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整天覺得自己得了大病?這是疑病症

健康第一,可有些人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一旦身體出現一點不舒服的癥狀,他們便會陷入無病呻吟的狀態並且反覆求醫問葯。真是身體出了毛病?其實不然,他們有可能患上了疑病症。

門診探訪

同事心梗去世 她整天覺得自己得了大病

剛50歲的許女士家住南岸區,身體狀況一直挺健康的。半年前,她的一位關係非常好的同事因心梗不幸去世,這使許女士對身體狀況產生了擔憂。

前段日子,她自覺心慌、氣短、老是頭暈、頭脹,自己是不是也得了什麼病?徐女士陷入了緊張和恐懼中。她就立即去醫院就診,經檢查後,並未發現什麼異常。從醫院回來後,許女士仍疑慮重重。其後,她走遍了全市的各大醫院,要求做徹底的檢查,還對照自己的癥狀,反覆查找醫學書籍。

儘管每次醫生都說,她身體各項指標都顯示正常,但仍改變不了她的「自我診斷」。她甚至懷疑是醫生誤診,也擔心是醫療器械沒能檢查出她的「病」。於是,許女士整天生活在自我恐懼中,既不能安心上班,也無法過正常的日子。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理科主治醫師 曾妍表示,像許女士這樣「沒病找病」的現象,許多人都有,中老年人多見,但近年來青壯年發病的也越來越多。實際上,這是一種叫做「疑病症」的心理障礙。

專家解讀

敏感多疑者易得疑病症

曾妍醫生介紹,疑病症是一種心理疾病,通常是由於親友或熟悉的人患病,或曲解醫生的言語和缺乏醫學知識,誤信不正確的科普宣傳,產生了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過度緊張和擔心。

曾妍醫生告訴記者,患者病前往往性格過度敏感、多疑、固執、緊張,會由於身體疾病、環境變遷、生理心理條件等因素改變而引發疑病症,自我暗示或條件聯想也會使患者產生焦慮與恐懼。

此外,一些社會因素,如婚姻的改變,子女的離別,朋友交往減少,孤獨,生活的穩定性受到影響,缺乏安全感,均可成為發病的誘因。

心理疾病也會導致身體不適

據了解,在疑病症的人群中,40~50 歲的人群以及獨居老人比重較大。這些並不是他們的幻想,而是真的感到疼痛。不少病人不僅僅是因為對自己身體健康的不安全感而患上了疑病症的,更是他們把外界壓力造成的內心焦慮轉移到了身體上。

曾妍醫生指出,人在緊張、焦慮和恐懼時,身體的確會發生反應,心悸、打嗝、胃泛酸水或者吃不下飯。大部分人會意識到這是自己的心情不好,但是有的人卻對自己的情緒沒有自覺意識,就會認為自己的心臟、腸胃出了問題。為了迴避來自外界的精神壓力,精神上的痛苦慢慢地轉化成了身體上的痛苦。

所以,疑病症確實會導致身體的不適。據曾妍醫生介紹,說疑病症的癥狀多種多樣,變化多端,其中最常見的是疼痛,約佔病人總數的2/3,部位可在頭部、背部等處,病人對疼痛的描述通常比較含糊。

疑病症也需要先確診再對症治療

曾妍醫生強調,但疑病症這頂帽子不能亂扣,要經過診斷後才能對症治療。而診斷疑病症的要點為:癥狀至少持續3 個月以上,但經檢查無相應的器質性病變存在;對身體健康或疾病過分擔心,影響其原本的生活;牢固的疑病觀念,缺乏充分依據,反覆就醫或者反覆檢查,但檢查結果沒有異常或醫生的合理解釋也不能打消顧慮。

目前,輕度的疑病症以心理治療為主,而中重度的疑病症則需要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曾妍醫生提出,疑病症患者要注意識別和消除心理壓力。此外,患者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可以嘗試培養養花、釣魚、下棋等興趣,每天堅持體育運動,分散對身體健康的高度注意力,戰勝消極、悲觀情緒和不良心理狀態。

經過治療 她的「病」終於好了

許女士的「病」在連續不斷的檢查中越來越嚴重。直到有一天,有熟人介紹她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理科門診,進行了心理檢查、測試評估。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節和藥物治療,許女士逐漸從原來的偏執中跳出來,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並非身體疾病。曾妍引導許女士應保持順其自然的心態,避免通過看書、上網等方式給自己看病、作診斷。保持與朋友的交往,化解壓力。適當鍛煉,強身健體。如今,許女士的情況已經有了明顯好轉,能正常開展工作了。

播放GIF

戳原文,訂健康!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