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蘋果拋棄英特爾這件事:分手後一個人會更好?

上周,彭博社發布消息稱,蘋果計劃最早從 2020 年開始,將以自家定製的 Mac 芯片取代英特爾芯片。這類謠言似乎每年都來一次,但不同的是,過往只是隨口傳出,而這一次不僅包含了時間點,而且還到了蘋果在軟體上如何實現,明顯突出蘋果會非常努力去實現這一目標。

不可否認的是,過去數年時間裡,蘋果自家 A 系列芯片與英特爾為 Mac 電腦打造處理器,兩者在性能上有非常大的差異,或者說完全不是一個層級,所以 A 系列芯片對英特爾持續的 Mac 訂單業務沒有任何威脅。長期以來,兩家公司互利互惠,去年蘋果通過 Mac 電腦芯片訂單還未英特爾提供了 70 億美元的營收。

那麽,蘋果為什麽想要拋棄英特爾?

說實話,蘋果為 Mac 產品線自主研發基於 ARM 架構的芯片並不意外,因為蘋果已經開始為自家越來越多的產品線開發 ARM 芯片。除了 A 系芯片外,Apple Watch 有 S 系列芯片,無線耳機有 W 芯片,隨後又為 Mac 設計了輔助性質 T1 和 T2 芯片,現在就連 A 系列芯片的 GPU 都自己設計了。

很顯然,蘋果對 Mac 芯片的興趣也愈發濃厚,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而且還沒有哪個同領域的公司能夠取得如此成就。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蘋果最終“單乾”而拋棄英特爾也不可避免,因為這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不過,除了蘋果對芯片的興趣之外,英特爾的滯後也是可能導致蘋果做出次決策的關鍵原因之一。

從 A 系列的演進確實能看到蘋果在芯片上的造詣,尤其這兩年,雖然 iPhone 前幾年令人疲勞,但 A 系 CPU 不斷演進,如今在手機行業已處於領先一代的水準。反觀英特爾,儘管每一年英特爾都放出各種線路預告芯片的重大改進,例如拋出“芯片工藝越來越先進,性能上實現大飛躍,未來電腦是無線纜的,超低功耗的,也可以是超微小體型的”這類行銷點。但是,英特爾卻不願承認摩爾定律已經破滅了。

過去,英特爾始終維持所謂的摩爾定律,即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 18-24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簡單的說,最遲每兩年時間,製造工藝的進步可以讓晶體管的密度翻一番,並且晶體管的成本進一步下降。該定律早已成為數十年來英特爾賴以生存的信條。

然而,2015 年摩爾定律就破滅了,英特爾 14 納米發布於 2014 年,然而如今已經 2018 年了,10 納米仍只存在英特爾官方宣傳的 PPT 中,而且即便是 14 納米,最初前兩年仍一直在克服產能問題,進度緩慢。關鍵是,英特爾承諾的能效大幅提升,也沒有體現在超低功耗的產品上,所以越來越難以與性能不斷提升而能效始終出色的 ARM 芯片競爭。對此英特爾僅改口稱,摩爾定律只是放緩了,稱工藝製程的打磨以及對核心的意義更重大,因為自家工藝確實領先對手三年。

不管怎樣,英特爾芯片的更新與蘋果的產品更新節奏不再同步,近幾年 Mac 的產品線更新的情況相信大家都看在眼裡了,英特爾可以說服 Windows 陣營的小夥伴一起“擠牙膏”,但蘋果的態度則高冷不少。不過,既然英特爾的芯片不再那麽符合蘋果的心意,那麽擁有近萬市值蘋果,自己來定製 Mac 芯片的水準又如何呢?

蘋果定製芯片的硬體水準如何?

