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創業板借殼鬆綁衝擊波 20多隻殼股“一日狂歡”後的抉擇

7年前創業板上市的同大股份(300321.SZ),2015年大牛市期間市值一度飆至70多億元,刷新了公司歷史市值紀錄;此後市值不斷縮水,長期在20億元上下浮動,2018年A股大盤大幅下降期間,其市值一度有跌穿10億元之勢。

即使是在2019年上半年,大盤大幅回升、兩市大量個股單日漲停期間,漲停的好事也沒發生在同大股份的投資者身上。

直至2019年6月21日,意外之喜才終於到來。這一天,同大股份迎來了2019年以來的首個股價漲停。其背後是證監會6月20日晚鬆綁借殼上市政策的影響——創業板首次允許借殼上市。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受到該政策發布的刺激,6月21日,創業板的20多隻小盤股漲停,但也只是“一日狂歡”。

68隻個股市值低於20億

創業板自2015年創下4037點歷史新高後進入漫長熊市,此後的多年時間裡,真正實現股價上漲的個股佔比很少。

創業板的漫長熊市,受多重因素影響。廣發證券鳳天路營業部總經理王立才認為,首先是高估值嚴重透支了創業板的成長性:4037點時,整個創業板的市盈率高達147倍,比70倍市盈率的“國際紅線”還要高110%,而創業板業績增速最快時也只有70%,可見透支現象非常嚴重。其次是政策面與資金面的絕對寬鬆期結束。最後是經濟發展規律製約著創業板:科創板面向的雖然是新興產業,但新興產業的發展也會經歷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衰落期四個階段。

熊市的一個側面反映,就是中小市值公司數量陡增。恆泰證券在一份研報中稱,實際上創業板2016年至2018年底一直處於熊市,尤其是去年,中小市值公司數量陡增,2018年底創業板低於20億市值的公司達到了113家,最近因為市場行情好轉,數量有所減少。

《華夏時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2019年6月20日收盤時,創業板市值低於20億元(不包括20億元)的公司數量為68家,20億元至21億元(不包括21億元)的公司數量為21家,21億元至22億元(不包括22億元)的公司數量為11家。

當前上交所的科創板“如火如荼”,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同樣面向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業板實施改革。2019年6月20日晚,證監會發布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擬對重組上市(俗稱借殼上市)政策進行多項鬆綁。

其中,鬆綁之一就是對創業板借殼上市進行部分放開。“經過多年發展,創業板公司情況發生了分化,市場各方不斷提出允許創業板公司重組上市的意見建議。經研究,為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發展,本次修改參考創業板開板時的產業定位,允許符合國家戰略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資產在創業板重組上市。同時明確,非前述資產不得在創業板重組上市。”證監會在起草修改的說明中稱。

獨立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上交所與深交所IPO資源較量的當下,前有科創板試點注冊製,並引入大量科技創新企業,以提升市場的IPO資源獲取能力,同時也被定位為國內資本市場改革與創新的試驗田區,具有長期戰略影響意義;後有創業板的借殼“鬆綁”,創業板市場也迎來了重要的改革,同時對符合國家戰略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資產給予重組上市,這也是創業板市場的一項重要突破,與科創板市場相比,創業板的競爭力優勢也在不斷提升。”

創業板明文禁止借殼始自2013年。2013年11月,在綜合考慮創業板市場定位和防範二級市場炒作等因素後,證監會發布《關於在借殼上市審核中嚴格執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標準的通知》,明文禁止創業板公司實施重組上市。

當年監管禁止創業板借殼的深度考量還包括,從主機板借殼案例來看,多數借殼方企業與創業板企業的特點有很大差異,如果放開創業板借殼,此類借殼方企業登陸創業板,將弱化創業板市場對創新、創業型企業的服務功能,扭曲創業板市場的定位。

20多隻殼股“一日狂歡”

雖然是部分放開,即隻“允許符合國家戰略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資產”在創業板借殼上市,還是對創業板投資者形成了極大觸動。

2019年6月21日,創業板指數開盤跳漲2.23%,盤中最高擴大至2.44%,最終報收於1523.81點,漲幅1.72%。個股方面,多隻小盤股漲停。

《華夏時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6月20日收盤時市值低於20億元(不包括20億元)的68家創業板公司中,有20多家公司股價漲停。

當日漲停的個股具體包括飛鹿股份、同大股份、華凱創意、天龍光電、普麗盛、愛司凱、隆盛科技、怡達股份、達威股份、華瑞股份、中飛股份、奧聯電子、金剛玻璃、三超新材、迪威迅、岱勒新材、東華測試、梅安森、安利股份、天翔環境、華虹計通、陽普醫療、銳奇股份、德藝文創。

值得注意的是,市值在15億元以下的創業板公司幾乎都在21日發生了漲停,而16億元至20億元的公司,其當日股價走勢有所分化,有的漲停,有的則只有微漲。

但上述20多隻潛在“殼股”隻發生了“一日狂歡”。《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在此後的幾個交易日,只有少數幾隻潛在“殼股”連續漲停,絕大部分次日是微漲或者下跌。

對此,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這次只是允許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創業板借殼,雖然借殼指標有所放鬆,但相比注冊製IPO難度不低,其對尋求借殼上市的企業的誘惑力,相比當下科創板+注冊製的通道而言,很難說是勢均力敵的。

此外,還有跡象表明市場對於這次創業板借殼鬆綁似乎早有預期,前期相關資本疑似已進行了一輪創業板“殼”炒作。比如,《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早在證監會6月20日公布消息之前,就有市場人士公開預測創業板借殼可能會放開;德邦證券分析師徐國榮6月21日也在一篇文章中稱,一個月前,當時有過一半殼資源行情,創業板殼資源的龍頭當時是天龍光電一口氣幹了7個板,“當時一直沒整明白(是怎麽回事)”。

還有市場人士認為,證監會6月20日對A股市場借殼上市政策鬆綁,讓借殼上市正常化,本身就有利於降低炒殼情況。

“放開禁忌了,禁果吸引力也會下降。不用去琢磨複雜的交易方案,不用去精挑適合的殼,借殼可以更光明正大了,賣殼也不再是個丟人的事了。想賣殼的大股東少了顧忌會更多浮出水面,更不用說大量早已只剩殼價值的創業板公司也可以賣殼了,投資者就會發現原來市場上的殼很多,可以被借的殼供給量反而是大幅增加了。而實際具有借殼實力並願意借殼的資產並不多,供求關係變化下,炒殼行為反而可能減少。”某頭部券商前保健代表、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稱。

編輯:嚴暉 主編:陳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