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超長待機74年,語文課本裡的超級大反派居然是他

大家還記得語文課本裡的超級大反派嗎?——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裡面那個想要和氏璧又不肯真的用土地來換的“貪婪”秦王、那個仗勢欺人讓趙王鼓瑟的秦王、那個攻陷楚國郢都逼死屈原的秦王、那個手下坑殺趙國40萬降兵的秦王……是他是他都是他!

他是誰呢?

他就是戰國時超長待機,在位時間長達74年的秦昭王!

《大秦帝國之崛起》裡的秦昭王

細心的吃瓜群眾不難發現,這位秦昭王簡直承包了小半本成語詞典,比如胡服騎射、狹路相逢勇者勝、完璧歸趙、遠交近攻、紙上談兵、竊符救趙等等都是他在位時發生的事。

這些誕生於大爭之世的成語往往都和戰爭有關,而且可以串聯起一個完整的歷史故事。

戰國中期,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張儀連橫破合縱之後,君位已經傳到了這位秦昭王手裡,國力也越來越強大。而趙國此時的國君趙雍仍在默默無聞中。

繼位二十年後,趙雍突然提出要穿胡服練騎射,簡直跟當年楚莊王一鳴驚人一樣令人震驚,老世族們都覺得國君莫不是瘋了,好好的華夏族衣服不穿為啥要學胡人?

胡服騎射

原因是這樣的,趙國接壤的諸侯國非常多,秦國、魏國、燕國、齊國都和趙國接壤,北邊(大概在今天內蒙古)還時不時有胡人在騷擾邊緣的瘋狂試探。還默默無聞的趙雍在一次巡訪邊疆時被胡人的騎術深深地震撼了,他意識到,趙國唯有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才能與胡人抗衡。

所以胡服騎射不僅僅是穿胡人的衣服騎馬射箭這麽簡單,它實際上是一場強國變法。趙國是戰國最後一個實行變法的諸侯國,趙國變法不像秦國那樣徹底,沒有觸及封地,但是從整肅吏治、廢黜隸農、採用新田製,加上胡服騎射建立新軍,也一躍成為另諸侯刮目相看的強國。

趙雍死後諡號為趙武靈王,其中的“武”字就是褒獎其胡服騎射變法強國的特殊貢獻。

趙雍死後,趙國王位傳到了兒子趙何手上。由於趙國經歷了胡服騎射變法,國力大增。為了更方便向中原發展,趙國打算滅了邊上的小國——中山國。但是如果趙國滅了中山國,秦國在河東的要塞離石、晉陽就會成為孤島,所以秦國必定會插手。

狹路相逢

秦國大軍直衝趙國都城邯鄲而來,為的就是逼趙國收手。秦國到邯鄲的路上要經過一個叫閼與的小地方,這地小雖小,但卻是咽喉要地。變法之後的趙國雖強,但仍不是秦軍的對手。危難之際一個叫趙奢的管征稅的田部令說,閼與對於我們來說道遠險狹,對於秦軍來說也是一樣的。

兩軍相遇,誰都施展不開,勇者將勝。

如趙奢所說,勇猛的趙軍打敗了秦軍。《大秦帝國·金戈鐵馬》中這樣描述趙軍之勇——普天之下,何曾見過如此血戰三個時辰猶能雷霆猛攻的大軍?這也是秦國變法強大之後首次敗於山東諸侯,列國震驚不已。於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成語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完璧歸趙

故事發生在閼與秦國戰敗之後,秦國雖敗,但也絕不示弱。在當時的大爭之世,任何弱者都會被強者吞沒。秦昭王先是以白起為將攻打趙國北部邊軍,大勝趙軍。再來就是試探趙國,這一試探,便有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

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中,我們大概了解了這個故事:

楚人獻給趙國一塊珍貴的和氏璧,秦昭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池來換璧。趙王一怕秦國拿了玉不交城,二又俱秦國之強大,不答應會惹來禍端。最終趙王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換城。相如到秦國獻了璧,見秦王沒有誠意,不肯交出城池,於是藺相如就設法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自己則留在秦國與秦王周旋,秦王最終也只能放機智勇猛的藺相如歸趙。

學完了課文,藺相如“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腦海中了。

但其實在這個故事背後的秦昭王並不是貪心想要和氏璧,而僅僅是作為一種外交手段,目的是震懾趙國。但遇到了機智又有膽識的藺相如,秦昭王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甚至還有點兒丟臉。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他不得不收了手。

這個故事對秦趙兩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一場由秦國發動的邦交危機就此不了了之,秦國從此不再提起交換和氏璧,趙國也不再提起割讓城池,兩大強國在這場邦交戰中又打了個平手。

