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票房超600億,中國成好萊塢救世主

剛剛落幕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由阿里影業聯合出品的《綠皮書》(Green Book)摘得最佳影片等共三項大獎。看上去這只是奧斯卡的一小步,但可能是中國資本在好萊塢的一個新的轉折。

進軍好萊塢,是每一個經濟新興國家的必然的一步。在當下,好萊塢在西方乃至全球的意義,已經遠遠不僅局限於電影了,而是對於全球的娛樂、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影響的意義。真正的全球化,是文化的強大和輸出。

在中國人進軍好萊塢之前,日本人已經捷足先登。1985年,日本貿易順差為492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品輸出國,到了1988-1989年,日本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為大規模海外並購創造了條件,他們的重要一站就是好萊塢。30年後,取代日本地位的是中國。中國製造已經遍布全球,中美貿易差額從2001年的280.80億美元,已經擴大到2017年的2758.12億美元。於是,中國人和資本來了!

從人員、內容、資本三個層面來看,在進軍好萊塢的過程中,中日之間有相同之處,但又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國軍團進展迅猛,但需要學習和優化的地方也還很多。

演藝人員:

和中國的藝人比起來,日本藝人進入好萊塢的時間更早,從1950年代就開始了,擔任的角色更重要,有很多電影本身就是改編自日本的漫畫和原著。已經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圈層影響力。包括渡邊謙、真田廣之、加藤小雪、淺野忠信、栗山千明等藝人,出演了熱門電影《最後的武士》、《殺死比爾》等。

在好萊塢電影中,參與到電影製作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包括導演、攝影師、音樂人等,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演員。倒退20年,好萊塢電影和美劇裡,但凡是華人的角色,歷來都沒有那麽光明正大,廚子、妓女、小偷、偷渡者、毒販等等。吃的都是中餐裡無中生有的左宗棠雞等等。但是現在,好萊塢電影中的亞洲人特別是中國人形象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反派角色開始減少,英雄的角色等不斷增加。甚至還特意邀請中國演員擔任主演,在中國內地作為外景地已經成為了慣例。

為啥?因為中國人有錢了,中國電影票房正在急速增長。再牛逼的藝術家,都得對資本低頭,因為電影本來就是一個非常燒錢的生意。拿不到足夠多的預算,寸步難行。在2015年8月的一個周末,中國單日票房,首次超過了美國。而在2018年美國票房創下了有史以來最高的年度總票房新紀錄,近800億人民幣(119億美元)。在這其中,中國市場貢獻不小,據新華社報導,2018年,中國國內全年票房接近610億人民幣。其中37.85%是進口電影,以好萊塢大片為主。可以看出,中美票房的差距越來越小。有業內人士預計,2020年中國票房會全面超過好萊塢。

越來越多的華裔包括中國演員在好萊塢片子中出鏡,擔任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出鏡時間也越來越長。但綜合來看,還沒有形成整體的影響力。包括《哈利波特》系列裡的華裔秋·張,《鋼鐵俠3》中國版本的范冰冰結尾、《金剛》裡的景甜、《雲圖》中周迅一人分飾三角色。還有之前的李小龍、成龍、李連傑、周潤發等。而中國香港演員成龍,在去年11月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兩次獲得最佳導演獎的中國台灣導演李安,已經成了的票房靈藥。

文化內容:

美國好萊塢大片很多內容都來自於日本,尤其是日本漫畫對於好萊塢甚至是整個美國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變形金剛》的原型來自於日本企業“TAKARA TOMY”所生產的玩具。《咒怨》《午夜凶鈴》等知名恐怖片就是翻拍了日本同名電影。最近大火的《阿麗塔:戰鬥天使》是改編自日漫《銃夢》。日本的暢銷漫畫《龍珠》被翻拍成電影《七龍珠》,雖然惡評如潮。《攻殼機動隊》在美國放映首周就攀升到了美國排行榜NO.1,也被翻拍成電影。而《黑客帝國》的系列電影正是來源於此。日本動漫《紅辣椒》啟發了好萊塢大片《盜夢空間》的創意來源。《死亡筆記》也被Netflix改編成影視作品,可惜也是兵敗滑鐵盧。