雖然蘋果芯片滲透到了自家幾乎所有硬體產品線,但很顯然造詣最深的還是 A 系列芯片。蘋果通過搭建的世界一流的半導體團隊持續推動芯片的發展,從 2010 年發布 A4 芯片開始,不斷的擴充其 A 系列芯片的陣容,並且隨著每一代 A 系芯片的更新換代,性能和能效突飛猛進,在短短幾年時間裡刮起了手機芯片行業的革命風暴。

如今,蘋果 A 系列芯片已經成為了智能手機芯片史上性能最強大的芯片。重點是,從前年的 A9X 開始,整個行業開始將 A 系芯片與英特爾筆電處理器進行比較,因為這正是英特爾始終沒有取得太大成就的超低功耗芯片領域。A 系芯片沒有讓人失望,反而去年發布的 A10X 加上今年全新的 A11 芯片,開始讓英特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從 Geekbench 數據庫提供的 A11 的跑分了解,A11 的分數 A11 確實可比肩 Kaby Lake 架構的 Core i5 低電壓處理器相提並論,將跑分與自家 2017 款 13 英寸 MacBook Pro 對比,發現單核非常接近,多核甚至更高。如果在同等散熱條件和供電的情況下,很難想象 A11 還能跑出怎麽的分數。

需要再強調的是,單純比性能上限的話,英特爾是無可厚非的霸主,尤其是標壓和桌面芯片,更不用說開始堆核心的八代酷睿,而這裡要比較的是超低功耗的芯片,而且是為超輕薄筆電電腦設計的芯片,比的是限定低功耗下的每瓦性能。

現在,蘋果已經開始考慮自行設計 Mac 芯片,這比 A 系列芯片難度更高,但到了 2020 年,誰又知道這枚內部準備已久的芯片面積有多大,能夠塞進多少晶體管和組件,提供多強大的性能呢?而且也許不只是多核 CPU 內核,還包括蘋果已開始自主設計多核 GPU,畢竟在定製環境中,蘋果可以把更多傳統 CPU 負責的部分轉移到 GPU 上,利用 GPU 來加速處理更複雜的計算問題。

考慮到目前基於 ARM 的 A 系列芯片在性能上已可滿足蘋果部分 Mac 產品,特別是那些搭載 Core i3 或低端 Core i5 芯片的 MacBook 筆電電腦。因此從理論上來說,新設計的 Mac 芯片非常有可能趕上 Core i7 或更強大的英特爾芯。至於是否真的如此,等到2020 年或更長遠的未來,蘋果自己會告訴世人答案。

自主定製芯片的優勢

很明顯,自主芯片的優勢不少。例如 W 系列芯片為蘋果的 AirPods 帶來了強大的藍牙技術,T 系列芯片為 Mac 提升了安全性和控制器相關功能等,A 系列芯片就更不用說了。自主定製的 Mac 芯片肯定也有助於蘋果的新 Mac 產品脫穎而出。正常來說,自主定製的 Mac 芯片,首先蘋果能控制性能和能效,再者可以在軟硬體結合上會更出眾,甚至打破 iOS 與 macOS 之間的屏障。

ARM 架構本身對移動設備相當友好,這意味著轉移到 Mac 產品上可以設計成更高能效的芯片,續航更上一層樓。儘管英特爾的 x86 芯片也越來越高效,但在性能和功耗平衡上目前 ARM 依然更加出色,否則微軟為何在有如此之多英特爾芯可選擇的情況下,還毅然聯合高通驍龍 PC 呢?而且還不斷吹噓其全天候保持網絡連接的續航。

不過,在蘋果的生態裡,硬體始終是為軟體服務。有了 Mac 定製芯片,蘋果可以從一開始就為軟體開發更好的芯片,而不是等英特爾做了再去適配。因此,最重要的優勢還是在於閉環生態系統上的控制和大統一,控制一切一直是蘋果最大的野心,包括軟體和硬體的每一部分。硬體上,蘋果不希望主機板上的任何一個細小的零組件影響產品進度和成本,所以前段時間還能看到消息說蘋果正在秘密研發的 Micro LED 面板。

