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停止尬吹!細數鴻蒙必須面對的現實

華為鴻蒙系統發布了,PPT遠超預期。

它有四大特性:

1、分布式架構首次用於終端OS,實現跨終端無縫協同體驗;

2、確定時延引擎和高性能IPC技術實現系統天生流暢;

3、基於微內核架構重塑終端設備可信安全;

4、通過統一IDE支撐一次開發,多端部署,實現跨終端生態共享。

簡單來說,鴻蒙運行速度更快、系統安全性更好,能很好的兼容不同的硬體終端,而且讓開發、部署應用的難度大幅降低。

正因為看起來太好了,幾乎是未來萬物互聯下理想的作業系統形態,各路媒體自發開動了一輪宣傳攻勢,似乎要把鴻蒙吹上太空。

這種浮躁的空氣要不得。

君臨不湊這熱鬧,也無意收割廉價的愛國流量,我們不如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談談對鴻蒙,對作業系統的一些看法。

1

作業系統,是管理計算機硬體與軟體資源的計算機程序。

在膚淺的用戶眼中,作業系統好不好用、流暢與否,APP豐富最重要。

在功利的開發者看來,作業系統“錢景”如何,補貼多寡,開發難度是最為關注的問題。

離開了生態的起點和終點,離開了具體的技術和工具,談情懷和願景都是耍流氓。

所以不客氣的說,華為這次“無文檔、無DEMO、無代碼、無API、無IDE”的五無“開發者大會”有濃濃的吹水嫌疑。

廣大程序員同志可是褲子都脫了。

怪不得在各大程序員論壇上,Linux之父那句名言引用次數創了新高: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正因為大多數人都發自內心的喜愛華為,愛之深,責之切,希望輿論不要在技術和產品裡面夾雜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也希望鴻蒙能走得更扎實些。

2

Linux是一款開源的操縱系統,他的創造者Linus Torvalds認為要使Linux發展成十全十美的系統,就必須保持免費且開源。

任何人可以隨意使用Linux,但必須將同樣的自由傳遞下去,而且必須免費公開你修改後的代碼。

從1991誕生至今,經過無數程序員的努力,Linux很快變成了一個高性能、高穩定性的作業系統。

通常我們認為安卓基於Linux開發,鴻蒙也是基於Linux開發。

但實際上這種理解不準確。

安卓的架構告訴我們,安卓更像是運行在Linux上的一個虛擬機,或者說一個“母APP”。

安卓架構 |來源:網絡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安卓就像微信,而安裝的APP就像微信小程序。

那麽從理論上來說,鴻蒙和安卓就沒啥關係了。

鴻蒙宣傳中所用的是“微內核”,這是理解鴻蒙的一扇關鍵窗戶。

作業系統架構一般分為兩類:宏內核和微內核。

Linux屬於宏內核。

宏內核好啊,這是個百寶箱,十八般武器樣樣有。

這也帶來缺點,比如臃腫。

大家知道,物聯網的應用場景豐富、終端要求形態各異、輕巧簡潔。

臃腫的安卓,設計初心就是“萬能”,是為All in One的手機打造的。

而:

物聯網設備,例如跟蹤設備、環境感應設備;

消費級設備,例如kindle——看書、運動手錶——檢測人體參數。

他們有一個顯著特點:專業性。

而“萬能”的安卓裝上去,很多功能用不上不說,還徒增系統開銷、成本、能耗,這就讓安卓顯得不太適宜。

微內核呢,它的核心隻保留基本的資源管理,其他功能統統都扔給應用層管理,所以它非常輕巧,據說不到1萬行代碼。

這不就解決了臃腫的問題麽。

正因為微內核太簡潔,所以也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問題,不然Linux之父也不會見一次噴一次。

當然,任老闆既然把大嘴放出來吹了這波牛,君臨認為至少是有譜的,畢竟歷史證明了華為是一家笨鳥先飛,踏實乾事的公司,和老賈那些PPT公司不是一路人。

3

在大眾的印象裡,是美國的製裁加速了鴻蒙的問世。

安卓不給華為用了,所以我們要另起爐灶。

這種理解不對。

如前文所述,Linux是開源的,安卓也是開源的,天王老子來了,也不能阻止華為繼續用安卓,所以大嘴自己也說了,暫未考慮將鴻蒙用於手機。

實際上,真正限制華為手機使用的,是谷歌的全家桶(GMS),這裡面有Search、Gmail、Contact Sync、Calendar Sync、Maps、Street View、YouTube等服務。

對國內用戶來說,反正被牆了,無所謂。

但對國外用戶來說,這就相當於無法用微信、愛奇藝、微博,淘寶、百度/高德地圖。

幾乎所有需要的軟體都不能用,板磚一塊,誰還買單?

