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京作團扇,一把比冷氣機還貴的扇子

在東家的匠人簡介裡,郭燕京這樣表述自己:72年生人祖籍北京,起小就生活在北京這個都城,好傳統文化,因喜愛團扇而製作團扇,他對自己的要求就是用心去做,讓更多人可以感受到他對手藝的執著,做一個普通的團扇的製作人。

從伏羲女媧繁衍人類時“結草為扇,以障其面”的神話傳說,到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儀仗所用“五明扇”,再到雕刻、編織、書法、繪畫、詩書等多種藝術形態的呈現,從事飯店行業的郭燕京娓娓道來每一柄團扇背後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最後的章紋《民國五章團扇》

《民國五章團扇》從左往右依次排開:虎名宗彝意忠孝,葉名藻意純潔,米粉意濟世,斧頭是黼 (音福),意為剛毅果敢;符背靠背各對一面是黻 (音府) ,辨中奸。此補子是驅除韃虜後,民國政府製作的一種最高等級禮服,最具教育意義的藝術品,還是最古老的紋飾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

手持團扇,是晚晴時期文人雅士聚會的風尚

在北京人郭燕京的記憶裡,他一直有一個寶藏,那是小時候宅院裡一間廢棄的屋舍,家人們把不用的舊物堆放在其中,在文玩古物還沒被人們重視的80年代,那裡便是他的百草園。再長大些,他便會和朋友一起跑到潘家園、老天橋這些北京傳統民俗文化聚集地,花鳥魚蟲,民間古玩,熱熱鬧鬧地填滿了他的舊時光。

因著對傳統文化的喜愛,郭燕京開始收集扇子,他認為在這些扇子的面前每個人都是過客,把收來的扇子“不動任何手腳”的收藏原則,對舊物,他始終抱著敬畏的態度。

三年前,一場名為“清風徐來——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成扇展”的活動,在故宮博物院延禧宮舉辦。久居深宮的團扇第一次大規模集中地出現在世人眼前,其承載的文化內涵和精美的匠人工藝徹底征服了前來觀賞的郭燕京,“就好像身體裡與生俱來的某種東西被喚醒了”,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團扇上的護首

郭燕京開始學著製作團扇,他尋來收藏的團扇殘件,一點點地琢磨前人是怎樣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

從尋找性穩定的竹材,一遍遍烘製扇框、做出細而有勁的扇骨,到受做鞋司機啟發用斜裁的方式讓沿邊不起褶皺,到把捏著水和面的配比與控制熬製時間而製出稀稠合適的漿子糊,再到不斷地在密閉的太空裡調試終於發現在北京濕度55%的時候繃扇面夏天才不會鬆掉……他不惜工本地去準備每一個輔材,等待著每一次製作的最佳時期,只因為心中的那份純粹的喜愛。

郭燕京製作如意護首的過程,從構圖到與司機不斷地溝通,一枚小小的部件,其繁複程度考驗也掂量著匠心。“等待”是他常常掛在嘴邊的詞,等待那份隨性的心境,等待把每一個細節都準備得盡善盡美,等待手中的這柄團扇擁有自己的故事……

郭燕京至今記得看到自己第一個團扇作品時的感受:“蠢笨卻也高興”。與自己收藏的那些老物件相比,他常常感歎細節之處的差距讓複原之路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作為京作團扇的製作人,郭燕京把那些在故宮“清風徐來”特展裡精美絕倫的團扇作為他的目標,更想要把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技能傳承下去,讓後世之人通過這一柄團扇看知前人之事。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團扇,推廣團扇文化,郭燕京先後在北京、上海舉辦個人團扇作品展,吸引很多感興趣的觀賞者。

因著多以老織物為面料,郭燕京的團扇作品具有不可複製的特點,宮廷氣息濃厚,你可以很清晰地從他的團扇裡感受到那精細裡藏著的是通透大氣,那種純粹的藝術感恰恰契合了他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老北京根基。

也許是骨子裡的與生俱來,更也許只是冥冥之中的一場等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