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慶森:華夏何處覓舊書

愛書的朋友都知道西單有個號稱全國最大的圖書大廈,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它的後面,有一家全國最大的出售解放前舊期刊的書店,它是中國書店期刊門市部。

今天,上海還是淘書的好去處。值得一逛的地方是上海書店,古舊書都陳列在樓上,外地讀者往往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地方。上海圖書城拾遺齋也是一個去處。

重慶在當年是陪都,抗戰八年,大批文化人湧入,文化事業盛興,文化的積澱是不薄的。近年,收藏大軍有10萬之眾,其中不乏古舊書刊收藏者。

尋覓點舊書,除了到拍賣行,就是去舊書店、舊書攤了。首選當然是北京。先說琉璃廠。琉璃廠的發跡在清康熙十八年,那一年北京發生了地震。震後,原來在慈仁寺的書攤挪到了琉璃廠,這條文化街開始逐步形成了。三百多年來,幾經興衰,一直是中國最具盛名的舊書市場。現在主要的舊書店有這樣幾家。最西頭的是中國書店總店門市部,店堂後部用書櫥隔一屋,約十來平方米,專營舊書。離這個門市部不遠的是古籍書店,樓上也有一大屋的舊書可供挑選。再往東走是萊熏閣,這家書店有好些舊碑帖,碑帖為墨所拓,人稱“黑老虎”,這幾年也是行情看漲,好此者可以一逛。琉璃廠最大舊書店是老牌子海王村,這裡常年有二十來架舊書。只是最近雇了位修書匠,把所有舊書都用牛皮紙給糊了起來,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筆者前些天在那兒買了一本1935年出版的《生活全國總書目》、還有一本1916年華東書店版的《俞曲園先生書劄》,也都被牛皮紙糊了個嚴嚴實實。

除了琉璃廠外,北京還有幾家舊書店可以跑一跑。原來的東單書店因修東方廣場,已撤沒了。往北兩站的燈市口書店經裝修,店堂寬暢了許多,四周排列滿架的舊書,中間大桌子上也擠擠挨挨碼滿了舊書。前兩天,該書店擺出了兩本簽名本,一本是吳祖強所簽送吳冠中,是吳祖強、吳祖光之父吳瀛所著《景洲詩抄》;還有《延安十年戲劇圖集》的編者,簽送艾克恩的這本書,開價都在百十元,不算貴。再往北一站,就到了當年與琉璃廠成鼎足的隆福寺。隆福寺書肆興於道光年間,興隆時有上百家書鋪,現在隻留了一個門面,這家舊書店也剛裝修完,偶爾有些有價值的舊書露一下面。此外,中國書店所屬的新街口、海澱門市部都值得跑一跑。設在海澱圖書城的中國書店門市部這幾年每年都搞一次舊書書市,尤其是去年弄了一個民國版舊書書市,從庫底翻出幾百本民國版書。好貨真不少,價格也定得很低,一些周作人的初版本,才三四百元。第一天開張,愛書人蜂擁而至,不到半小時,像樣一點的書就被“搶”光,用“搶”字來形容絕對到位。筆者晚到半個小時,隻撈到二本,一本是1925年商務版王國維著《宋元戲曲史》,另一本是1937年第5版魯迅許廣平的《兩地書》。

愛書的朋友都知道西單有個號稱全國最大的圖書大廈,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它的後面,有一家全國最大的出售解放前舊期刊的書店,它是中國書店期刊門市部。去年春天,從六裡橋移到西單的。在這裡,著名《東方雜誌》,《生活》,《小說月報》、《禮拜六》、《人世間》等都有,有些還是創刊號。另有不少舊版書。筆者在此淘有《文飯小品》創刊號,這種刊物的創刊號已極罕見,《中國新文學圖錄》所影印的就是這種創刊號。另外還覓得《佛西戲劇》第一集,為民國十九年商務初版。記得薑德明說過,現在要尋找熊佛西的劇本、戲劇理論著作已經很困難了,現在居然為我所獲。更珍貴的是,這本書竟是阿英的所藏,扉頁上有阿英的題簽。

除了一些舊書店,另一個去處就是散落在京城各地的舊書冷攤了。這些書攤大多是一塊塑料布、幾張破報紙,零亂地碼著些舊書。可別小看這些上不了“檔次”的地攤。沒準在這些星象、凶殺、色情的破爛書裡還挾雜著古籍善本呢。名聲顯赫的是位於東三環路的潘家園舊貨市場,這個市場形成於90年代初,目前佔地50畝,有攤位3000個,其中古舊書市約有150個攤位。每逢周末,這裡是人山人海。近年來,時爾爆出“撿漏”消息。1997年出現一大批珍貴歷史照片,據說是當年一次影展留存下來的原始照片,幾家媒體曾報導此事。1999年剛過,幸運之神光顧了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劉建業先生。他花1000元收到了19冊65卷明萬歷年間刻本《十三經注疏》。此書文獻上稱為“北監本”,所有的圖書館、博物館都不見有收藏。更可貴的是,這部書在清初為禮部藏書,這恐怕是世間惟此一份了。劉先生表示,他將把此書無償地捐獻給國家。筆者近日在潘家園看到一批珍貴的早期的雜誌創刊號,其中有陳獨秀創辦的著名的《青年雜誌》創刊號(其第二期即改為“新青年”),攤主要價600元,這個價格比拍賣市場要低得多。還有其它一些創刊號,開價都在500以下。