換句話說,今天我們在 iPhone 上看到的一些領先其他競爭對手的硬體優勢,諸如面容 ID 和 3D Touch 這類其他競爭對手落後的技術,很快在自主定製芯片的 Mac 上也將得到呈現,甚至因為芯片的深度定製和集成主機板變得更小,蘋果還能設計出比 Windows 陣營更出彩外觀的 Mac 產品,進一步取悅消費者。而至於軟體,由於 iOS 和 Mac 兩個系統本來就共享了大量內核底層代碼,如今在同樣的 ARM 芯片架構之下,蘋果大可不必為再分為兩套系統,只需提供不同的 UI 工具基礎即可。

當然了,一切聽起來很美好,難道這就沒有缺陷了嗎?並非如此,蘋果必須面對芯片設計上的大量問題,尤其是芯片的多樣性問題,畢竟不是一枚芯片就能滿足所有 Mac 電腦。當然,主要缺陷還是在於軟體上,如果 Mac 完全基於 ARM 架構芯片,又如何向後兼容那些基於 x86 芯片編寫的軟體麽?

芯片的廣度蘋果要如何解決?

首先來說芯片的多樣性問題。英特爾是世界上做芯片最專業的巨頭,一個架構可以切成多條產品線,定位不同市場收割利益。所以我們看到 Mac 陣營多款產品分別搭載不同系列的英特爾處理器,如 MacBook 用的是 Y 系列超低電壓處理器,MacBook Air 和 13 英寸 MacBook Pro 設計的是 U 系列低電壓處理器,而 15 英寸 MacBook Pro 是 H 系列標準電壓處理器,更不用說還有 iMac、iMac Pro 和 Mac Pro 專門定位的處理器系列了。

很顯然,英特爾善於基於單一架構打磨不同系列處理器,還能為每一個系列配置不同的核心、圖形處理單元和指令集等。而目前蘋果一年隻發布兩款芯片,一枚為 iPhone 和低端 iPad 設計,而另一枚是為 Pro 版 iPad 定製。如果蘋果自主 Mac 定製芯片,在保持陣容不變的情況下,就必須為每一款 Mac 產品設計一枚特定配置的芯片。

所以問題來了,蘋果能精準定位到每一款 Mac 產品所需的芯片嗎?假設沒問題,但要打造如此之多枚芯片,這其中的時間和資金的投入必然是巨大的。考慮到蘋果是一家 iPhone 為主的公司,Mac 營收佔比很低,投入和產出能平衡嗎?英特爾之所以推出廣泛處理芯片,是因為每一年 PC 數億的巨大量,而且對於沒有回報的芯片系列,連英特爾自己都會砍掉,如之前的 Atom,蘋果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

硬體之外 最難的或許是軟體

當然了,蘋果擁有了世界上最好的芯片工程團隊,也許針對性的開發一系列不同 ARM 架構的芯片不是難事。但是,蘋果是最注重軟硬結合的公司,基於 ARM 的 Mac 真正難就難在軟體。在 x86 架構的長期背景下,macOS 如何完美運行在 ARM 上呢?畢竟如果和英特爾分手真的那麽簡單的話,相信蘋果早就這麽做了。

軟體是一個嚴肅的命題。彭博社的消息堅稱,蘋果內部誕生了一個代號為“卡拉瑪塔”(Kalamata)的大項目,該項目就是要讓 Mac、iPhone 和 iPad 更加相似、更加緊密無縫的結合在一切,而且將有大量可同時運行在 iOS 和 macOS 兩個平台的應用。

- 混搭?

首先從系統層面來說,iOS 和 macOS 有可能會合並?多年來蘋果一直認為,將鍵鼠和觸控用戶體驗合並到一起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兩個種體驗可以相互愉快的合作。其中 iOS 最初就是為多點觸控體驗設計,不會有移動滑鼠游標然後點擊微小的“關閉”按鈕的操作,而 macOS 則被設計成間接指向機制,主要通過滑鼠和鍵盤來操作,兩個系統完全不同,而且蘋果為每個系統都優化了最佳的體驗,而不是要混搭到一體形成共同的體驗。

