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家論壇】重視腦小血管病的步態障礙

腦小血管病是指微動脈、小動脈、毛細血管、小靜脈、微靜脈這類腦小血管(直徑40~200 μm)病變所致的一組臨床、影像、病理綜合征。腦小血管病的影像表現為血管源性白質高信號、血管源性腔隙、血管周圍間隙、微出血、腦萎縮;其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認知、步態、情緒、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反映步態的指標之一——步速被稱為如同血壓、呼吸、心率一般重要的"第六生命體征"。步態障礙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原因,與患者住院、死亡風險、外傷等意外事故及腦小血管病不良預後等相關,但其受到的關注卻顯得不足。

一、腦小血管病步態障礙

與認知障礙共存

腦小血管病步態與認知障礙常共存。基於人群研究已經證實,執行功能障礙可預測老年人跌倒風險(OR=1.44,95%CI 1.20~1.73),而步速減慢反過來可預測認知障礙(HR=1.94,95%CI 1.41,1.65)。同時,認知訓練可改善步態。然而,步態障礙卻往往沒有得到認知障礙同等的重視度。臨床上有輕度認知障礙、癡呆前期等定義,卻未有"輕度步態障礙"或"步態障礙前期"的認識。事實上,俄勒岡腦老化研究對204名老年人進行了長達20年的隨訪,發現步速的減慢可在輕度認知障礙發生前12.1年出現。另外,腦小血管病的步態與認知共症的現象體現在:

1.與認知功能減退、步態障礙有關的腦小血管病影像標誌物具有相似性:白質病變與腦小血管病認知障礙和步態障礙關係最為密切,這一點在腦白質和殘疾(leukoaraiosis and disability,LADIS)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證據。北京協和醫院團隊開展的順義研究中,研究者也發現,無論是總的白質高信號(校正後β=-0.092,P=0.022)還是腦室旁白質高信號(校正後β=-0.080,P=0.047)均與步速下降顯著相關。前瞻性城鄉流行病學研究腦研究亞組[Prospective Urban Rural Epidemiologic (PURE)MIND study]是加拿大多個地區參與的基於社區的研究,共納入803名老年人。在這一項分析中,研究者觀察了白質高信號與步態以及執行功能的關係,發現幕上白質體積與認知功能減退與步速下降均顯著相關。除白質病變以外,研究還提示腦萎縮、腦小血管負荷、腔隙等小血管病影像標誌物除與腦小血管病認知障礙有關,同時與步態障礙相關。

2.腦小血管病患者人群中,引起步態障礙和認知障礙解剖結構存在重疊,可能均與丘腦-前額葉異塵餘生以及扣帶回受累有關:受累解剖結構的相關性進一步支持了腦小血管病步態和認知的共症關係。RUN DMC隊列(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Diffusion tensor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hort)為基於醫院的單中心、前瞻性隊列研究,納入具有腦小血管病影像表現的人群並進行了定量的步態評估,其一項對429例DTI影像分析發現,位於額葉半卵圓中心和腦室周圍白質以及連接雙側額葉的胼胝體膝部病變與步速、步幅下降和步基增寬有關。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認知與步態研究納入了385名社區人群,採用傳統影像學序列進行基於體素的白質分析,發現累及丘腦前異塵餘生的白質高信號,可能通過影響額葉運動皮質與基底神經節、腦橋等皮質下結構的連接影響步態。前瞻性城鄉流行病學研究腦研究中,研究者也發現:除了白質病變以外,前額葉皮質體積每減少5 cm3(β=0.12, P=0.01)與步速下降顯著相關;而運動網路的結構變化(小腦和基底節體積)與步速無明顯相關,也提示了前額葉病灶可能與腦小血管病步態障礙有關。韓國一項研究前瞻性納入129例皮質下血管性認知障礙的患者,MRI定量計算其皮質厚度、白質纖維完整性。研究結果顯示,步態評分除與腦室周圍白質體積相關外,還與額葉、頂葉和雙側胼胝體中的白質完整性相關,並且與雙側額葉皮質萎縮相關。歐洲多中心參與的LADIS研究也發現,胼胝體萎縮同時與認知功能減退及步態障礙有關。總之,在眾多提示受累的腦區中,額葉、胼胝體可能都與腦小血管病認知和步態障礙相關,具有相似性。

