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治病先治神,針灸名家分享「治神」針法!

導讀有道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說明人的精神狀態與生命盛衰息息相關,人的情緒、精神、意識等,直接影響到人的臟腑氣血。這也意味著,「神」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後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由此來說,「治病先治神」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如何「治神」?針灸名家周德安有一套精鍊的「治神」針法,一起來看看吧!

周德安教授十分重視「神」在疾病發生、發展和預後中的作用,提出了「治病先治神」的理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制定了針對不同證情的鎮靜安神、補益安神、重鎮安神等「治神」原則,創立了針灸治神的基本方劑——「四神方」和治神十法,擴大了金針王樂亭「五臟俞加膈俞」「督脈十三針」和傳統「開四關」等方法的臨床應用範圍,取得了良好療效。

一、「治病先治神」的含義

「神」對於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後均有重要作用,針灸「治神」對於疾病治療有重要意義,「治神」是針灸治病大法,為針灸治病的要旨。

所謂「先」,有兩層含義:其一,治病以「治神」為先,強調「治神」在針灸治療中的重要性。針對精神、情志因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的重要影響,以及疾病對患者情緒的不良影響,在治病時均施以「治神」針法;其二,針刺以「刺神」為先,強調針刺腧穴時的先後順序,即先針刺「治神」腧穴,再針刺其他腧穴。

二、「治病先治神」的理論依據

《黃帝內經》中對於「神」的多篇論述,是周德安教授「治病先治神」學術思想的理論基礎。《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精神內守、情緒安定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前提。周德安教授認真體會「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凡刺之本,先必本於神」等《黃帝內經》理論,充分認識到「治神」在針刺治療中的重要性。他根據《素問·宣明五氣》「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和《靈樞·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等論述,認識到神是臟腑生理功能、病理狀態的重要外在表現,既可通過針灸「治神」,幫助調整、恢復臟腑功能,治癒疾病,又可通過調整臟腑氣血功能,改善人的精神狀態。

三、「治神」針法形成

「治神」針法的形成有兩方面,一是通過對經典理論的學習與思考,加上長期的針灸臨床實踐,逐漸摸索形成,如針灸「四神方」為代表的鎮靜安神法。二是拓展了金針王樂亭針灸「五臟俞加膈俞」方和「督脈十三針」方的應用範圍。針灸「五臟俞加膈俞」方屬於王樂亭治療中風病的「中風十三治」處方之一,原本治療卒中後遺症,五臟虛損,陰陽、氣血俱虧諸症。根據「五臟藏神」和「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理論,將其廣泛用於久病、虛證為主的精神、情志疾病,形成了「補益安神」法。「督脈十三針」方亦屬王樂亭「中風十三治」處方之一。根據《難經·二十八難》督脈循行「入屬於腦」理論,將督脈十三針應用於癲癇、失眠及兒童多動、抽動、自閉症等治療,發現可有效改善疾病癥狀,發揮「重鎮安神」的作用,形成「重鎮安神」法。

四、「治神」針法及應用

01鎮靜安神法

處方:四神方:百會、神庭、本神、四神聰、神門。

方義:本方由神庭、本神、四神聰、神門4個含有「神」字的腧穴及百會穴組成。中醫裡的神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人的思維意識活動的神,另一種是指人體一切正常生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治神取用神字穴,主要是根據古人的經驗,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四神之中有三穴在頭部,蓋因「頭為精明之府,神明出焉」之意而用。百會、神庭均為督脈經穴,百會穴具有安神鎮靜、益氣昇陽和清熱瀉火之功;神庭乃神所居之處,居庭則神安,離庭則神動,故取神庭以安神;百會與神庭相配,具有較強的鎮靜安神、開竅醒神和益氣健腦作用。四神聰安神定志,常用於治療中風、頭痛、眩暈、癲癇、癡獃等病症,其另有益智開竅之功;本神補元益智、增強記憶。頭部諸穴相伍,可加強精明之府(腦)的功能。神門為心經的原穴,既可養血,又可安神。因此,此方既有安神益智之功,又有鎮靜安神之效。諸穴配伍,則成為治療神經衰弱、小兒大腦發育不全及老年性癡獃等病的主方。

此外,內關、攢竹也是鎮靜安神的常用穴。內關,《針灸甲乙經》曰:「心澹澹而善驚恐,心悲,內關主之……心惕惕不能動,失智,內關主之。」攢竹,《針灸甲乙經》曰:「小兒癇發,目上插,攢竹主之。」《針經指南》曰:「腦昏目赤,瀉攢竹以偏宜。」也是經多年臨床使用十分有效的鎮靜安神的常用穴,此二穴配合四神方使用,可以加強鎮靜安神之功。