說到混搭,這些年一直有一個明顯被嘲的例子,也就是微軟。最初希望打入平板電腦領域的微軟,直接將基於觸控設計的用戶界面引入 Windows 8 桌面,此舉動引發了很多用戶憤怒和不滿,因為這一所謂的“革新”讓用戶感到困惑和煩惱。因此,庫克曾多次公開表示,蘋果“無意”將 macOS 與 iOS 系統合二為一。

“我們始終無法相信一個作業系統能夠同時良好的驅動 PC 和移動設備。它們需要不同的系統來做不同的事情,我們從沒有將兩者合並的念頭”。庫克甚至嘲笑 2 合 1 類型設備,稱這就相當於“烤麵包機和冰箱”的奇怪組合。

無論如何,“混搭”這一理念,始終與蘋果多年來對設備運行方式根深蒂固的執念相悖。蘋果的多次表態意味著,iOS 和 macOS 進行“混搭”的路子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合並的話,兩個系統需要調試數萬行代碼或者重新編輯功能片段,這是巨大的驚人的工程,不亞於再開發一個系統。

- 融合?

前幾年 Surface 獲得小小的成功,2 合 1 設備的起飛,確實有點打臉庫克。不過,也許正是有了微軟的鋪路,蘋果更清楚如何走好這條路,並在內部認為“融合”似乎更可行的方案。畢竟 iOS 本身就是從 macOS 而來,共享大量代碼,而且近些年蘋果也做了很多“融合”的調整,這一切都在悄悄的進行。雖然也是微軟“全平台統一”的理念,但絕對不是“混搭”合並。

從 2010 年開始,macOS 與 iOS 相互融合的例子越來越多,特別越來越多 iOS 上的觸摸互動進入了到了 macOS,比如最早扁平化的設計語言,還有引入 Launchpad、會話式郵件、通知中心、iMessage、iCloud 、AirDrop 及集成社交網絡,並且還有 Handoff 和 Continuity 連續互通作為輔助等等,基本上 iOS 上你能看到的原生功能,macOS 也能跨平台實現,同時從去年年初開始,桌面和移動作業系統都使用了共同的 AFS 檔案系統。

蘋果不僅 iOS 為主去改進 macOS 作業系統,而且 iOS 也融入了很多 macOS 的互動優勢。例如,現在為 iPad 準備的 iOS 也支持從 Dock 程式塢快速訪問常用 app 和文稿,支持通過 Split View 分屏瀏覽模式和側拉功能進行多任務處理,還可以在不同 app 之間拖放圖片、文字和檔案,並支持鍵盤輸入等。

總之,為了融合蘋果做出的調整已經非常多了,可以預見,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未來蘋果各平台之間的原生體驗差異將會越來越小。

- 應用怎辦?

用戶體驗上,蘋果的確做到 iOS 和 macOS 無比相似,原生應用也可以完美跨平台使用。那其他第三方應用呢?特別是那些專業的軟體,要知道大量複雜的專業應用,通常是由大量開發者長年累月基於多個開發工具開發而來。

例如說,蘋果最大的專業軟體供應商 Adobe,雖提供了 Windows 和 Mac 兩個作業系統的跨平台體驗的應用,但完全基於 x86 平台,並嚴重依賴於 Adobe 自主專用 UI 工具包和庫。如果換到 ARM 平台上,意味著 Adobe 需要進行非常重大的開發才能完成移植,這也是為何 PS 的 iPad 版與桌面版差距的原因,Adobe 還必須考慮這筆投資是否值得。

當然了,像驍龍 PC 那樣提供的模擬環境也是可行方案。或者說,蘋果應該會採用同樣的措施,因為蘋果其實也沒有什麽特別神奇的辦法,早期 2006 年從 PowerPC 遷徙到英特爾平台時,蘋果所提供的就是 Rosetta 模擬環境,幫助用戶和開發商平穩過渡。不過,當時的大遷徙代表了 Mac 平台的性能提升,不會因為模擬環境而導致嚴重效率低下的情況,而 ARM 平台姑且蘋果最多能讓其性能與英特爾打平。因此從實際角度出發,ARM 芯片上模擬 X86 軟體真的會導致運行效率的倒退,驍龍 PC 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此來看,切換到 ARM 架構然後統一作業系統的解決方案,相當於扼殺了整個 x86 平台。而且這一舉措將可能導致那些依賴於 Adobe、AutoDesk 等軟體的專業用戶望而卻步,因為這些軟體大多數必須重新編譯,甚多很多不得不重寫。

