣,使用電子支付工具,比如銀行卡和互聯網移動支付,資金轉移必須通過傳統銀行账戶才能完成,采取的是“账戶緊耦合”的方式,公眾對匿名支付的需求又不能完全滿足,所以無法完全替代M0。而央行數字貨幣是“账戶松耦合”,即可脫離傳統銀行账戶實現價值轉移,使交易環節對账戶依賴程度大為降低。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像現金一樣易於流通,有利於人民幣的流通和國際化,同時可以實現可控匿名。

  這裡很多細節並不清晰,其中將匿名支付的需求作為一個重要理由本身就值得商榷:實際上,貨幣與支付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要不斷增強資金收付的合規監控,而不是保護匿名账戶與支付。當然,不保護匿名账戶與支付,並不等於不保護公眾的信息安全,公眾的身份及支付信息,未經法律許可,任何部門不可對外披露和非法使用。

  另外,如果數字貨幣僅替代現金而不能替代存款,其國際化的空間非常有限,即使可以像現金一樣易於流通,也並不一定比採用記账清算更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

  其三,數字貨幣如何與電子貨幣協調運行

  按照央行關於數字貨幣的解釋,主要是對M0的替代,意在減少現金的印製與流通,是不予計付利息的,也不能用於發放貸款,需要單獨管理。這也就意味著貨幣總量95%以上的貨幣,依然是銀行存款,依然保持現行的電子貨幣模式,即在央行推出數字貨幣之後,數字貨幣與電子貨幣將同時並行。

  那麽,數字貨幣運行體系與電子貨幣運行體系到底是什麽關係,為什麽必須盡快推出央行數字貨幣?僅僅替代現金,而不是替代所有貨幣的數字貨幣,其實際作用和價值到底有多大,投入產出的優勢在哪裡?現行的電子貨幣體系是否稍作改進就可以發揮類似作用?兩套貨幣體系如何協調管理?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央行數字貨幣如何控制使用範圍與總量規模,才能不對存款形成衝擊,又能充分發揮作用?

  實際上,如果央行數字貨幣嚴格控制在M0範圍內,也就不會對銀行與支付機構的存款及支付業務產生多少衝擊,這種情況下,再強調雙層運營體系似乎沒有任何必要,完全可以考慮實施央行一層運營體系,允許社會主體直接在央行數字貨幣平台上注冊和辦理收付。

  總之,貨幣體系的變革影響極其廣泛而深刻,必須非常小心謹慎,仔細加以論證與比較分析,不能因為社會上出現了加密數字幣或數字穩定幣,就急於推出央行數字貨幣。實際上,不同數字貨幣之間同樣存在競爭,其國際影響力最根本的是其本身的應用範圍與實際功效(就像各國主權貨幣一樣,能否成為國際中心貨幣,最根本的還是取決於貨幣發行國的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並不是誰率先推出數字貨幣,誰就一定能引領數字貨幣發展路徑與標準,就一定能搶奪數字貨幣的國際主控權。

  考慮到比特幣一類的網絡加密貨幣已經被證明難以成為真正的貨幣;與單一法定貨幣1:1掛鉤的“穩定幣”也只能是代幣,不可能顛覆和取代法定貨幣;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的Libra本身就存在諸多難題難以解決,能否推出來並有效運行更是充滿不確定性;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同樣存在“去中心、安全性、高性能”難以兼得的“三角難題”等,對數字貨幣既要高度重視積極研究,又必須保持足夠的冷靜和理性。

  綜上,央行數字貨幣仍有不少問題需要研究解決,仍有很大挑戰需要面對,認為其“呼之欲出”可能還為時尚早。

  (本文作者介紹:前中國銀行副行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