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莫開偉:銀行理財產品緣何收益率創新低?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莫開偉

  眼下扭轉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過低的格局,還得從改變投資者觀念、豐富理財產品數量、提高理財產品與私募對接等方面入手,同時盡量向廣大投資者推出風險穿透、風險小、期限與資金匹配的理財項目,讓投資者放心大膽地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盡量給投資者更高的收益回報。

  近日,據媒體報導,自去年6月份以來至今年11月份,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不斷走低,從當月的4.8%已經下降到了現在的4.36%,不僅創出了年內新低,也創出了近18個月的新低。銀行理財收益率下降在預期之內,不過近一個月的降幅有點超乎預期(11月21日《證券日報》)。 

  作為一名多年的銀行工作者,我覺得這顯然是不符合正常預期。無論是哪家銀行,每年的12月份到來年的3月份都是旺季,這個時候是銀行拚搶客戶存款最為激烈的時候。往往這個時候的利率更高。到了11月份中旬,各家銀行為了衝理財產品規模,往往也會稍微提高收益率,到了12月份可能還會更高,但是今年,偏偏相反,一直在下降,並沒有反彈的趨勢:從產品期限來看,上周3個月內的產品有433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21%,3個月至6個月的產品有841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4%,6個月至12個月的產品有692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45%,12個月以上的產品有74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69%。3個月以內產品佔比為21.23%,較前一周上升了2.25個百分點。近期3個月內產品佔比有升有降,下半年來比例相對穩定。

  而且,上周銀行發行保本理財數量佔比為23.52%,環比下降1.88%,佔比持續下降。在去“剛兌”的大背景下,今年以來保本型理財產品佔比一直在勻速走低。從產品收益類型來看,保證收益類產品100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98%,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382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75%,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1408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57%,還有159款產品未披露預期收益率。且不同類型銀行來看,剔除掉收益率不確定性較大的結構性理財之後,城商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57%,繼續領先,農信社和農村合作銀行、股份製銀行、國有銀行、郵儲銀行、農商行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4.40%、4.31%、4.30%、4.18%、4.10%,外資銀行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23%。平均收益率在5%以上的銀行只有華興銀行、廊坊銀行兩家。目前城商行發行的大多為預期收益類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偏高。

  那麽,出現這種現象到底是為何呢?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貨幣政策寬鬆導致,央行幾次定向降準,導致市場資金面寬鬆,錢多了,收益率自然會下降。但是2017年,央行也進行了降準,為什麽理財收益率並沒有明顯下降呢?

  而且,如果說貨幣政策寬鬆,那為什麽現在民營企業還會出現困難,各地還要頒布紓困政策?如果還不能說明貨幣市場並不是想象的那麽寬鬆,那麽我們可以比較房貸利率,目前各家銀行的房貸利率基本上都是上浮15%-20%,而在2017年,各家房貸利率基本上只上浮5%的。

  所以,貨幣政策寬鬆,只能說也是一個原因,但並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還是銀行,因為銀行已經無法像以前一樣,提供高息理財了。

  以前的銀行可以滾動發行理財產品,設立一個資金池。比方說一個地方政府平台,要做土地平整項目,能接受8%的年化收益率,但是這個土地項目,從徵收、拆遷、平整,到出讓可能要3年左右,也就是說平台公司要三年才能還本金。如果銀行發行3年期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剛好跟項目現金流匹配。但是這樣期限太長,顯然賣不出去。所以,銀行改賣一年理財,利率6%,如果還賣不出去,就改半年期。不管怎麽樣,相比於短期資金價格,這個收益率已經是很有競爭力了。

  第一年到期的時候,顯然銀行是沒收到平台公司本金償還客戶理財本息的。這個時候銀行再發一期一年期理財,用後面人的資金償還前面人的本息。依次類推,第二期結束的時候發第三期。剛好到了第三期結束的時候,平台公司還來本息,兌付投資人收益。

  三年過程中,平台公司獲得資金,客戶獲得了理財收益,銀行獲得2%的手續費,大家相安無事,這就是期限錯配。

  再到後來,銀行為了賺錢,可能第一期募集的資金,除了投資平台公司以外,還有可能投資風險更高的民營企業,因為對方能接受12%的年化利率。反正第二年的時候,再發一期續上就相安無事。就算是民營企業違約,第二期、第三期理財照發,不停的滾動下去,只是銀行再想辦法處理不良,這就是項目錯配。

  用後面人的錢來還前面人的本息,這不就是龐氏騙局嗎?只是利息沒有高到離譜的境地,不停的收回本息,擊鼓傳花的遊戲可以一直玩下去。但是如果一旦中間某個環節出現資金鏈斷裂,這個遊戲就沒辦法玩下去了。所以資金池也是P2P公司嚴厲禁止的兩條紅線之一,但是之前,銀行的資金池模式是沒有監管的。

  所以,資金池也蘊含著較大風險,這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後來央行發布資管新規細則,資金池模式已經被終結掉了。以後,銀行要發行理財產品,必須穿透到項目,必須做到一一對應。也就是說三年期的項目就要發三年期的理財產品,但是這種期限太長,根本募集不到資金,所以現在市面上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少。

  如果發行短期的理財,現在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是4.35%,一般的大型企業,能做到基準上浮5%就算不錯了。在這種情況下,一年期理財產品價格頂天就是4.35%。能夠到4%,銀行已經算是很大讓利了。如果再高,銀行就要虧本了。除非客戶能接受更高的成本,比方說民營企業,但是這種客戶,銀行也不敢放款啊!

  綜上所述,這才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降的根本原因,而且在理財新規的約束下,以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不會大幅上漲了,除非是發行與資產市場掛鉤的理財產品,但是這也意味著,客戶需要承擔更高的風險,在這裡,我就問大家了,你願意為了高收益承擔本金虧損的風險嗎?

  可見,眼下扭轉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過低的格局,還得從改變投資者觀念、豐富理財產品數量、提高理財產品與私募對接等方面入手,同時盡量向廣大投資者推出風險穿透、風險小、期限與資金匹配的理財項目,讓投資者放心大膽地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盡量給投資者更高的收益回報。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財經評論人、獨立經濟學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