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中國民營航天證明自己的一年

天儀研究院在軌10星,九天微星一箭7星,藍箭航天發射首枚運載火箭、完成火箭工廠交付,星際榮耀和零壹空間分別成功發射2枚亞軌道火箭……

這些公司在三年間講過的故事,如今正一一兌現。對它們來說,2018年,既是資本解凍的一年,更是證明自己的一年。

只有四年歷史的中國民營商業航天,還只有百家左右中國民營公司,剛剛沿道學步,沿體制航天的技術、流程與經驗,學美國民營航天商業模式的探索,通往太空的路,還有很長很長。對每個投身於此的人來說,這可能都是一條沒有終點與終局的賽道……

一、迎來資本解凍期

2014年年初,還沒有大學畢業的胡振宇,創辦火箭公司“翎客航天”,並拉來了一筆投資:來自天使投資人楊寧領投的300萬元、以及天使匯上被認購的515萬元額度。

這815萬元,也成為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歷史上第一筆投資。一年後,長光衛星、藍箭航天、天儀研究院、零壹空間先後獲得融資。從這裡開始,中國的民營商業航天正式起步。諸多中國航天人的人生軌跡也開始轉變。

這種轉變是中國商業航天快速發展的反映。初略估計,過去三年,中國商業航天領域至少出現了100家新公司。這條政策門檻高、投入周期長、資金門檻不低的賽道步入正軌,資本無疑是重要推手。

如果說2015-2017年間,資本對這條賽道的態度還是了解觀望、謹慎試探;如今,這條賽道終迎來資本解凍期,成為新科技賽道2018年的投資小熱點。2018年,多家創業公司先後成立,數家知名基金今年紛紛投注,包括經緯、華創、高榕、晨興、IDG、順為、源碼、險峰、明勢、複興、賽富等在內的知名基金均有出手這個賽道;包括火箭、衛星在內的第一梯隊的創業公司估值已超30億元。

2018年獲得融資的火箭公司融資情況,數據來自36氪、鯨準、企名片,以公開數據為準

2018年獲得融資的衛星公司融資情況,數據來自36氪、鯨準、企名片,以公開數據為準

據36氪統計,2018年國內商業航天領域至少披露了17筆投融資交易,數據與2017年接近(航天加工程技術研究院數據:共有17家企業獲得總額為21.6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投資)。若剔除體制背景的航天科工火箭2017年獲得的12億元A輪融資,2018年行業融資總金額及單筆融資金額也有所提升,過億元的大額融資比例亦有提升。

2018年國內商業航天過億元的融資至少在6筆以上。根據公開資訊及業內資訊,火箭領域,藍箭航天獲得3億元B+輪融資;零壹空間宣布獲得3億元B輪融資;星際榮耀A輪融資也在億元左右。衛星領域,天儀研究院宣布獲得1.5億元A+輪融資,九天微星宣布獲得過億元A+輪融資;36氪從行業了解到,銀行航天2018年的融資額很可能也已超億元。

2017年,賽道上僅星際榮耀、天儀研究院融資金額接近億元(科工火箭融資12億元,華訊方舟融資6億元,絲路衛星融資1億元,上文21.6億元的數據包含上述三筆融資)。

與此同時,參與商業航天的知名投資機構數量也在增加。去年披露的交易中,僅北極光、賽富、經緯參投,三家機構共同參與了天儀研究院A輪融資。今年,這個名單上可以列出更多名字:華創、高榕、晨興、IDG、順為、源碼、險峰、明勢、複星……

二、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兌現承諾

資本升溫,並非偶然。

天儀研究院在軌10星,九天微星一箭7星,藍箭航天發射首枚運載火箭、完成火箭工廠交付,星際榮耀和零壹空間分別成功發射2枚亞軌道火箭……

這些公司在三年間講過的故事,如今正一一兌現。

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開始用業績證明自己。即使是新成立公司,也在想辦法證明自己,零重空間亞軌道測試3顆衛星;九州雲箭完成1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推力室點火測試……