日本制定了推廣日本文化的《酷日本》戰略,目的是將日本小說、漫畫或玩具中的素材進一步推向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市場,為此日本政府成立了一家全娛樂公司——全日本娛樂。向好萊塢提供電影版權和相關資金支持。

日本文化對於好萊塢的輸出是持續的、系統的、成建制的,不管是電影、漫畫等,對於美國的觀眾、好萊塢的製作人等都形成了深層次的影響,加上日本資本的加持,日本文化已經成為了好萊塢的重要分化分支之一。而與相比,中國文化的輸出,還處於比較早期的狀態,基本是碎片的、不連貫的狀態,影響力也相對有限。但趨勢是在被不斷加強,這和中國資本的強大也有密切關係。

第79屆奧斯卡的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無間道風雲》,就是改編自中國香港電影《無間道》系列。早在1998年,迪士尼就打造中國元素的主題電影《花木蘭》,後來又製作了《功夫熊貓》等系列電影。原來越多的好萊塢電影會出現中國取景和元素,《變形金剛2》裡的黃浦江大橋,《007》裡的上海街景等等。但是,目前上的內容是碎片式、斷層的,沒有形成日本原創的系列的連貫性文化輸出。但趨勢是越來越多,包括中美合拍和聯合製作的電影。

風險投資:

日本對於好萊塢的收購,早在1980年代就開始了,索尼於1988年吞並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1989年9月,索尼出價32億美元並承擔16億美元的債務,收購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之一的哥倫比亞。但直到1997年,霍華德·斯金格擔任索尼影業CEO,才終於扭虧為盈。2005年,日本索尼公司出資48億美元收購美國好萊塢老牌影視公司米高梅(007系列電影出品方)。

而中國資本滲透到好萊塢,是從2011年開始的。這一年,新原野娛樂傳媒公司成為了科幻大片《雲圖》的投資方,開啟了海外投資的先河。2015年之後,中國資本投資速度加快。

美國時代周刊引用國內媒體大佬黎瑞剛的話說,“我們既有大口袋也有大胃口。”萬達26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2016年,35億美元買下製片公司傳奇影業。以10億美元收購電視節目和頒獎禮製作公司DCP集團。阿里影業收購好萊塢影視公司Amblin Partners的部分股權。騰訊收購好萊塢製片公司 IM Global,與好萊塢經紀公司 WME-IMG合作等。此外還有華誼兄弟、博納影業等等。時代周刊的專題文章評論說,“即使是來自湖南省的國有廣播公司,也已經將錢投入了饑餓遊戲系列背後的工作室Lionsgate。”

廣東的TCL 公司冠名了好萊塢大道 6925 號的中國大劇院,在星光大道的中間站。而中國品牌植入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包括TCL、小米、優酷、手機QQ、青島啤酒等中國品牌在《不可能的任務 5》《環太平洋2》等大片裡不斷出現。

進軍好萊塢並不是有錢就可以,之前印度公司就是典型案例。印度巨頭Reliance Anil Dhirubhai Ambani Group的分支機構Reliance Entertainment在2006年就開始投資好萊塢,投資的影片《快打旋風:春麗傳》,損失慘重。大牌導演朗·霍華德、湯姆·漢克斯等都從這家公司拿到了500到數千萬美金的投資,但出品的《電力城市》、《牛仔和外星人》、《關鍵字第四號》等整體票房都不理想。此外收購銷售公司IM Global的76%股份之後也經營慘淡。 據說已經清盤離開好萊塢,部分項目被中國公司接盤。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和有趣,馬龍.白蘭度曾說“好萊塢,一個文化的屍骨場。”但對於中國人和資本來說,相對於風險,它的前景和收益更吸引人。

參考資料:

1、美國時代周刊:《中國如何企圖佔領好萊塢》

2、日經新聞:《好萊塢電影中消失的中國惡人》

3、《索尼的好萊塢夢》;

4、孫今涇、溫欣語:《好萊塢系列報告123》;

南七道,創界網創始人,我們是關注創業與投資的新媒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