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吃飯這件小事,暴露了你的生活質量

文丨周媛

- 01 -

知乎上有個很火的話題:有哪些事是你長大後才知道的?我想說,原來一盤西紅柿炒蛋,也是可以有好幾種味道的。

有的人喜歡放糖炒的,有的人喜歡放鹽炒的。有的人喜歡放油炒的,有的人喜歡清湯炒的。有的人喜歡先炒雞蛋的,有的人喜歡雞蛋西紅柿一起炒的。

小的時候在家,爸媽隻做你喜歡吃的。出門在外,才發現你的口味真的不重要。

前段時間,朋友從日本回來小聚,我們約了中午邊吃邊聊。“怎麽著?”我問她,“今天還是吃烤魚嗎?”她說了一句話:和你分開後,再也沒人陪我吃烤魚了。

朋友是南方人,喜歡吃烤魚,但吃一點兒辣,就會吱哇亂叫的她,只能接受檸檬清香的。於是她就成了烤魚界的異類:她的南方朋友嫌她要吃的烤魚太油,北方朋友嫌這清雅烤魚沒味道。一來二去,她發現,如果想吃烤魚,別人真的叫不動,就只能叫我了。

這次回來,又是要吃烤魚,她說:原來不覺得吃頓飯這麽難,現在能吃到一起去真的太難了。大家口味都不同,誰又願意記得誰的口味,遷就誰呢?

- 02 -

有這樣一條公益廣告。一位患了腦退化症的父親,隨著病情的加重,因為忘記兒子長什麽樣子而不敢給兒子開門……甚至忘記了剛才上沒上過廁所…

這位父親跟兒子和幾個親戚一起去聚餐。飯桌上,他看著桌上的餃子,伸手把餃子揣進兜裡。兒子看見了,桌上的親朋也看見了。兒子頓時一陣臉紅,覺得爸爸給他丟了臉,結果他爸爸卻說:這是給我兒子帶的,他喜歡吃這個。

小時候媽媽總批評你挑食。但是在你小時候,好像全天下的媽媽都不喜歡吃好吃的東西。

“這個桃子甜,你吃。”

“媽媽你不吃?”

“媽媽不愛吃。”

“寶貝這塊肉你快吃。”

“那媽媽呢?”

“媽媽覺得太膩了。”

長大後的你總是抱怨。抱怨父母沒錢沒背景。抱怨別人比你強是投了好胎。你忘了自打你來到這個世界,爸媽就已經把他們的一切都給了你。所有不可說、不必說的愛與珍重,都藏在你塞進嘴的那口食物裡。

- 03 -

我有一個朋友,26歲,和她相戀多年的“前男友”在這個城市裡為自己的夢想打拚。哭著吃過飯的人,才能笑著走下去。那天她剛剛被領導訓斥了提案狗屁不通,抱著一堆項目背景材料,在22:00的地鐵上,收到男友的微信:“這是第幾次了,你又加班了吧。今天說好了和我媽一起吃飯,把咱們的事定一定,這都第幾回了?你說這個月咱們一起吃了幾次飯?”朋友說,她當時不知道應該回什麽。

那邊傳來一條新的消息:“咱們算了吧。我還是想找個顧家的人。”朋友回到家裡,打開電腦,對著材料開始寫報告。她給自己衝了一碗泡麵。

那場景很像電影《天下無賊》裡,劉若英在得知愛人的死訊後,默默地吃著烤鴨,努力不讓眼淚掉下來。生活還要繼續,吃下的這碗飯,吃下的是繼續面對生活的勇氣。

- 04 -

吃飯,這樣一件重要而又有儀式感的大事,正在被我們慢慢拋諸腦後。被早高峰打敗的早飯,是辦公室裡胡亂抓幾口的零食。被KPI和會議壓縮的晚飯,是下午三點便利店的飯團。被領導拉去應酬的晚飯,是觥籌交錯,喝了兩三個小時後還沒動幾筷子……

杯面和油膩的外賣,是晚上十點趕報告的陪伴。每天的飯都草草收工,吃飯成了枯燥的生活上一個必經的節點。變得讓人毫無期待。

甚至有很多人,早已不開火了。他們敷衍地吃每一頓飯或者不吃,同時也敷衍著自己的身體。在中國有6成的90後白領平均每周點外賣4-7次或以上,約等於每天都點。2015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對比30年前的數據,近5年來19-35歲的年輕人胃癌發病率高了一倍。中國人中有1.2億腸胃病患者,且患者低齡化趨勢明顯。35歲以下年輕人患胃癌的比例佔病患總數的6%-11%。

紊亂的進食時間、不合理的食物選擇、不良的情緒影響以及我們對食物的錯誤處理。在油膩小炒和蓋飯裡循環往複的外賣輪班表,最後只剩無滋無味、味同嚼蠟、毫無生趣。每天我們有三餐,1年我們要吃1000多頓飯,20年我們就要吃22000多頓飯。等你80歲回首人生,那已經是880000多頓飯以後的事情了。

你每天吃的每一口飯,最後交織成了你的人生。開心的時候,美食可以是嘉獎鼓勵。難過的時候,美食可以是溫暖治愈。一個人,美食可以是對今天也在努力的自己的最實在的肯定。一群人,美食可以是朋友之間勾肩搭背把酒言歡的感情寄托。如果,你開始在重要的事上敷衍自己,那麽之後的事,可能都會開始敷衍你。

- 05 -

比聽過很多道理還過不好這一生更可怕的是:你吃了了十幾年、幾十年的飯,卻依然沒辦法處理好你和食物的關係。面對食物時,你是想吃而又告訴自己不能吃?還是明明不想吃,卻又勸自己不能不吃?

你想要的瘦,想要美,算計著自己吃進去的每一口。睜眼就是卡路裡,每天都是旺盛的食欲和薄弱的意志力反覆拉扯。你想逃離壓力,逃離難過,想用食物填滿心裡的空虛。才發現吃到最後,除了不必要的脂肪和對健康的耗損,還是沒辦法讓你得到慰藉。

你總是在胃口不佳吃不下去和食欲旺盛暴飲暴食中反覆。你告訴自己,忙過這段,可能這種情況就能改善了。你沒辦法零負擔地享受食物,或者是吃過後悔,或者是敷衍自己。

吃飯是需要學習的。在7月13日上線的新書解讀《學會吃飯》中,樊登老師就提到,有時候我們不是因為餓而吃飯,而是為了焦慮、空虛、悲傷、尋求慰藉或是喜悅。察覺自己為什麽吃,比吃什麽,怎麽吃更重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