如今,已沒有人會質疑人類需要火箭,懷疑人類需要衛星。

這個已有數十年歷史的行業,曾因為投入周期長、重資產令資本望而卻步。畢竟殘酷的回報率總不時被提及。比如,20年前,Iridium、 GlobalStar各花費約60億美元才做出星座網絡;1999年、2002年兩家公司雙雙破產,後被政府主導的資本收購復活;如今前者市值不到20億美元,後者市值不到5億美元。

現今這樣的現狀也因衛星小型化而改變。

衛星是商業航天的核心環節。衛星製造、衛星發射、衛星運營及衛星應用幾乎概括了商業航天的上下遊。以往,衛星的重量多在噸級,成本多在數千萬元甚至數億元,研發周期多在數年,發射成本多在7000萬美元(美國5千萬至8千萬美元,歐洲2億美元)。商業衛星多需要花費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收回成本,應用端費用居高不下,想嘗試者只能望而卻步。

小衛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微小衛星研製周期短,一般在一年半以內能夠完成研製,發射方式靈活,可隨其他衛星搭載發射,研製成本和發射成本大為減少。理論上的低價,過去幾十年傳統航天的固有商業模式有望被打破。

雖然衛星公司均想成為衛星運營商,後者在商業航天產業鏈中的市場份額約為70%(國內因為缺少衛星電視這一應用市場佔比遠低於70%),遠超衛星製造的10%。但在基礎設施不成熟的當下,卻不得不首先成為衛星的製造商。目前,包括長光衛星、天儀研究院、九天微星、千乘探索、微納星空、歐科微、銀河航天、零重空間等在內的公司均在從事微小衛星的研發與製造。

當下,由於小衛星,尤其是立方星的成本不斷降低,運載成本卻居高不下,單公斤進入太空的成本逐漸成為了衛星公司們的桎梏,他們為低價所做的努力,事倍功半。

小衛星的發展帶來了運載火箭需求提升,為小衛星星座而量身設計的小型運載火箭迎來了市場需求。但與商業衛星相比,更高的政策門檻,使得國內火箭公司經歷了更坎坷的創業之路。

2015年前後在軍民融合政策的影響下,以翎客、藍箭、零壹為代表的中國第一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開始創立,基本商業規劃為做固體火箭,從體制內採購固體火箭發動機,自研完成總裝。但隨著2016年國內火箭發動機的政策變化,使得這些公司不得不調整策略,開始自研火箭發動機,藍箭轉為自研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及火箭,零壹調整為自研固體火箭發動機及火箭。直至2017年,中國才出現了第二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如星際榮耀、星途探索、九州雲箭、靈動飛天、深藍航天等。

2018年,民營火箭相關政策進一步友善,民營火箭開始合規進入傳統火箭發射場;9月,星際榮耀發射雙曲線1Z固體亞軌道探空火箭,進入酒泉發射場;10月,藍箭航天發射運載火箭朱雀一號,在國內第一次拿到中國民營運載火箭發射許可證,並獲得官方正式的服務支持。

政策的變化進一步打消資本疑慮。直至今年下半年,包括經緯、華創、險峰等在內的知名基金才參投火箭公司;第四季度,華創投出中國民營火箭賽道上最大一筆融資。

低價,是商業航天的關鍵。2018年,商業航天公司證明了自己的技術、產品能力、融資能力;接下來,他們還要向外界證明做到“低價”的實力。

三、航天學徒

當中國的商業航天公司證明自己時,體制航天和國外商業航天則已挑戰自己。

12月發射的“嫦娥四號”,承載著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的願景;虹雲首星成功發射,實現中國低軌寬頻通信衛星系統建設實現零的突破,今年2月搭載獵鷹重型升空的Roadster 跑車,見證了地表現役最強大的運載火箭的誕生;億萬富翁前澤友作(Yusaku Maezawa)的“船票”,或圓50年來人類的登月夢……