可以說,這對蘋果而言將是一場巨變,這與之前從 PowerPC 架構到英特爾的轉變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在此之前,蘋果是從更弱、更慢的架構轉移到更強大的架構上,並且獲得了主流環境下大量開發人員的支持。因此要說服開發人員切換到 ARM 架構會變得很困難,哪個開發者不希望在最好的、最強大的體系結構下賺錢呢?就算是 Windows 平台,這些年微軟在說服開發者開發 UWP 應用過程中,同樣處處碰壁。

- 統一的跨平台應用先行?

按照彭博社的說法,蘋果從英特爾芯片過渡到 Mac 定製芯片的“卡拉瑪塔”(Kalamata)項目會分步驟進行,最開始將會是軟體上的“Marzipan”倡議計劃。

去年年底,蘋果 Marzipan 項目計劃首次出現,該平台可以利用統一代碼庫簡化開發者工具,允許開發者創建一個單一的應用程式,適配多個平台,可以使用觸摸屏,滑鼠或觸控板。簡單地說,一套應用來適配所有產品線,iOS 應用移植到 macOS 平台更容易,甚至在包括 tvOS 和 watchOS 等在內的所有主要平台上運行統一的應用程式代碼庫,應用會自動識別是在哪款設備上運行。

聽起來,這不就是微軟通用 Windows 平台 (UWP)的理念嗎?當時微軟希望 Windows 在 Windows Phone 8.1 與 Windows 設備之間的體驗能夠保持一致才特別打造。此類應用對我們普通用戶的解釋可以很淺顯,就是一種可以在多款不同外形規格和輸入方式設備上運行的應用程式。從過往蘋果對開發者的要求來看,蘋果確實有意統一 App Store。

最早,蘋果計劃了旗下計算平台整體遷移至 64 位,準確的說從 Xcode 7 就開始了,多年下來此計劃在近期基本收尾,因為蘋果已宣布停止 iOS 11 對 32 位應用的支持。與此同時,過去各個 Xcode 髮型說明都有更嚴格的要求,其中要求 macOS 應用也採用與 iOS 平台相同 ARC 模式記憶體管理核心機制。

需要說明的是,與微軟強迫開發者為台式機和移動設備基於全新互動模式和 API 開發新應用不同,這些年蘋果一直是幾乎同步為 iOS 和 OS X 添加或擴展相同的新功能,iOS 有大量 macOS 的 API,相反 macOS 也融入了不少 iOS 的 API。因此,那麽多年下來,iOS 和 macOS 或多或少同有大量相同共享的 API。

另外,大概在三年前,蘋果針對開發者提供了 BitCode 功能。開發者採用 BitCode 編譯的應用程式,可以只上傳應用程式的“中間件”,而非最終的可執行二進製檔案,然後蘋果 App Store 伺服器會自動編譯和優化中間件,產生不同 CPU 設備所需的執行檔案供用戶下載安裝。很顯然,BitCode 其中的意義在意,任何新指令集的新 CPU 下,蘋果可直接在伺服器優化和編譯開發者上傳的 BitCode,讓一個為 iOS 編寫的應用程式可以再多個蘋果平台上運行。

說實話,這些年蘋果有意合並 App Store 的舉動還很多,但說明蘋果至少從三年前就開始籌備 Marzipan 計劃了,默默地為單一應用程式在所有蘋果作業系統上運行打下了基礎。據一些消息稱,今年 6 月份 iOS 12 和 macOS 10.14 的 WWDC 大會上,蘋果將會有對 Marzipan 有更進一步表示。

