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佛教中的十大真理,一條比一條經典

什麽是真理?真理不僅是與客觀事實相符的真實可靠的認識,更是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亦即是同時具有“真性”和“理性”。通俗來講,真理就是最純真,最符合實際的道理。真理是老子講的天地萬物運行規律和自然法則之“道”,也是孔子講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人生之“道”。

那麽何謂佛教的真理呢?佛教認為“真理”必須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恆性、本來性、超越性、可證性等條件,綜合其法要,可歸納為以下十條。

苦聚

《法句經·生死品》中說,“命如果待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佛將人生的苦分為八種: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由苦所積聚的人生就是苦聚。

對於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義的人,就覺得我們人生毫無意思,因而引起消極悲觀。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總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是悲觀的。其實不然,佛法不但不是消極的,反而是積極進取的,是給人以希望與光明的。

佛之所以告誡我們人生是苦的,是要我們知道現在這人生是不徹底,不永久的。因為只有明白了生命的無常,才會珍惜生命的有限,才能放下無謂的執著,才可以坦然地面對人生的苦難,以後可以造就一個圓滿的人生。

如弘一法師所言:“佛教最大的目標,不單說破人生是苦,而是主要的在於將這苦的人生改變過來,造成為永久安樂自由自在純潔清淨的人生。”

無常

所謂無常,就是世間的萬象,無一不是在刹那生滅變化中,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有生住異滅的過程,人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輪轉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

譬如身體健康並不永久,會慢慢衰老病死,有錢的也不能永遠保有,有時候也會變窮,權位勢力也不會持久,最後還是會失掉。以變化無常的情形看來,雖有喜樂,但不永久,當變化時,苦痛就來了。

雖然如此,“無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無常,窮困的人生也是無常,唯有超越世間無常,才能獲得永恆自在。

無我

《阿含經》中說:“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無我是佛教引導眾生了悟人生、認識自我,以及整個現象世界的根本理論之一。

所謂無我,用佛教的術語說也就是“空”,也就是“清淨”。佛提出無我,是針對眾生的“我執”,即所謂“因破我法有無我”。“我執”表現為四種狀態,即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佛法中稱之為四種根本煩惱。

心中執著於“我”的人很容易患得患失,惴惴不安。處於順境沐浴陽光就喜形於色,歡天喜地;遭逢挫折失敗就垂頭喪氣,怨天尤人。而心中無我的人卻淡定自若,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心無旁騖,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不憂不懼,不喜不悲。

心中無我,才會使我們心無掛礙地堅守做人的底線,也會讓我們忘卻世事紛擾,心無雜念專注地做自己該做的事。

空性

佛陀曾說,在我的教言當中,有各種各樣的話題,其中很多是不了義的,那是為了度化某種根基的眾生而特意宣講的,但有一句話是絕對準確、永不改變的,不但是現在的佛,包括過去、未來的所有佛,都會輾轉反覆地強調一個主題,那就是空性。

所謂空性,並非指存在的東西忽然變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無自性的,沒有不變不滅的實體,所以空性才是實相。

佛教的世界觀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因為世界是虛幻的,就變得毫無反應,像陰屍路一樣麻木。也不要把世界想象得太完美,一旦出現一些醜陋的現象,就根本無法面對。證悟空性後,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對世界再也不會有以前那麽過度的執著。

業力

佛教反對命定論,反對神決定人的命運的觀點,認為自己的命運是由自身的善惡行為、善惡業力決定的。古人有雲:“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是告訴我們,當人離開這個世界時,無論你是窮是富,什麽都帶不走。要說能帶走什麽,那只有業力。

所謂業力即是我們今生一切善惡行為,所能影響下一世的力量,它包括身體、語言、思想三業,所以我們做人、做事、說話需三思而行。當下的努力,既可以改善將來結果的原因,又可以改變過去已經種下的因而現在即將結果的條件,這就是改造命運。

因果

什麽叫因果?因果又叫業因果報,又叫因果報應,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緣。“果”就是結果,也叫果報。我們凡做一件事,說一句話,甚至動一個念頭都是種因;隨其善惡的性質和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結果在後面,遲早總要由自己受到的。概括說,種善因得福果,種惡因得苦果。

有人說,不學佛就不需要遵守善惡因果,這種說法完全錯了!因果是自然規律,與信不信沒有任何關係。印光法師說:“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見連諸佛菩薩,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況我們凡夫呢?

佛教認為,即使不學佛,做好事一樣有好報。在因果面前人人平等,這跟學不學宗教,學誰的宗教沒有關係。

緣起

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中觀四百論》中雲:“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語。”其義是說,如果見到了緣起,世間一切無明愚癡的現象永遠也不會產生。

但眾生因為無明,往往會對世界有很多錯誤認識,覺得生命中有一個恆常不變的自我,期待我們擁有的家庭、事業、人際關係都能天長地久。事實上,這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的幻想而已。

因為無常,所以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壞的可以變好,好的也可以變壞。而它朝什麽方向改變,取決於我們創造什麽樣的條件,種下的是什麽因。

中道

所謂中道,就是超越有無、增減、苦樂、愛憎等二邊之極端、邪執,是不偏於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大寶積經》中有言:“常是一邊,無常是一邊,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佛陀既不讚成享樂主義縱欲主義,也不讚成苦行主義,他把“縱欲和苦行”稱為“兩個極端”,這兩個極端的反義就是中道,既遠離身心欲望,又避免自苦其身。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實相。一般人因為常把好壞、有無、苦樂、得失、恩怨、你我、生死,分得很清楚,因此不能活得安心自在,這就是缺乏中道的圓融智慧。

如果我們能認識中道,有了中道的生活,不僅不會被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風所吹動,而且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所以離於二邊而行中道,這就是真正領悟到了佛法的智慧。

般若

般若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或者“般若波羅蜜”,意思是智慧。佛教認為,般若智慧是一種洞視徹聽、明了所有的無上智慧,與凡世間的聰明智慧是不一樣的。為了區別於人們通常說的“智慧”,所以稱為般若。

般若智慧在整個佛法處於主導地位。《大般若經》雲:“余經猶如枝葉,般若猶如樹根。”“不學般若波羅蜜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無有是處。”“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

般若對於我們普通人的人生來看,就是要看空一切名利,拋棄自我的執著,不要總是心看外面,而要發掘自心的智慧寶藏,面對到處都有引誘我們走向歧途的花花世界,要時刻提防,時時觀照自己,我們就會漸漸沒有過錯了。

涅槃

一般人誤把涅槃當作死亡的意思。其實涅槃不是死亡,而是與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脫境界,是一個永恆的生命,圓滿的世界,就是“不生不死,不生不滅”,充滿快樂、光明、物我合一、自由自在的境地。

涅槃是人生理想歸宿的最高境界、最終目的,也是佛教讓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標。在幾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後方能達到,涅槃卻可以當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獲得。凡是親證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間最快樂的人。他不受任何狀態所束縛,他不追悔過去,不冥索未來,只是扎扎實實地生活在現在裡。

沒有一個方法可使一切眾生皆入涅槃中,唯有透過佛法的修持,擁有般若的慧解,捨棄貪瞋癡煩惱的束縛,才能獲得清淨自在的涅槃境界。

總的來說,這十條佛教的真理告訴我們:要離“苦”,才能得安樂;要知“無常”,才能有希望;要懂“無我”,才能融入大眾;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惡業”,才能美善人生;要識“因果”,才能心甘情願;要透“緣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證“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圓滿“涅槃”,才能究竟人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