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海天保二十載 築牢高原生態綠色屏障

長江、黃河、瀾滄江都發源於青海,青海省因此被稱為“三江之源”,有“中華水塔”“亞洲水塔”之稱,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特殊的生態區位,決定了青海省天然林保護的重要性。天保工程啟動20年來,青海省54.3%的國土總面積納入天保實施範圍,森林資源明顯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林區民生明顯改善,天保工程區實現了森林資源由過度消耗向恢復性增長轉變,生態狀況由持續惡化向逐步好轉轉變,天然林資源進入全面恢復和發展的新階段。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為保護好三江源、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打下了堅實基礎。

生態資源持續增長。2005年至今,青海天保工程區林地從8194.5萬畝增加到12686萬畝,森林覆蓋率從8%增加到11.1%,管護面積由一期的2975萬畝增加到二期的5517萬畝。

1998年,作為青海省天保工程唯一試點部門,瑪可河林業局率先響應停伐號召。瑪可河林業局副局長薛長福介紹說,20年來通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森林撫育、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林區森林覆蓋率從51%提高到69.58%,提高了18.5個百分點。

青海天保二十載 築牢高原生態綠色屏障

20年來,青海不斷加大森林培育和保護力度,累計完成營造林911.56萬畝,有效管護天然林5517萬畝,為林業永續發展、生態和諧作出了突出貢獻。據青海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和省林業工程監理中心對全省129個天保工程效益監測固定樣地2014年度監測數據分析顯示:工程區森林生態功能等級綜合評定屬“中等”;林分中喬木層、灌木層、地被物等森林群落結構“完整”的面積佔62.73%,具有喬灌層、喬草層結構“較完整”的面積佔34.29%,僅有喬木層“簡單”結構的面積佔2.98%,工程區群落結構總體較為完整。

生物多樣性有效恢復。天保工程實施以來,青海省天保工程區內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尤其是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步回升。門源縣仙米林場場長胡嶽介紹,仙米林區總面積486萬畝,森林覆蓋率56.1% 。這裡是青海最大的動植物園,也是名副其實的生物資源基因庫,有高等植物1000余種、貴重藥材30余種、珍稀動物40余種、禽類139種、魚類和兩棲爬行動物40余種。

隨著生態環境逐步好轉,動植物生存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互助北山林場趙昌巨集介紹說,北山林場林區內,消失多年的棕熊、馬麝、馬鹿、金雕等走獸飛禽重新出現。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星葉草、膜莢黃芪、桃兒七、羽葉丁香,以及被譽為高原“三大名花”的龍膽花、杜鵑花、報春花等數量明顯增加。

消失多年的棕熊、馬鹿、馬麝、金雕又回來了……趙昌巨集說,2016年冬天,一位村民在山上被棕熊追趕,最後爬到樹上才躲過追趕。他的衣服被棕熊撕破了,為此還給他賠了600元。棕熊也經常在仙米林場出沒。門源縣環保林業局副局長李濤介紹說,有一頭熊一次就拍死6隻羊,最後工作人員及時為農民送去賠償款。野生動物與居民的“衝突”增多了,但李濤和當地群眾卻認為是件好事,因為這說明生態環境正在恢復。

生態管護成效顯著。天保工程實施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堅持生態優先戰略,統籌中央財政、省級財政資金用於天保工程區大規模生態修複,林場職工、附近群眾放下斧頭油鋸,拿起鐵鍬扛著樹苗,完成了采伐者向管護員的轉變,開始了全面管護森林的新階段。經過20年的實踐和探索,目前青海已基本形成以“林業局、林場、中心管護站(管護站)、管護員”為依托的四級管護體系,管護責任得到全面落實。

瑪可河林業局護林員張偉林介紹說,過去由於資金缺乏,他們需要騎馬到林場深處巡護。隨著天保工程的深入實施,他們已每人配備了摩托車和移動終端。經過大力宣傳,林場牧民保護生態的意識增強了,生態環境一天比一天好。 

天保二期工程實施以來,青海省在西寧南北山、互助北山、瑪可河等重點林區相繼開展林業“三防”智能管控系統試點建設,將衛星技術、網絡技術及無人機技術等綜合運用於林業管護領域,森林管護如虎添翼。

青海在全國首開國有林場績效考核評比先河,對全省102個國有林場為主體的國有管護部門每年開展天然林保護補助資金與保護責任、保護效果績效考核評比,建立了獎懲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地方政府推動國有林場改革發展的積極性。

近年來,青海省的天保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在原國家林業局組織開展的2014年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四到省”綜合考核中,青海省總分排名全國第一。同時,通過常態化打擊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行動,青海已連續31年無重大森林火災,無公害防治率在90%以上。在這組數據背後,功不可沒的是護林者,還有支撐護林的天然林保護制度。

生態價值日益顯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青海省是全國第一個以省為部門全面開展生態資產核算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的省份。利用1998年至2012年間林業、農牧、國土、天氣、水利等部門的長期定位監測、資源清查及大量的野外調查數據,核算與評估出2012 年全省生態資產總值為18.39兆元,2012年全省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達7300.77億元。資料顯示,作為“三江源頭”,青海省生態系統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服務總價值,已超過區域生產總值數倍。    

生態功能造福百姓。天保工程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不僅有效促進了林區產業的發展,同時還增加了林區職工和林農的收入。

天保工程積極支持林下經濟發展,自2013年起,青海累計投入1470萬元重點扶持國有林場及周邊農牧民發展林下產業。良好的生態也有力地推動森林旅遊持續升溫,在挖掘和展示豐富的民族文化的同時,也拉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廣大群眾開辟了一條就業門路。

互助北山林場場長趙昌巨集介紹說,目前,林場積極引導當地住戶開展森林旅遊,已有10余家扶持戶初見成效,范文斌就是其中的一位。從武漢的一所大學畢業後,范文斌開始從事室內設計,10余年前在林場提供部分啟動資金的支持下回到林場,開設了才倫多森林農莊,吸引了大量海內外遊客前往住宿,自己也獲得了事業的發展。

2016年以來,天保工程積極參與生態保護與服務脫貧攻堅行動,為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前實現整體脫貧作出貢獻。截至2017年底,天保工程共落實生態公益性管護崗位6557個,生態公益性管護崗位人均年收入1.5萬元以上,其中三江源地區人均年收入達2.16萬元。

今年56歲的韋成恩目前在門源回族自治縣浩門林場老虎溝天保工程保護站擔任生態公益護林員。韋成恩有3個孩子,其中兩個已經成家,還有一個剛剛大學畢業。前些年,由於家裡孩子多,兒子娶媳婦、孩子上學的費用等支出,一度讓這個年收入不過1萬元的家庭陷入窘境。擔任生態公益護林員之後,韋成恩家每年有1.2萬元的勞務收入,再加上養殖牛羊的收入,他家的年收入已達2.5萬元。韋成恩說:“現在我家可以說是脫貧了。”

通過實施森林管護、公益林建設、中幼林撫育、產業發展等項目,工程區創造了一定數量就業機會,為林區群眾開辟了新的增收途徑,成為林區群眾心目中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暖心工程”。

目前,青海省國有林場全部確定為全額撥款事業部門,林場辦社會職能已全面剝離,因此,青海省將改革重點放在加強森林資源管護、搞活森林培育機制和強化基礎設施等方面。如今的青海,工程區範圍內的天然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生態公益管護員全面落實,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邁入了新的發展軌道。(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