無論中國的傳統航天,還是海外的商業航天,都在打破邊界、突破極限。

與這些前輩相比,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才只是剛剛起步,沿著體制航天的技術、流程與經驗,學習美國民營航天商業模式,進行中國民營航天的探索。

中國航天六十年的積累,提供了寶貴經驗,輸送了大量人才,是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得以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作為全球僅有的六個具有太空運載能力的國家/組織,中國今年商業航天發射歷史上第一次超越美國。與傳統航天的競合關係一直是左右這條賽道無形的手。

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是傳統航天的補充,已經越來越成為行業的共識。幾乎所有公開的場合下,創業者都積極傳達合作的意向。中國的民營商業航天部分承載著中國進入太空的夢想以及對太空資源進行開發的任務,在國際上搶奪空間軌道、衛星星座(發射入軌能正常工作的衛星的集合)位置、通訊頻率等稀缺太空資源。

如果說,當下中國航天之間美國航天存技術代際差距,那麽,中國民營商業航天與美國商業航天之間存在整體代際差距,這不僅體現在技術中,更體現在商業模式上。

1965年,Intelsat發射第一顆商業通訊衛星,拉開了美國商業航天的大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衛星發射需求的增加,刺激了阿里安、德爾塔、阿特拉斯、質子、大力神這樣的商業火箭先行者。九十年代,大規模近地軌道(LEO)星座的火熱,描繪了空天互聯網的美好願景。進入21世紀,由美國億萬富翁們所投資的巨型火箭和近地軌道巨型星座,將商業航天推向歷史新高潮。

對比之下,中國的民營商業航天幾乎僅有四年歷史,賽道上也僅有百家左右的公司。雙方的技術代際差距,不是靠簡單的學習就能抹平。越是高精尖的技術革新,越會帶來指數級的質變。

技術之外,美國商業航天探索,為中國商業航天提供了學習樣例和對標標的。這是後來者特有的福利券。2018年,美國先行者們完成了從0-1的探索,在發布試驗星和試驗箭後,即將步入業務常態化的1-100階段,如,今年11月小火箭公司Rocket Labs的第一枚電子火箭發射成功;發射服務商Spaceflight已經完成其迄今最大的一次發射,其同時為其34個不同客戶部署64顆小衛星……

這些先行者也是中國民營商業航天的有力競爭者。比如,Orbcomm的中國學徒們可能已經發現,今年10月,Orbcomm已獲許在中國建立網關地面站,並與亞太導航合作,將在中國提供衛星物聯網服務及解決方案。未來,幾乎在全部的領域,中國公司都必須直面美國公司的競爭。

四、這是一條沒有終點與終局的賽道

即使未來不免競爭,但與其技術賽道不同,商業航天幾乎是一條沒有終點與終局的賽道。

太空開拓,是全人類最大膽的一次創業,承載著進入太空的夢想,肩負著對太空資源進行開發的任務,是人類走出“地球搖籃”的嘗試,其終極收益無法估量。這意味著,商業航天是一個擁有極高成長性、極高潛力的賽道。或者更確切地說,這幾乎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賽道。

從這樣的角度看,就不難理解SpaceX的高估值。 SpaceX估值超過305億美元,遠超2017年發射服務市場55億美元的總量(2017的各國發射總次數統計的91次)。這種企業估值高於TAM的現象極為罕見。市場給予如此大的溢價,除了對未來十年火箭市場嚴重供給不足的預期,更有對商業航天未來想象力的超級溢價。

與收益難以估量對應,這條賽道終極難度無法想象。目前,全人類僅有4個探測器飛出了太陽系,包括先驅者10號、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全人類隻進行過一次登月,發生在1969年;按照規劃,人類登上火星,可能還需要至少10年……

在這樣一條超長賽道上掘金,算清經濟账不易。縱觀商業航天五十年歷史,到目前為止,只有高軌衛星通訊做到了一個近乎純粹的商業航天市場,產業鏈上的參與者部分實現了盈利;而在其他細分應用方向,幾乎還很難找到政府以外的大客戶。

