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淝水之戰苻堅有絕對優勢兵力,卻為何大敗而歸?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以後經過幾年的發展,認為時機成熟,率80多萬大軍發動對東晉的總攻之戰---淝水之戰,擁有絕對優勢的苻堅結果卻一敗塗地,這是什麽原因呢?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北方各種勢力崛起,苻堅在任用王猛以後國力大增,吞並前燕、前涼等勢力,並南下攻取巴蜀一統北方。王猛死後,苻堅休養生息七年,國力極為強盛,將北方南下的重要戰略要地—襄陽也收入囊中。

國力的強大使得苻堅忘記了王猛臨終所言,認為可南下伐晉,統一天下成就不世偉業。實際上,前秦此時的綜合國力,戰爭動員能力遠超東晉,是完全可以成功的,結果卻以優勢兵力落敗,不禁讓人反思。

縱觀這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戰爭,苻堅之所以失敗,作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太急

前秦雖然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但是內部的整合並不是那麽容易,不是短短七年時間就能完成的。尤其是當時作亂已為常態,各方勢力雖然臣服,但心懷鬼胎的大有人在,因此根基並不穩固,以至於淝水之戰戰敗之後,各方隱藏勢力立即顯現,給前秦再補一刀,使得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因一場攻擊戰失敗而亡國,這顯得很詭異,卻是前秦內部沒有整合好的一個有力的佐證。

另一方面,看苻堅為淝水之戰而進行的兵力部署,可以看出來他是打算效仿當年西晉滅東吳的模式,西線水師出巴蜀沿長江東進,中線由襄陽南下,東線江淮之間開辟戰場。巴蜀和襄陽已經被前秦拿下,因此這個模式成功的前提,就是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必須拿下。

荊襄和兩淮是東晉立國之本,比之兩淮對東晉的重要性,荊襄更勝一籌,乃東晉的命門所在。巴蜀之軍若要東出,荊州是不可逾越的必經之路,而襄陽又是荊州的命脈,可水陸並進下江漢平原。荊襄屏護江漢上遊,一旦丟失,則東晉再無險可依。

顧祖禹曾說過“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諸葛孔明也曾對劉備說過“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足可見荊襄之重要。荊襄若丟,武昌不保,東南必將不存。因此,東晉在荊州部署重兵,桓衝率10萬大軍坐鎮荊州,而東線兩淮卻只有8萬,可見東晉對荊州的重視非同一般。

苻堅雖然拿下了襄陽,但是並未奪取荊州。若能先把攻擊重點放在荊州,集中兵力由巴蜀、襄陽而出,一舉拿下荊州,然後順流而下包夾東晉兩淮之兵,則天下可定。

二、太仁慈

北方各種勢力雖然臣服前秦,但是其貴族(如姚萇、慕容垂、慕容衝之流)並未被清除。這一點王猛看得非常清楚,曾一再叮囑讓苻堅除掉他們以絕後患,但由於苻堅的寬厚仁慈,妄圖以德服人,結果吃了大虧。

淝水之戰前,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兵敗被俘降秦,苻堅給了他足夠的信任,結果在淝水之戰中又反水了。苻堅派他作為招降使者的,他卻將秦軍虛實告知東晉,在淝水之戰開打的時候又陣前倒戈,擾亂軍心,成為導致淝水之戰苻堅大敗的最關鍵一人。

而姚萇、慕容垂之流則更是包藏禍心,一開始眾朝臣都反對苻堅伐晉,而他們卻極盡慫恿之能。他們都是後來開創一方霸業的人物,朝臣都能看出利害來,他們絕不可能看不出,唯一的解釋就是別有用心。而真正到了開戰的時候,他們的表現卻又讓人起疑,姚萇和慕容垂一個率巴蜀水師沿江而下,一個從襄陽而下,他們的對手是只有10萬兵力鎮守荊州的桓衝,但是此二人的行動卻遲遲不見大的進展,使得苻堅全盤計劃落空。

而淝水之戰戰敗之後,此二人立刻就活躍起來了,姚萇建立後秦,並殘忍殺死苻堅。慕容垂在戰後人馬無損,第二年就起兵反秦,建立後燕。

三、太理想主義

苻堅有絕對優勢兵力卻派朱序去招降,結果反受其害。雖然想減少殺戮和生靈塗炭,不戰而曲人之兵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無疑太過於理想化。以為自己百萬大軍就能把人嚇住了,殊不知談判只能作為戰爭的後續,只有真刀真槍乾過以後的談判才會有效果。上來就想讓人投降,這能嗎?

四、戰術失敗

淝水之戰時,秦軍本來駐守淝河西岸,擁有絕對優勢的兵力拒河以守,東晉無論如何是很難攻不過來的,等所有大軍到齊,晉軍只有挨揍的份。本來東晉自己提出決戰,是要強渡淝水的,但臨陣卻要求苻堅大軍後撤,空出決戰場地。

這種無理的要求,苻堅竟然答應了,其理由是半渡而擊,看起來是不錯,但是卻一步步掉進了晉軍所設的陷阱裡,讓晉軍有機可乘。因為晉軍根本就沒有打算全渡,也沒打算光明正大的來對決。兵不厭詐嘛!只有傻子才會在兵力處於絕對劣勢的時候,去和你正面對決。為何苻堅這麽容易就相信了呢?結果被東晉8000渡河先鋒,給衝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縱觀整個淝水之戰,即使不考慮荊州方面,但就淝水戰場而言,擁有優勢兵力的苻堅本也是有很大贏面的,正是因為有諸多原因卻敗得稀裡糊塗,東晉也是勝得僥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