四神方作為「治病先治神」理論應用的主方,廣泛應用於臨床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的治療,臨床凡出現以精神、情志、記憶、思維為主要病變的疾病,包括小兒多動症、抽動症、小兒弱智、腦炎後遺症、失眠、中風、眩暈、癡呆、癲癇、帕金森病、抑鬱症、焦慮症、更年期綜合征等,均以「四神方」作為主方;其他與精神、情志密切相關的疾病,包括耳聾耳鳴、各種疼痛、銀屑病、濕疹、痤瘡、帶狀皰疹、黃褐斑等多種皮膚病和月經不調等多種婦科疾病,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使用「四神方」,往往獲得佳效。

例如在治療神經衰弱方面,周德安教授就有獨到的經驗。神經衰弱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與中醫學中的不寐、虛勞、鬱證類同,臨床主要表現有失眠健忘、眩暈頭痛、心悸氣短、心煩易怒、遺精陽痿、自汗盜汗、納呆乏力、哭笑無常、精神萎靡,嚴重者會產生悲觀厭世情緒,不僅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極大傷害,而且會給家庭甚至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周德安教授早自20世紀90年代即對該病重點治療。他在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總結歸納出「治神十法」。主穴為「四神方」。配穴:①失眠健忘加三陰交。②眩暈加太沖。③頭痛加行間。④心悸氣短加內關。⑤心煩易怒加四關(合谷、太沖)。⑥遺精陽痿加關元。⑦自汗盜汗加太淵、太溪。⑧納呆無力加中脘、足三裡。⑨哭笑無常加人中、少商、隱白。⑩精神萎靡加灸關元。以上即為「治神十法」。

對於與精神、情志相關病證偏於實證者,亦常配合「開四關法」。《針灸大成》曰:「四關四穴,即兩合谷、兩太沖是也。」合谷、太沖分別是大腸經的原穴和肝經的原穴,位居要衝,是手足經脈分布於四肢的重要關口。合谷主陽屬氣,位居於上,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邪、通降胃腸等作用;太沖屬陰主血,位居於下,可調和氣血,平肝潛陽,兼有疏泄下焦濕熱的功能。針刺四穴,開關口氣血之通路,可促進全身氣血運行,發揮調和氣血、平肝潛陽、鎮靜、止痛、祛風止痹、急救等作用。

02補益安神法

處方:「五臟俞加膈俞」方: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腎俞、膈俞。

方義:此方用五臟背俞穴,在於調整五臟之氣血陰陽,另加膈俞,分理胸腹上下。背俞穴是臟腑精氣輸注於背部的腧穴,屬太陽經,在表屬陽,五臟在裡屬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本方即「從陽引陰」之意,通過針刺五臟俞,達到調理五臟功能的作用。膈俞居於胸腹之間,分理胸腹上下,可調理血氣、升清降濁、疏通氣血。五臟俞加膈俞的總體功能可概括為調和氣血、扶正固本、調理陰陽。根據「五臟藏神」理論,針刺五臟俞調理五臟之氣血陰陽,改善失調之功能,可以達到「治神」的目的。

臨床應用:本方為四神方應用之補充,從調整五臟整體功能入手,既顧先天,又顧後天,偏於補益,扶正固本。對於久病虛損、焦慮抑鬱、癲癇、不寐、遺精、月經不調、小兒多動症等均有良好療效。

03重鎮安神法

處方:「督脈十三針」方:百會、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陽、筋縮、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長強。

方義:督脈腧穴共28個,本著精簡、實用之原則,從百會、風府、大椎、陶道以下,每隔1椎取1穴。督脈主一身之陽,針刺督脈可振奮諸陽,以期陽生陰長。通過補、瀉不同手法,既可達到補陽益氣、強筋壯骨、補髓益腦的目的,又可以達到抑陽清熱瀉火、醒神開竅、疏通經氣、調理氣機的目的。

臨床應用:治療以陽盛、實熱、痰濁為主要病機的精神、情志相關疾病,如癲癇、小兒多動症、抽動症、帕金森病、眩暈、老年癡呆、抑鬱焦慮等疾病屬於實證者,可用瀉法針刺「督脈十三針」,以重鎮安神、醒神開竅。

五、「治病先治神」應用要領

以上3個針灸方為「周氏針灸治神要方」,其應用範圍略有區別。「四神方」可鎮靜安神、補元益智,加強精明之府(腦)的功能。因此,此方既有鎮靜安神之功,又有益智醒神之效,常用於小兒弱智、腦癱、腦炎後遺症、小兒多動症、老年期癡獃等,強調益智安神、開竅醒神;而對於不影響智力的小兒抽動症、成年人的焦慮症、抑鬱症等情志疾病,以及頭痛、失眠等與社會心理密切相關的疾病,則以百會、神庭、神門三穴為主以鎮靜安神。「督脈十三針」和「五臟俞加膈俞」這2個處方,除上述疾病治療中可與「四神方」交替使用外,更要發揮「督脈十三針」的重鎮安神作用和「五臟俞加膈俞」的補益安神作用。因此,對於帕金森病、癲癇、小兒多動症等辨證偏實證者,常使用「督脈十三針」重鎮安神;對於久病者、偏虛者,常使用「五臟俞加膈俞」以調理臟腑氣血陰陽,補益安神。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文中內容為轉載,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