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球時恨不得掐死解說員的人,請舉手

公元1039年,在大宋帝國的某座花園裡,傳來陣陣鼓掌叫好聲,一個尖細的聲音旁喋喋不休:“各位觀眾,也許您剛剛打開電視,您現在收看的是世界球王高大人表演的一場足球賽,中秋節剛過,在這裡給大家拜一個晚年……”

不客氣地說,如果高俅踢波的時候,有這麽個人在旁邊羅裡吧嗦,太尉絕對得給丫一百殺威棒。

1998年版《水滸傳》裡的高俅

中文解說員的聲音誕生於黑白電視時代。

在資深球迷的心裡,宋世雄招牌式的解說和1978年第11屆世界杯密不可分。他那種充溢著緊迫感和傳銷般激情的聲線如同一把AK47,穿透了潘帕斯草原的硝煙和火光……

即使現在回過頭去看那時候的重播,也能很輕易地辨認出宋老師的聲音,他的嗓音裡有種金屬般的特質,散發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激越和昂揚。他的解說不僅僅主宰一場比賽,一個球館,甚至是億萬人的耳膜,一個國家的腎上腺。

其後不管是孫正平還是韓喬生都是“平-平-平-平派”的傳人,這個門派有點“武林正派”的意思,解說模式類似程咬金的三板斧,常常以描述場面為主。

“一號傳給二號,二號傳給十號,十號打門,球進了!”

當然這跟前互聯網時代的資訊閉塞,解說員可掌握比賽資料有限有直接關係。第二代解說員中的韓喬生老師在後宋世雄時代異軍突起,以天馬行空的東拉西扯,和層出不窮的喜感口誤成為一個時代的開心果。在互聯網興起初期,韓老師絕對是最具流量的KOL。對於這種娛樂性,韓喬生的態度從反感到網感,勇於自黑,終於成為一段江湖佳話。

1996年,另一名央視評論員黃健翔赴英國轉播歐錦賽(歐洲杯的前身),輿論一致認為“中國電視體育解說的新時代開始了”,那也是解說時代走向“個性化”的開始。

2006年世界杯,黃健翔在意大利與澳大利亞一役最後時刻激情澎湃的迸發式解說“震驚天下”,雖然他因此黯然離開央視,但個性化足球解說已成新的趨勢,星火燎原,百花齊放——詩歌派、獅吼派、意識流派……各種風格層出不窮。

此後,足球解說的陣容越發擴大,演播室出現了兩個人,甚至三個人搭檔的趨勢。一般是請一位退役的足球運動員,開或者專家類型的人當嘉賓,前足球運動員張路是這個時期的典型代表,以後的徐陽、朱廣滬都是此道中人。這個門派不那麽學院派,落點在於除了專業的知識,常常有身臨其境的解說,很能讓人產生“共情”。

只是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在這個國度,最自由吐槽的有了以下兩個時刻:春節聯歡晚會和世界杯,而世界杯的解說成為首當其衝成為球迷們的第一塊口香糖。

國外的解說,分工非常明確,一個是掌控局面,解說play by play的主持人(host),負責忠實地描述比賽的事實;另外一個解說嘉賓,叫做corlor commentor,他們的作用就像 “color”這個詞,是給比賽“著色”的人,戰術講解、技術指導、形勢預判、足細部分析、場外花絮、歷史回顧都可以由他們來滔滔不絕、花團錦簇、天外飛仙。

而大筆一揮,在幾屆世界杯的畫布當中堪稱五彩斑斕的國外解說嘉賓,大多出自於曾經的職業球員,比如退役英格蘭國腳萊因克爾,比賽的解讀能力超強,語言流暢、風趣,那種類似“憨豆先生”的英式幽默無處不在,這為他在推特上俘獲了數百萬粉絲。

譬如他吐槽主裁的吹罰:“這場比賽的MVP是內馬爾還是主裁判,真不好選呐!”

萊因克爾以每年200萬英鎊的年薪,在解說界堪位列頂級。這個薪水甚至比他當球員時的收入還要高出很多。這樣“香餑餑”般的位置自然也吸引了更多的退役球員前仆後繼地加入到解說這個行業,像加入BBC豪華解說團的亨利,加入EPSN的巴克利、奧尼爾、麥迪,包括范甘迪等等。

國內的解說,則完全混淆了主持人和解說嘉賓的概念,再加上“你懂的”喉舌媒體的限制,完全不具有“市場化”的競爭種種複雜因素,所以有時候出現逗哏的也是捧哏的,會出現“對對對,好好好,好球”,會出現“呵呵、嘿嘿、呵呵”,會出現以為自己不小心按了靜音鍵,又不小心按了“最大音量鍵”……

不是說國外的解說不會犯錯。但是專業和口條仿佛是他們坐在解說席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修習了必要的內力之上,他們選擇了不同的武器,拿我熟悉的NBA解說舉例,大家如果還記得為了姚明親吻了驢屁股的“大嘴”巴克利,球員出身的他就是擅長折騰段子玩,還比如另外一位中國球迷比較熟悉的范甘迪,別看做火箭教練有點刻板,他做解說倒是異軍突起,冷笑話層出不窮,簡直讓人另眼相看。

或者,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把這些解說形容成講故事的人,那麽好的解說,優秀的解說是在使一個故事凹凸有致,或緩慢、或抒情、或驚險,或傳奇,它應該是像傳統意義的好萊塢式劇本,有主角,有陪襯,有反派,幾分鐘的時候應該出現小高潮,幾分鐘的時候可以讓觀眾會心一笑……

無論大起大落,抑或小火微烹,它會像手術刀一樣探索你微微顫動的神經。而欠缺火候的解說,會如網友所說的“想關掉電視機,打開電梯”,又或者恨不得拔打對方的微信電話,和對方論道一番。

或多或少,國外的解說員和球員有著異曲同工的相似:某種程度上更有個性,也更願意表現出來個性,從而使得整場解說更“有料”—至少我經歷過某次類似的國內現場“解說”,大家你謙我讓好一個“眉來眼去”拳法不痛不癢。

說到底,我是沒有能力也不會去做那種“關在籠子裡”的解說的,誠如體育是一片感知到氣象溫度的樹葉,解說也是一隻蝴蝶,當那些嘴角上揚之時,你或多或少也能測捕捉到一種文化,一個國度的性格,一種微妙的東西。

前些天有個新聞是說,去莫斯科看世界杯的中國球迷被一個問題羞辱了——“你們來這裡做什麽?”(掩面,掩面)世界杯仿佛變成了中國人心目中的神話傳說,然而無論解說多麽巧舌如簧,就像你永遠不會有興趣去聽一個巴西的著名解說來為我們剖析乒乓球的技戰術一樣,這點讓人想起來,頗有種“喪家狗”似的莫名悲哀。

前幾天刷微博,看到出版人路金波在吐槽:“看了會兒優酷解說。北京話,小結巴,說了半天球員的屁股翹不翹哈哈哈,哪兒找這倆傻B呀……”

寫到這裡快結尾的時候,膽顫心驚地想將此文呈給主編看。他怒目圓睜:我在看球賽,不要發出聲音——可見,任何人都一樣,溫良謙恭讓的董老師也不例外,看球的時候,真的不需要多餘的聲音。

值班主編 | 董嘯   值班編輯 | 李星銳

這是第 375 篇文章

-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