接下來一旦開發者被要求基於 Marzipan 開發應用程式,屆時同一款應用將可同時上架到 App Store 與 Mac App Store。雖然需要分別適配兩個平台可能會增加一些繁複的開發過程,但此舉可以幫助 iOS 與 macOS 兩大平台不斷發展與成長結為一體,而不是以犧牲另一方作為代價。

對英特爾會有何影響

既然是蘋果計劃拋棄英特爾,就不免談及對英特爾造成的影響。很明顯,就算蘋果離開了英特爾,後者依然可以保持強勢,下面幾點就可以說明:

- 與蘋果業務往來僅佔據英特爾 5% 的營收;

- 在全球筆電電腦和桌上市場英特爾市場份額超過 88%;

- 英特爾佔據了全球伺服器市場超過 90% 的份額,這是最賺錢的市場;

- 蘋果只是英特爾第五大客戶,前面還有戴爾、惠普和聯想等巨頭;

- 蘋果筆電電腦、台式機和工作站僅佔全球電腦市場 8.2%。

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的影響,而且也只能從非常長遠的時間線來假設。雖然目前英特爾主宰著芯片世界,但如果蘋果能夠利用 ARM 架構創造出菲比尋常的計算體驗,超越目前的台式機和筆電電腦,那麽這對英特爾的影響就相當重大了,基本上 x86 陣營就相當於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因為整個計算領域的軟硬體格局可能將再一次迎來巨大轉變。

不過正如前述,軟體是最大的保證,離開軟體後硬體基本不值得一提。看看 x86 平台,Windows 生存那麽多年是有理由的,主要是因為一些軟體存在是數十年,甚至因為兼容問題,導致微軟都不敢冒進設計新系統,那蘋果能做到讓大量軟體開發者和開發商加快步伐跟進嗎?很難說!因為未來計算領域的方向可能會有明顯轉變,微軟如今已不再將 Windows 視為核心業務,反倒是看重雲計算。這就表示,未來企業可以遷移到雲端的基礎設施上,一切基於雲,包括硬體和軟體,只需一塊螢幕。不過,在雲計算 ARM 的機會可不小。

這一切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時至今日,蘋果和英特爾現在都沒有證實彭博社的消息,同時也不清楚蘋果的詳細計劃,在更進一步消息之前,一切也都還是未知數。假設 Kalamata 項目真的存在,也不會那麽快浮出水面,畢竟之前從 PowerPC 轉移到英特爾平台,當時已知的時間就花了五年,顯然籌備的時間更早。

當然了,一旦事實真的發生了,蘋果面臨的挑戰將會是巨大的,無論從技術還是情懷上,對任何一方都需要想盡辦法解決,隻不過 2020 年這個時間還遠遠不夠,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但這對於蘋果來說,這一切也是值得的,未來蘋果所有的硬體都由蘋果自己做主,更加主動。

總之,還是那句話,和英特爾分手沒那麽容易,如果可以蘋果早就這麽做了,而英特爾沒了蘋果也不會消失。不過,蘋果總是更願意專注於一些最激進的想法,不僅充分考慮到了用戶可能想不到的東西,而且還用事實最終證明他們做來的東西才是更好的選擇,所以我們保持期待吧。

有的人可能認為,iOS 和 macOS 保持現狀不好嗎?為何還要搞“大事”。對此需要說的是,今天的世界與十年前已大為不同,一沉不變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不要一直堅信 iOS 應用永遠不會適配非觸摸屏設備。因為正如你所看到的,整個世界都在變,例如軟體巨頭微軟和高通推 ARM Windows PC,另一廣告巨頭谷歌也在定製自己的芯片,行業無時無刻不在轉變,誰也不想掉隊。

說實話,你的行為或許就是促進蘋果做出改變的關鍵原因。你應該發現,移動計算是當今世界的主導,手持設備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而且這一趨勢未來只會越來越明顯,蘋果把 iOS 當做“你下一台電腦”的基礎不是沒有道理。也許,隨著蘋果不斷垂直整合,未來你只需要一台計算設備就足夠了,沒有桌面移動之分,拿起設備出門就是手機或平板,而回到家設備就是電腦,這不正式移動計算的未來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