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蒼天聖地奏響綠色發展雄渾樂章

盛夏的阿拉善,迎來幾場久盼的甘霖,給廣袤的大漠平添幾分靈動、幾分生機。

走進位於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茫來嘎查的百萬畝梭梭肉蓯蓉基地,登高遠望,茂密的梭梭林鋪向天際,盎然綠色遮蓋住了昔日肆虐的漫漫荒沙。不遠處,農牧民們幾人一組,正在今年新栽種的梭梭林裡實施澆水作業。

“在沙漠裡種梭梭林嫁接肉蓯蓉,這可是我們致富的錢匣子,既能治住沙害,又能增加收入,一舉兩得。去年我家賣蓯蓉的收入超過了10萬元。”正在給梭梭澆水的牧民吳維忠說:“通過種梭梭發展沙產業,這些年嘎查的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風沙少了,多年不見綠的植被也返青了。”

吳維忠以前一直以放牧為主業,由於沙漠草場乾旱缺水逐年退化,每年羊出欄賺來的錢,除了購買草料和補貼家用,也就賺個溫飽。退牧後,在林業部門的指導下,他從2011年開始種梭梭林嫁接肉蓯蓉,到現在已經種植梭梭林1.5萬畝,嫁接肉蓯蓉6000畝。“今年的肉蓯蓉收入能達到20萬元左右,是過去放牧收入的十幾倍呢。”吳維忠擦擦頭上的汗,樂呵呵地說。

種植梭梭林嫁接肉蓯蓉發展沙生新產業,是阿拉善盟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盟情發展綠色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舉措。特別是近兩年來,該盟緊緊圍繞建設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戰略目標,明確了把阿拉善“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示範區”的功能定位和“打造成為國家重要的沙產業示範基地”的產業定位,把沙漠生態劣勢變為資源優勢,以梭梭林等豐富的沙生植物資源為基礎,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運用,著力培育肉蓯蓉、鎖陽、沙地葡萄、文冠果等為主的特色沙產業,將沙產業化發展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農牧民增收、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向茫茫大漠要綠色、要產業、要效益,為轉型發展中的阿拉善注入了力求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

“三個百萬畝”:綠了沙漠,興了產業,富了百姓

7月6日,記者來到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板灘井蓯蓉專業合作社的生產車間時,幾台大型沙產品加工機器正在高速運轉。合作社社長謝軍仁介紹,經過深加工和包裝的蓯蓉、鎖陽等產品,目前已經被甘肅省民勤沙漠探險旅遊公司全部訂購。

“我們合作社主要從事蓯蓉、鎖陽、甘草等沙生植物的種植、加工和銷售。2010年我和12戶農牧民成立了這個合作社,經過不斷發展,近兩年合作社每年純收入達到一百多萬元,每年每戶社員除賣原材料外,還能從合作社分紅兩萬元。現在,全蘇木幾乎家家戶戶種梭梭,最多的有幾千畝。”謝軍仁說。

近年來,地處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曼德拉蘇木,通過大力開展人工種植梭梭、肉蓯蓉、鎖陽和甘草等沙生植物,讓一大批農牧民依托沙產業走上致富路。如今,該蘇木人工種植梭梭林達到13萬畝,接種肉蓯蓉6萬畝、甘草5000畝。

阿拉善盟27萬平方公里土地,沙漠、戈壁、荒漠化草原約各佔三分之一,成為梭梭、麻黃、檸條、鎖陽、甘草等沙生植物的主要生長地。為了切實把沙產業做精、做優、做特,打造成為全盟的支柱產業,2013年該盟成立了沙產業專項推進長官小組,在盟科技局設立了專項辦公室,

各旗區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此後又成立了沙產業發展專職機構——阿拉善沙產業發展指導中心,形成了全盟共同推進沙產業發展的組織架構,並且邀請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編制了《阿拉善盟沙生資源植物研發與產業化總體規劃》。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沙生植物資源化利用產業體系,產業進入加速發展期,產業增加值達到50億元,帶動就業5.5萬人。

為鼓勵農牧民積極參與到沙產業中來,阿拉善盟頒布了優惠政策,給予梭梭種植戶適當獎勵性補貼。同時建立了科技特派員制度,實行沙產業包片負責製。按照總體規劃,一場全民參與、聲勢浩大的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黑果枸杞“三個百萬畝”林沙產業基地建設,在廣袤大漠熱火朝天地展開了。經過5年來的不懈努力,肉蓯蓉、鎖陽、黑果枸杞、沙地葡萄等多個沙產業基地綠染阿拉善大地,“肉蓯蓉”“阿拉善鎖陽”被國家工商總局批準注冊為地理標誌著名商標,阿拉善盟也被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肉蓯蓉之鄉”稱號。

有這樣一組數據,印證著阿拉善盟“綠了沙漠、富了百姓”的綠色發展初衷:全盟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44家,約30%農牧民入社;從事沙生產業的農牧民約2萬人,農牧民沙產業經營性收入佔純收入40%左右;牧民中有三分之二牧戶通過沙產業人均年收入3萬到5萬元,部分牧戶年均收入長期保持在20萬元以上。

阿拉善

企業+基地+科研+合作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你們現在看到的這些2米多高的梭梭已經接種了肉蓯蓉,到明年就能收獲了。”走進巨集魁蓯蓉集團綠意盎然的梭梭林基地,集團黨委副書記任存福告訴記者。