所以說,就算有了鴻蒙,沒有GMS,華為的海外市場也會遭遇毀滅性的衝擊。

從這個角度看,華為的護城河還很淺。

作為高科技公司,華為目前還只能算提供了應用型產品,即提供的產品直接滿足用戶需求,一錘子買賣,缺乏用戶粘性。

一旦市場上出現更好的產品,就可能迅速的潰敗。

黑莓、諾基亞、乃至正在被榮耀、Realme圍獵的紅米,都是前車之鑒。

與應用型公司相對的是生態型公司,例如谷歌,最典型的是微軟

九十年代微軟奠定PC霸主地位後,培養了大量第三方開發者,形成了一個複雜完整的生態。

你看看勞模雷軍的操勞,再看看人家比爾蓋茨天天遊山玩水的,搞慈善、搞反應堆、搞生物科技。

反正就是不務正業。

微軟錯過了搜索、錯過了社交、錯過了移動市場,一錯再錯,但又怎樣,今年還不是吭哧吭哧的又爬上了美股市值第一的王座。

軟體正在吞噬世界,並不是危言聳聽。

4

生態之難,難於上青天。

在鴻蒙之前,諾基亞的塞班、黑莓的QNX、Paml的Web OS、Windows Phone的墳頭草怕是都一丈高了。

如果不是華為出來挑這個頭,現在出來喊生態的,可以直接定性為騙子,抬走。

這兩年在印度,靠極度廉價的機器和捆綁的廉價套餐,JIOPhone(腳機)搭載的KaiOS橫掃市場。

JioPhone 2全鍵盤手機,售價2999印度盧比(約人民幣293元 |來源:官網

目前,憑借腳機在印度功能機領域市場份額第一,KaiOS號稱世界第三大移動作業系統,讓廣大印度農村地區的貧苦人民接入了移動互聯網,感受網上衝浪快感。

JIOPhone就厲害在先圈了1億多用戶,攜用戶自重,讓APP開發商為了獲取新增用戶不得不跟進。

但近來也是當了宋江,當了投降派,接受了谷歌投資。

事實上,KaiOS並不牛逼,牛逼的還是谷歌全家桶。

不少人說,KaiOS值得鴻蒙學習。

但KaiOS做的是減法,通過精簡讓低消費用戶得到安卓現有生態上的體驗;而鴻蒙要做的是加法,通過對系統服務和硬體的重新組合,創造出更適合5G時代優於安卓和IOS的特殊體驗。

是啊,中國用戶更多,如果鴻蒙攜手藍綠二廠、小米等大廠,人們對鴻蒙拿下國內手機作業系統江山也許充滿樂觀。

但關起門來自己玩,鴻蒙稱得上成功,卻成不了傳奇。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這很難。

正因為太難,所以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

想必華為自己更清楚:打敗安卓的,一定不會是另一個安卓。

5

回顧歷史上兩次人類主要計算平台的變遷(從PC到手機),全新的互動方式、使用場景,導致了生態的洗牌。

而如今,我們正站在全新的計算平台前——萬物互聯。

展望未來,在5G低延遲、高帶寬的技術升級大背景下,萬物互聯的終端量,遠遠大於PC和手機。

正如前文所述,安卓是一個“全能”的系統,它和塞班一樣,存在臃腫等一系列問題。

新的計算平台,呼喚新的作業系統,新戰場,會誕生新的王者。

那麽鴻蒙的四大特性,清楚的顯示了華為真正的策略,是使用鴻蒙佔據萬物互聯計算平台。

那麽下一代萬物互聯,鴻蒙大有可為?

別急,君臨可不想尬吹華為。

還記得在iPhone出現前的半智能手機時代,還是塞班的天下。

2005年,諾基亞在非洲尼日利亞賣出了第10億部手機,正式向全球推出搭載Symbian9.0作業系統的N系列,首批三款機型,N90、N91、N70,標誌著諾基亞進入巔峰時代,也邁入了帝國的黃昏。

那年,在iPod上大獲成功的蘋果開始嘗試做手機,同時開發移動作業系統iOS。

那年,谷歌收購了Andy Rubin的公司,儘管這家公司開發的安卓滿身BUG。

與後人普遍看法不同,那年的諾基亞並非像恐龍一樣麻木不仁,實際上,正是從2005年起,諾基亞內部就掀起了一場塞班到底還行不行的真理大討論。

作為塞班的重要開發者,諾基亞當然知道塞班的局限:

1、系統設計非人性化,用戶體驗差,使用複雜,今天在智能手機上一步到位的操作,在塞班上可能要五步。

2、系統代碼陳舊、擴展性差,很難加上新的核心功能,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形勢;

3、採用C++,提高了應用程序開發人員的門檻,不利於軟體生態系統的建設;