對於愛書者來說,舊書店、舊書攤無疑是他們淘金尋寶的好去處。除了北京這個最具盛名的舊書大交易市場之外,全國各地對此業都有所經營。

華北幾個主要城市,先說天津。讀過孫犁《耕堂讀書記》、《文衣書錄》的朋友都知道,孫犁先生進城後,按照魯迅的書帳和給許世瑛開的那張書目,在天津舊書肆拚命買書,僅《世說新語》就從天詳市場、古籍書店等地方買了四種。今日,那些讓人著迷的舊書店當然難尋蹤跡了。現在“古文化一條街”中段有一家舊書店,店堂二丈見方,內中三面都是高到天花板的書架,密密麻麻排滿了書。津門街頭書攤這幾年也很紅火,二馬路、南京路、九江路、八緯路等街道出現了約有上百處舊書攤。

太原市南宮收藏品周日舊書市場,每周六、日攤位多達30-50個。文廟收藏品市場、半坡東街常年有三、四個舊書攤。柏林區委門前至千峰南路一帶、府東街杏花嶺、柳巷北口等地,每日傍晚,常有七、八個舊書攤。

石家莊舊書市場形成於1994年,現在已經形成了幾十個攤位。近兩年開始出現較大數量的舊書刊,尤其是出現大量的早年解放區的平裝書刊,這可能與石家莊是老解放區有關係。一些早版毛澤東著作及革命文獻經常可在這兒碰到。近兩年這個市場出現過兩次引起轟動的舊書刊交易。一次是1997夏天,辛集市一位姓楊的農民帶來大約400本舊書刊,其中不少解放區的期刊雜誌,如《少年周刊》、《青年之友》、《冀南教育》的創刊號等,價格都不超過10元。另一次是1996年夏天,在兩個攤位上同時出現了近百冊民國書刊,其中不乏珍本。如陳白塵的《升官圖》初版本、沈從文的《昆明冬景》初版本,有魯迅《野草》、《三閑集》的毛邊本,徐志摩的《雲遊》早期版本,價格都在20-50之間。談到石家莊,順便說一下,這裡出版一種《舊書交流信息》報,為古舊書業工作委員會所主辦,可作尋舊書的參考之用。

魯西北的文化古城聊城,當年以海源閣藏書樓聞名天下,今日書香依存,舊書市場不少。在閘北南路龍山商場二區南側一條街,農歷逢四、九大集,舊書攤多達三十多家。聊城師范學院東門附近,常年有二、三個舊書攤經營。夏季汽車站北的夜市也常有書攤出現,位於平度市文泉路的一處舊書市場,每逢農歷四、九有十幾個舊書攤位。此外,市內還有8家常年開張的舊書店,據說,這裡是膠東地區有名的舊書市場。青島海雲庵大集、李村大集、南山市場等地均有較大的舊書攤。昌樂路文化市場內則收購、出售檔次較高的舊書刊。

上海舊書肆在阿英、西諦、黃裳的書話中屢屢出現,尤其是阿英的《城隍廟書市》一文,是藏書愛書的朋友們所熟悉的。今天,上海還是淘書的好去處。值得一逛的地方是上海書店,古舊書都陳列在樓上,外地讀者往往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地方。上海圖書城拾遺齋也是一個去處。去年,《新民晚報》介紹了長樂路開的一家舊書店。門口掛著新文化服務社的牌子。店內三十多平方米極為有限的空間裡除了過道外,到處堆滿了舊書刊,密密麻麻,層層疊疊,裡三層外三層,一直頂到天花板。各種舊書分類列架,任你翻閱選擇,與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舊書店相似。