該集團是阿拉善盟較早發展沙生產業的企業,目前已發展成為集梭梭種植、肉蓯蓉接種、相關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肉蓯蓉龍頭企業。任存福介紹,為了加快培育沙產業,同時也讓更多農牧民加入到產業化發展的鏈條中來,集團於2011年建立了農牧業產業化肉蓯蓉-梭梭基地,成立了巨集魁沙產業合作社,由企業出技術、設備、種子和苗木,無償提供給合作社的農牧民,規範種植梭梭嫁接肉蓯蓉和鎖陽,農牧民收獲後,企業以市場價收購進行深加工。

“基地現在共種植梭梭肉蓯蓉達100萬畝,已嫁接肉蓯蓉20萬畝,加入我們合作社的農牧民有118戶1053人,輻射帶動2萬多農牧民從事沙產業增收。”任存福說。

阿拉善盟大力推進的“企業+基地+科研+合作社”的沙產業模式,不僅保障了農牧民從事沙產業的穩定收入,而且有效提高了沙產業深加工的附加值,初步形成了沙生植物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綠色發展新格局,實現了“沙漠增綠、產業增值、企業增效、百姓增收”目標。

以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建設。全盟現已引進、培育蓯蓉集團、金沙苑生態、曼德拉沙產業、巴丹吉林沙產業等48家規模大、發展前景好的沙產業龍頭企業,打造了全國首個以生態沙產業為主的烏蘭布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近5年來,這些龍頭企業投入資金24億元,建立起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黑果枸杞、沙地葡萄等23個沙產業生態基地。

以生態基地帶動產業更新和產品研發。積極引導和推動企業與北京、上海、雲南等16個省市自治區,與俄羅斯、英國、以色列、蒙古國、澳大利亞等5個國家的28家研究所和高校開展科研合作,全力打造多學科交叉的創新平台和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現代沙產業。阿拉善肉蓯蓉、鎖陽、沙地葡萄等產業已逐步形成集種植、加工、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加工轉化率達到68%。

目前,阿拉善盟梭梭種植面積達421萬畝,人工接種70.55萬畝肉蓯蓉,年采集肉蓯蓉約1500噸,年加工肉蓯蓉產品1000噸;接種鎖陽23.5萬畝,年產乾鎖陽約2000噸;沙地葡萄原料基地2萬畝,3萬噸葡萄酒加工生產線全面投產。全盟林沙產業年產值達到15億元以上。

科技創新引領綠色發展提質更新

這幾天,阿拉善巨集魁蓯蓉集團的生產車間正在改造更新,而在該集團的沙生產業研究院,身穿統一製服的工作人員也是一片緊張忙碌,因為他們研發的新產品已經到了關鍵期。

“剛開始生產時,我們的產品只有2種,通過與中科院合作,現在已經達到8種,還有6種正在研發中。只有不斷研發新產品,才能擴大產品群,有了優質產品,才能更好地佔領市場。”集團董事長祁成巨集說,集團目前已經形成了年生產1000噸肉蓯蓉酒、500噸蓯蓉養生液、3000萬粒膠囊劑、1億片片劑、1000噸營養白酒的蓯蓉產品深加工生產能力,近幾年企業每年的銷售額都達到了5000餘萬元。

阿拉善盟在沙產業發展中,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把科研成果及時轉化應用到促進沙產業發展上。原料種植、產品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形成完整產業鏈,讓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增值增效。

咬定創新不放鬆。近年來,沙生資源植物院士專家工作站、沙產業研究院、農業資訊化院士專家工作站、荒漠化治理科技孵化器等18類65家科技創新平台,相繼落戶阿拉善。

咬定創新不放鬆。集中推進重點領域突破和產業化關鍵技術突破項目,2013至2014年,盟本級財政安排1702萬元科研專項經費,支持23項沙產業項目的研發工作。近4年全盟各級財政又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爭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863”計劃、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資金1.03億元,帶動企業研發投入約2.4億元,啟動實施項目83個,成功開發與研製出新產品60余種,申請發明專利37項,制定技術、產品標準35項。

咬定創新不放鬆。成功分離提取肉蓯蓉、鎖陽所含的有效成分,研製出了肉蓯蓉多糖片、低聚糖衝劑、免疫強化口服液、低聚糖飲料等肉蓯蓉系列保健中試產品,鎖陽降糖補腎、抗衰養顏、護肝健體等鎖陽系列咀嚼片保健中試產品;成功解決了梭梭與肉蓯蓉種子活力的保存,建立了肉蓯蓉基因庫。如今,蓯蓉枸杞片、蓯蓉普洱茶、黑枸杞瑪卡片等30余款新產品已經上市。

這是阿拉善盟“建設國家重要生態功能示範區”的成績單:草原覆蓋度從15.20%提高到2016年的22.5%;森林覆蓋率從1.95%提高到2016年的7.77%;沙塵暴氣象由2010年的平均7.5天減少為近5年發生頻次3.5天;有效遏製了巴丹吉林、騰格裡、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的握手之勢……

產業結構逐漸變“新”,發展模式逐漸變“綠”,經濟品質逐漸變“優”———部雄渾高亢的綠色發展樂章,正在蒼天般的阿拉善激情奏響!(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