這一系列胎裡帶來的毛病,注定塞班適合功能機,根本不適合智能機。

總之,技術人員的看法是,放棄塞班,重新開發一套適合智能手機的作業系統。

但諾基亞大多數人包括高層都不懂軟體,認為另起爐灶風險太大,還是改良塞班比較保險。

在前線能聽到炮聲的少數派的意見,被遠離戰場的多數派否決了。

回到當下,對技術趨勢高度敏感的谷歌,當權派可沒有諾基亞那些官僚習氣。

實際上,早在2016年,谷歌就開始了新一代作業系統Fuchsia的開發。

與安卓百寶箱不同,Fuchsia採用模塊化、層次化設計,實現了極大的可伸縮性。

意味著Fuchsia可以非常方便的剪裁定製作業系統,以用於手機、平板、筆電電腦,以及路由器、智能音箱、機器人,甚至是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

它將成為第一個AI原生(內建深度學習、語音語義、人臉識別、圖像分類等人工智能算法),雲原生(與各種雲服務無縫集成),適用於各種設備的超級作業系統。

萬物互聯,谷歌也沒有閑著。

而更重要的是,Fuchsia從設計上還解決了安卓的一個大問題。

在過往的的蘋果大小會上,庫克最喜歡吊打諷刺的,就是安卓的碎片化。

簡單來說,就是系統版本升級率極低。

極大的影響用戶體驗和設備安全。

如果將IOS生態比作一個集權組織,安卓生態只能算個松散的聯邦。

IOS版本更新自上而下發起,直達每一台IOS設備,對整個生態有著強有力的控制力。

而安卓呢,大廠山頭林立、各自為政,中央指責地方分散主義,地方認為中央命令主義。

雖然谷歌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開發、升級安卓,以期在與iOS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在谷歌眼中:

“大廠懂什麽技術,這次升級咱這樣搞”

但奈何版本升級繞不開使用安卓的各大山頭:

“谷歌算個鳥,他說更新版本就更?也不問問我大廠程序員同不同意”

不用關心技術細節,Fuchsia通過源頭設計避免了安卓這些設計缺陷。

6

今年5月底,央視曝光了鴻蒙,輿論開始集中關注。

僅過了一個月,谷歌就上線了Fuchsia的開發者網站(https://fuchsia.dev)。

Fuchsia 中文社區已經上線 |來源:https://fuchsia-china.com/

文檔、教程、代碼,一應俱全。

針尖對麥芒,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谷歌要將這個全新的作業系統,從幕後帶到台前,接受廣大程序員的檢閱了。

鴻蒙目前還只有一個PPT。

欣慰的是,在PPT上,有個鴻蒙的時間表:

2019年,鴻蒙OS 1.0下面寫的是:

“基於開源框架,關鍵模塊自研”

用大白話說,2019年的鴻蒙,還是基於安卓。

2020年,鴻蒙OS 2.0下面寫的是:

“內核及應用框架自研”

這意味著,2020年的鴻蒙,才算得上脫鉤安卓。

但別過分樂觀,因為賈伯斯在第一代iPhone發布會談笑風生時,引用過計算機先驅艾倫凱的名言:

“對軟體極度較真的人應該打造自己的硬體”

所以2021年的鴻蒙3.0,主要任務是:

“軟硬協同優化”

前路漫漫,雨雪風霜。

不可否認,華為確實高瞻遠矚,幾年前就開始未雨綢繆布局作業系統,無論是勇氣還是眼光,皆代表了中國企業界的最高水準。

1983年,44歲的倪光南抱著一堆器材、芯片、編譯器回國的時候,他的想法很樸素——推動計算機在中國的普及。

而遠在大洋彼岸,那年的微軟第一次公開了Windows和Microsoft Word。

1995年,56歲的倪光南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被解除了聯想總工和董事的職務。

那年,微軟與英特爾聯盟已經牢不可破。

賦閑的倪光南此後開始不遺余力的呼籲中國發展IT核心技術,特別是自主作業系統和國產CPU,他認為這關係到信息安全,也關係到產業持續發展的問題。

這位超越時代的先知,就像一位孤獨的騎士,一次次對巨人發起進攻,孤立無援。

我們不是沒有嘗試,奈何敵人太過強大。

方舟CPU擱淺,紅旗Linux折戟,寶貴的失敗經歷證明了:行政命令和金錢,換不來頂尖高科技。

計算平台的本質是什麽?

無非是芯片+操縱系統。

如今,經過了數十年執著的投入,華為十年磨一劍,在市場和時間的催化下,終於在芯片設計領域嶄露頭角,具備了世界頂尖水準,能與西方芯片大佬扳扳手腕了。

換言之,如今對作業系統發起衝鋒,比十多年前的缺兵少將的局面好上太多太多。

但坦率的說,中國整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目前幾乎都建立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技術之上。

計算機科學是一門經驗的學科,華為是個硬體大廠,谷歌是一個軟體大廠。

在軟體領域,尤其是操縱系統這樣號稱“計算機三大浪漫”的複雜領域來說,現實的巨大差距,讓君臨不敢根據有限的信息妄下鹿死誰手的斷言。

鴻蒙最後到底能不能成,還需時間來證明。

多一分清醒和韜晦,少一點盲目自信、夜郎自大,對自己、對華為,乃至國家,都是好事。

投資充滿著風險,我們不能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

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關注“君臨”獲取。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