即使是衛星通信方向,“好看”的財報背後也不缺“故事”。今年估價一度創新高的Iriduium,有“亮眼”財報,ToG的業務只是ToB的1/5。但不能忽視的是,這是經營20年後的結果,如果沒有美軍每5年4億美元的訂單,今天的Iridium可能都沒有機會實現這一點。To G,尤其是To A(軍方),仍是今天商業航天的主旋律。

導航業務是最早在C端普及的衛星應用,今天幾乎每一部手機中都裝有GPS定位,但其運營商美國軍方並未能直接從中獲取經濟收益,反而是下遊的地圖廠商從中賺得盆滿缽滿。不可否認的是GPS在獲得了全世界各種需要位置服務終端的認可後,其戰略意義已經遠大於商業意義。

依靠免費打開市場、依靠應用實現盈利,或是一條可行的商業路徑。只是這需要巨額的基礎設施投入。高投入,不確定回報,曾讓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這樣的軍工巨頭在某些型號上懊悔不已。現在自帶應用場景、流量、用戶的互聯網巨頭開始入局,或稱為一股新勢力。

國外,亞馬遜AWS牽手Spire、洛克希德馬丁,推出“共享地面站”服務;Facebook重新開始衛星互聯網計劃。國內,今年包括阿里天貓、鬥魚、華米、貓王、ofo等在內的多家公司均發射了衛星,希望與自有業務結合;WiFi 萬能鑰匙母公司連尚網絡帶來了最新的衛星發射“連尚蜂群”計劃;據悉,阿里淘寶等也在探索衛星與業務的結合,商湯也曾考慮過衛星遙感領域的應用。

雖然當下這樣的探索仍被質疑是“新噱頭”,但這讓大眾更了解這個航天的同時,確實給民營商業航天帶來了新的訂單和資金支持。

當然, 與連續數年的研發、運維費用投入相比,這還只是零光片羽。資本,很可能還是這條賽道最有力的支持者。

在上世紀四十多年前的黃金時代裡,因為美蘇冷戰的政治原因,太空開拓曾經有過加速的階段。美國和蘇聯出於對彼此的忌憚,給了這項事業早期發展時最重要的一筆“種子輪投資”。如今,失去了政治動力以及經濟效益上的考慮,各個國家相對而言隻投入了很小一部分力量,放棄了太空中的十萬個地球,選擇了在這一個地球上生存下去。這也給了聰明的商業資本難得的機遇。

大航海時代從哥倫布起航開始。當時,西班牙伊莎貝拉一世女王也無力供給整個團隊,於是典當了首飾湊出了這筆路費。現在的事實證明,這是最明智的一筆風險投資,世界歷史幾乎是從1500年開始的。此後,因為超高的經濟回報預期及超高的資金投入,誕生了現代的股市制度。1602年3月20日,總部設在阿姆斯特丹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發行股票。人類社會進入前所未有的快車道。而作為大航海時代最重要的商業參與者,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其存在的197年間,建立了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

今天的一切,似乎可以在大航海時代找到對標,比如資本的追逐,比如競爭的加劇。

據統計數據,2015年全球商業航天領域的投資激增,約從此前的每年幾億美元飆升至25億美元以上(當年OneWeb獲得5億美元融資、SpaceX獲得10億美元融資),此後2年基本維持了這一水準。這期間資本主要來自於VC。

資金參與熱情增加,很可能也意味著參與者增加,競爭會變得激烈。作為一個至少要以十年計的高投入賽道,資金儲備至關重要。目前來看,先行者SpaceX已經融資已經超過20億美元 ,OneWeb創始人Greg Wyler 也曾表示至少需要20 億美元保證 OneWeb 計劃正常進行。

在行情好的時候,儲備更多資金,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或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畢竟,對每個投身於此的人來說,這都可能是一條沒有終點與終局的賽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