上海尋覓舊書,主要還是文廟舊書市場,是目前上海規模最大的舊書交易集散地,地處南市老西門。大約有近兩、三百個攤位。每逢周日,淘書人雲聚於此,各有所獲。舊書中主要是解放初期和“文革”書刊,但也經常有版本較早的古籍及民國時期書刊出現。文廟書市管理有方,秩序井然,化五角錢門票便可在書市盡心暢遊一番,偶爾會有想不到的收獲。近日,北京藏書狀元秦傑在此得書計有:1937年複旦大學出版的《文摘》,此刊有《毛澤東傳》,附有《毛澤東夫人何其(賀子珍)女士》一文,據說,複旦大學征集此書幾十年未果;14冊《創造周刊》;《文藝春秋副刊》創刊號等。珍品如此之多,難怪文廟書市被秦先生稱為“最讓讀書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南京古舊書店由前幾年原古籍舊書發行站擴充為“耕硯齋”,架上有些舊書。南京鼓樓廣場東北角,每逢周末夜晚,燈光照耀著一大片人群和一個個地攤,此地就是有名的南京舊書“跳蚤”市場。還有一個淘書的去處,就是朝天宮。這塊昔日“祭天之地”,如今每月初有個舊書集市,是尋覓珍版書的好去處。有人撰文說,簡陋的舊書市場,宛若褪盡鉛華的女子,簡約而內蘊。一部沉澱的歷史,一部微縮的歷史景觀,在這裡被倒騰的鮮潤、活絡,任由淘書者慧眼識珠,披沙揀金。江南一帶,千百年來,賈書藏書血脈不斷,吳晗著《江浙藏書家史略》收有藏書家889人。明清時,流傳民諺“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書與毛晉”。毛晉為著名藏書家、刻書家,由於他的運作,江南書業大興。今日江南舊書行還有不少。蘇州古舊書店在鬧市區的中華路上,古舊書在三樓,長期以來只是半開放,只要有點熟悉的都可以上樓看書,舊書不是太多,價格卻很便宜。揚州古舊書店書庫過去在達士巷,最近搬到了新樓,生意做得蠻大。這個書店近十來年每年舉行古舊書市,拿出一批古舊書供應讀者。

長沙是文化古城,清末民初葉德輝、王先謙居於此翻刻古籍,雖然意在尊孔複古,開歷史倒車,對傳播中國文化是功不可沒的。再往前一點,湖湘文化在清末民初得以勃興。其時長沙如同京華、蘇杭一樣,古籍版本也成市場。早年毛澤東在此求學,曾於玉泉街的舊書店裡花一塊錢買到一部寶慶版的《韓昌黎集》。這樣的機遇,現在恐怕不會有了。今天,只是在蔡鍔路往北有一家長沙古舊書店,店中有4、5架舊書,間忽出現點有點意思的舊版書,看你運氣怎麽樣了。說到湖南,還要提一下益陽,這是一個綿延2000余年的文化古城。資水流經市區,將城分為橋南、橋北兩大塊。近年,在橋北地區出現了一批舊書店,比較成規模的四五家。時常出現一些可收藏的舊版書,這是從附近流入該市的。

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它既是重要的商業都市和綜合性工業基地,又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正如北京有琉璃廠,上海有四馬路一樣,歷史上,武漢也有過橫頭街、察院坡等文化街。近年來,武漢市的舊書攤從前幾年散見於江漢三鎮的“打遊擊”狀況,到目前初步形成的這樣幾個市場。一是集中在漢口泰寧街“舊貨一條街”上,尤其是逢周末,四面八方的求書人湧到這兒來選購舊書,熙熙攘攘,非常熱鬧。1999年1月中旬,位於漢口崇仁路的收藏品市場開業迎賓。這是幢氣派豪華的大樓,一層3400平方米,為收藏品市場,經營各種收藏品,包括舊書字畫等。

重慶在當年是陪都,抗戰八年,大批文化人湧入,文化事業盛興,文化的積澱是不薄的。近年,收藏大軍有10萬之眾,其中不乏古舊書刊收藏者。古舊書刊市場也呈規模,比較大的有3處,一處是大田灣舊物市場,在重慶市體育場旁;一處是回水溝、潘家溝舊物市場,分布在和平路兩側的近200米緩坡和石梯坎的狹長地帶;還有一處是在新華路225號重慶市群眾藝術館內的郵品古玩市場,這個市場成立於1992年11月,比較“正規”,環境不錯,有些攤位的舊書有一定的品味。另外,在枇杷山、較場口都有收藏市場,其中有一些舊書攤位。

成都九眼橋有個舊貨市場,其中舊書攤最為火爆。一位小有名氣的作家在《成都晚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你好,九眼橋》的散文,說他現有藏書3000多冊,60%來自九眼橋舊書市場。有人作過統計,九眼橋舊書市場一年的書報成交量相當於3個中型書店,每年有近10萬人從這裡買過舊書。

除了大中城市以外,到小鎮鄉間去看看,或許還能尋覓到一些寶貝。有些偏僻小城填,一則少受外界干擾,保存了一些當時的東西;二則在歷史上有過一段文化興旺,還留有一些余脈。前者如山西,四面環山,自成一體,山西人又有藏寶的習慣,所以,舊東西包括古舊書,還是經常可以弄到的。據筆者所知,北京幾家舊書店的收購人員是經常跑山西的,潘家園的東西就有不少來自山西。還有一個地方如西南的川、滇一帶,這些地方在抗戰時期是大後方,大批文人湧入,帶動了當地的文化發展,作為文化載體的書刊也發展了起來,留下的這一時期的書刊一定不會少。另外如江南,歷史文化血脈一直很深。像南潯、周莊、同裡這些江南文化名鎮,文人墨客不斷,哪能少得了書賈書肆。再比如江西金溪滸鎮書街,興於明朝中葉,過去人稱“臨川才子金溪書”,即此金溪也。鼎盛時刻書人上千,民國時期,仍有刻書匠幾百人。這種地方,傳統所致,去淘點古舊書不會空手而歸的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