和氏璧事件發生的時候秦昭王雖然已經繼承了王位多年,但大權主要在舅舅魏冄手裡。想要將權力真正地握在自己的手中,秦昭王就必須找到得力的助手。在這個時候,魏國人范雎進入了秦昭王的視線。

遠交近攻

范雎在魏國被人陷害,險些丟了性命。好不容易來到秦國,與秦昭王相見後一拍即合。他首先奪了魏冄丞相之位,使得王權全部歸秦昭王;其次提出遠交近攻的謀劃——攻近鄰,得到的尺寸土地都是秦國的,遠的國家則以大國身份結交,這樣鄰邦不能獨支,遠邦不敢救援。

《大秦帝國之崛起》裡的范雎

在范雎的謀劃下,秦國“最終兵不血刃地佔領了大河中原段的全部要隘渡口,且不為山東六國警覺”,這時候的秦國便成為了傲視群雄、一家獨大的赫赫諸侯國。之後秦始皇也繼續使用了這樣的策略,最終才得以統一天下。

在范雎遠交近攻的謀略下,秦國的國力迅速大增;而趙國在經歷胡服騎射改革後也成為一大強國。這兩大超級諸侯國難免有一戰,而這一戰的導火索就是一個叫上黨的地方。

上黨是太行山西麓的一個天險之地,秦國得到上黨就能直擊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得到上黨就能成為西部阻擋秦國的屏障。

然而這個重要的地方卻屬於最弱的戰國韓國,韓國兩頭都不敢得罪,權衡利弊之後認為還不如把上黨送給趙國,這樣秦趙兩大巨頭打起來,自己可能還有活路。

紙上談兵

此時的趙王是趙武靈王之孫趙孝成王,他不顧大臣反對,認為韓國送上門來的土地不要白不要。於是大戰一觸即發,這一戰就是著名的長平大戰。在長平大戰的部署上趙國老將廉頗與小將趙括有了分歧,趙括就是那位有名的紙上談兵的年輕人。

秦國放出流言說秦軍誰都不怕就怕那個稱“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馬服君的兒子趙括。趙括的確熟讀兵書但是卻沒有大戰的經驗,趙王急於求成臨時換掉廉頗,趙括成了長平的主帥。

《大秦帝國之崛起》

在秦國大將白起忙著研究地形、部署作戰攻略的同時,這位趙括將軍竟然還坐在山頭,大談《孫子兵法》。

在“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背後是幾十萬條血淋淋的生命。長平之戰中趙軍大敗,斷糧四十多天后終於投降。這場對峙三年多,兩大戰國傾舉國之力的戰役結束了。它可謂是中國冷兵器史上的巔峰之戰,直接改變了戰國的歷史。

長平之戰後,擺在秦國面前的巨大難題是二十萬降卒怎麽處理?全殺了吧,畢竟人家已經投降了,殺降不祥;放了吧,這二十萬人放回去仗不是白打了?何況秦國也死了二十多萬人,所以最終秦國的大將白起還是殺了這些降卒。

竊符救趙

之後白起提議趁熱打鐵立即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但是秦昭王聽了范雎的建議沒有同意。半年之後秦昭王又突然命令白起領兵滅趙,白起認為時機已經錯過了,稱病不出戰。

但是秦昭王仍然兩次派兵攻打邯鄲,趙王驚恐地向列國求助。魏王迫於秦國的強大不敢救趙國。趙王的弟弟是平原君,而平原君剛好是魏國信陵君的姐夫。不管出於三晉一家,還是親戚關係信陵君不得不幫。

最終信陵君借魏王的寵姬之手偷到了兵符,並且殺了大將晉鄙,率領魏軍擊退了秦軍。這樣不僅救了趙國,更加鞏固了魏國的地位。

秦國兩次大敗,秦昭王急怒,強令白起出戰,白起拒不領兵最終被殺。經過長平大戰,趙國精銳消耗殆盡。經歷兩次攻邯鄲兵敗、大將白起被殺,秦國亦陷入了低谷。

整個戰國又陷入了前路未卜中……

很多人會誤以為這些成語背後的“秦王”是秦始皇,其實不然。秦昭王在位時間實在是太長了,他的兒子秦孝文王和孫子秦莊襄王在位的時間加起來還不夠他的零頭。

在位時間長,發生的故事自然就多,以上六個成語背後的故事都是發生在秦昭王時期的,也正好見證了戰國中期秦趙兩國崛起又衰弱的歷程。

以上成語故事的講述也只是描述了大概,所謂“功夫在詩外”,真正的戰爭遠比成語故事要複雜得多,勝負之間涉及到廟堂決策、用兵策略、輜重保障等等,講個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