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 7 種導致腹瀉的腸道疾病 你都掌握了嗎?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帶有粘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如解液狀便,每日 3 次以上,或每天糞便總量大於 200 g,其中糞便含水量大於 80%。它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癥狀之一,見於多種腸道疾病,比如說腸易激綜合征、腸結核、大腸癌、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這些疾病也是臨床上容易誤診的。下面我們就來總結一下這些腸道疾病。

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徵而無器質性病變的常見的功能性腸病。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這裡主要總結的是腹瀉型。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具有以下特點:

1. 一般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糞便成糊狀或稀水便,可帶粘液,無血便或膿血便,腹痛時輕時重,大便後腹痛可減輕,伴有全身性神經癥狀,病程 6 個月以上且近來癥狀持續或反覆超過 3 個月;

2. 一般情況良好,無消瘦及發熱,抗菌藥物治療無效;

3. 輔助檢查一般都為陰性:大便常規+培養+潛血陰性;X 線鋇劑灌腸或結腸鏡檢查無陽性發現或;血尿常規、血沉正常。

但如果出現以下癥狀,需考慮其他疾病:

1. 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2. 貧血;

3. 體重減輕;

4. 發熱;

5. 導致脫水的持續腹瀉;

6. 結腸癌家族史;

7. 癥狀開始於 50 歲以後。

腸結核

腸結核是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腸道慢性特異性感染,近年來腸結核發病率有所增加。腸結核可分為潰瘍型、增生型和混合型。

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的主要是潰瘍型腸結核,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 大便一般為糊狀,多無膿血,不伴裡急後重;

2. 潰瘍型腸結核一般有結核毒血癥狀,如長期不規則低熱、盜汗、消瘦、貧血、乏力等癥狀;

3. X 線鋇劑灌腸:鋇劑於病變腸段呈激惹徵象,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在病變的上、下腸段鋇劑則充盈良好,稱為 X 線鋇劑激惹征;

4. 結腸鏡:內鏡下回盲部等處粘膜充血、水腫,潰瘍形成,腸腔狹窄等,潰瘍一般呈橫行、淺表而不規則;

5. 病理活檢發現乾酪性肉芽腫或乾酪壞死以及抗酸桿菌可明確診斷。

大腸息肉

梵谷出大腸黏膜的腔內突起均稱為大腸息肉。大腸息肉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又可分為化生性、炎症性、錯構性、幼年性和其他類型。大腸息肉中以腺瘤性息肉的危害性最大。

大腸息肉一般有如下臨床特點:

1. 大腸息肉臨床癥狀常不明顯,可有腹脹、腹瀉、便秘等癥狀,糞質可為糊狀便、大便帶血、黏液便或血便等;

2. X 線鋇劑灌腸顯示充盈缺損;結腸鏡及病理組織學活檢可明確診斷。

大腸癌

大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大腸癌的患者臨床上可表現為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若為腹瀉則大便可為糊狀大便,多以血便為突出表現,或為痢疾樣膿血便伴裡急後重。大腸癌患者最早出現的癥狀是排便習慣和排便性狀的改變,伴有腹痛、腹部包塊等癥狀,同時可有乏力、貧血、低熱等全身表現。結腸鏡和病理活檢可明確診斷。

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的結腸和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病變局限於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呈連續性瀰漫性分布;病變多由直腸開始,可累及全結腸甚至末段迴腸。

潰瘍型結腸炎一般有以下臨床特點:

1. 反覆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及腹痛是其主要表現,糞質多為糊狀,重者可呈稀水樣大便,黏液膿血便是本病活動期的重要表現,輕者 2~4 次/日,重者 10 余次/日;

2. 中重型患者可有發熱以及多種營養不良的表現如消瘦、貧血、低白蛋白血症、衰弱、電解質代謝紊亂等;

3. 腸外表現:包括外周關節炎、結節性紅斑、反覆發生的口腔潰瘍、前葡萄膜炎、骶髂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壞疽性膿皮病等;

4. 結腸鏡下可見黏膜充血、水腫、易脆、出血及膿性分泌物,病變明顯處可見瀰漫性糜爛及多發淺潰瘍;病理組織學活動期表現為結腸固有膜內瀰漫性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等多種炎性細胞浸潤,黏膜糜爛、潰瘍以及隱窩炎及隱窩膿腫;慢性期隱窩結構紊亂、腺體萎縮變形、排列紊亂、數目減少,出現潘氏細胞等。

克羅恩病

克羅恩病是一種可發生於各段消化道的慢性炎性肉芽腫性疾病,可累及腸壁全層,多見於末端迴腸和鄰近結腸,呈跳躍式分布或節段性分布。

克羅恩病一般有如下臨床特點:

1. 以腹痛、腹瀉、體重下降、腹部包塊、瘺管形成和腸梗阻為特點;腹痛、腹瀉和體重下降是其主要臨床表現;糞質為糊狀便,一般無黏液及膿血;

2. 腸外表現:主要是口腔黏膜潰瘍、皮膚結節性紅斑、關節炎和眼病等。

3. 結腸鏡下可見阿弗他潰瘍或縱行潰瘍、裂隙狀潰瘍,黏膜鵝卵石樣改變(鋪路石樣改變),腸腔狹窄、管壁僵硬等,病變之間黏膜外觀正常,病變呈節段性、非對稱性分布;病理活檢提示非乾酪性肉芽腫可明確診斷。

嗜酸性細胞性胃腸炎

嗜酸性粒細胞性胃腸炎是以消化道壁的局限性或瀰漫性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特徵的慢性疾病,30 歲左右為發病高峰,可累及整個消化道,但以胃和小腸最多見,臨床上比較罕見,診斷金標準為顯微鏡下嗜酸性粒細胞數>20 個/Hp, 在固有層內呈彌散或多中心分布。

一般有如下臨床特點:

1. 臨床上可表現為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癥狀,糞質可為稀便、水樣便或血便;

2. 進食特殊食物後出現胃腸道癥狀和體征,約 50% 的患者可有食物不耐受或過敏史;

3. 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一般達到 90% 以上;

4. 病理組織學活檢證實胃腸道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或浸潤。

以上便是常見的引起腹瀉的疾病,此外像小腸腫瘤、原發性腸道淋巴瘤等疾病也可以引起,但其主要是消化道出血導致的柏油樣便或血便,臨床上也需注意。

參考文獻:

內科學(第八版),人民衛生出版社,葛俊波,徐永健主編。

消化系統疾病查房釋疑(第 2 版),人民衛生出版社,歐陽欽主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