3.腦小血管病中,認知障礙和步態障礙的血管危險因素和結局預後具有相似性。

4.步態需要認知過程的參與,機制上步態與認知互通有無:認知和步態機制都需要執行等功能的參與,認知功能對步態的協調和平衡的控制密切相關。執行功能包括工作記憶、推理、任務靈活性和解決問題,是規劃行動和處理複雜運動和協調其他日常活動的核心。執行功能和步速、步長時間、步長、雙支持階段時間等步態參數相關。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隨訪研究中,執行功能的下降與步速的下降有關(獨立於基線認知功能情況);此外,改善執行功能亦能改善行走速度。人腦中存在運動自動化網路。所謂運動自動化,是指在運動發起後,一些基本的、重要的運動(如行走)不需要高級皮質的參與即可維持。從某種意義上講,運動自動化網路的形成,是人類進化的重要演變,可幫助節約在捕獵等生存活動中大腦功能的浪費,高效實現"一心二用"。在正常人中,當任務實現自動化時,注意力、執行力相關腦區(如前額葉背外側皮質、扣帶回前部、輔助運動區前部、頂葉)的腦功能活動下降,這些腦區與運動相關腦區(運動皮質、基底節、小腦)的功能連接下降。同時,運動相關腦區內部的功能連接增強。當步行變得不那麼自動化的情況下,例如在不平坦的地形上行走,在雙任務狀態下行走,或在存在各種病症的情況下行走,需要調動額外的認知資源。這種運動自動化功能網路為認知(尤其是注意力和執行力)障礙如何參與步態障礙提供了神經腦網路角度的解釋。認知障礙是腦小血管病的研究熱點,然而,腦小血管病的步態障礙也需要引起一定的臨床重視。

二、腦小血管病步態障礙

其他臨床意義

除認知障礙以外,腦小血管病步態障礙還與患者遠期死亡風險增加顯著相關。社區研究中已經發現,步態障礙可預測死亡風險增加,步速每下降0.1 m/s,生存率下降12%。步態障礙與增高的病死率在腦小血管病人群中也具有顯著相關性。RUN DMC隊列對503例具有腦小血管病影像表現的人群進行8年隨訪發現:步速每下降0.1 m/s,增加死亡風險1.15倍;其他危險因素還包括年齡、白質病變和腦萎縮。

臨床工作中,重視步態亦是重視腦小血管病患者的全身狀態。越來越多研究提示,腦小血管病可能不僅僅是腦部血管的病變,同時可能反映全身血管情況;另外,腦小血管病可能與系統性免疫炎性反應、自主神經調節功能異常相關。某種意義上,腦小血管病可能是一種系統性疾病。同時,步態的形成和維持也需要中樞及周圍神經系統、肌肉骨骼肌系統、心血管系統、視覺系統等多系統的共同參與;換言之,步態異常是不同系統或是不同疾病的共同結果,這一點與腦小血管病的病理生理特點一致。因此,在腦小血管病患者評估步態障礙時,應同時注意對其肌肉骨骼肌系統(如骨密度)、心血管系統(如臥立位血壓變化)、精神心理狀態(如抑鬱情緒)等進行關注。

三、展望

腦小血管病引起步態障礙需要引起臨床重視。腦小血管病步態異常本身可能存在異質性。臨床上,部分病人布基較寬、平衡受累明顯,而部分病人小碎步但平衡未受明顯影響;存在步態障礙的腦小血管病病人影像表現上也存在差異,部分表現為基底節多發腔隙灶並有時伴發基底節萎縮(有時需與多系統萎縮殼核裂隙征鑒別),部分表現為腦室明顯擴大伴腦室旁白質高信號(有時需與正常顱壓性腦積水鑒別)。此外,部分病人顱內病灶嚴重程度與癥狀不完全匹配。這些影像表現得異質性與臨床癥狀的異質性是否相關?其背後的腦網路組學機制如何?病灶重而癥狀輕的不匹配性的代償機制是什麼?這些均尚有待進一步研究,腦小血管病步態障礙的機制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