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手指、布條、樹枝:在古代,刷牙並不是一件舒服的事

今天,來說一說牙刷。

就是現在每個人每天都會用到的牙齒保健工具,配合各種需求,如今的牙刷也是種類繁多,有超細軟毛、硬毛、有便攜的折疊式牙刷,本著懶惰推動科技進步的理念,越來越多的人甚至用上了電動超聲波牙刷,隨著人們健康理念的逐步提升,刷牙成了每天不可不做的事情,有人早晚各一次,還有些人三餐後也要刷牙。

現代的牙刷,雖然不盡相同,但在樣式上卻大體相似,都是長柄帶尼龍刷毛,怎麽看都是一個極具現代感的物件兒,那麽在古代,沒有牙刷的古人是不是就不刷牙呢?牙刷又是何時產生的呢?

最早的“潔牙”方法:含漱

要知道,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們就已經懂得保護牙齒的重要,甚至認識到齲齒的影響,《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了一個關於齲齒的病例:

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大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嗽。

在當時,醫生認為齲齒的病因來源於“風邪”以及“食而不嗽”,於是倉公(即漢初著名醫學家淳於意)用日漱三升“苦參湯”和針灸治好了齊大夫的齲齒。

而《禮記》中有記載:“雞初鳴,鹹盥漱”就說明在秦漢甚至更早以前,人們就已有了漱口的習慣。

而在當時,人們通常用“鹽水”作為漱口水,到了後來,又用“茶水”、“酒水”等,也有清新口氣的作用。

這種漱口來避免病齲齒的習慣,一直延續至後來,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提到: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

最早的“潔牙”工具:牙簽

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

其中出現一個金製的,兩端分別為耳挖杓和小楊枝的長細杆物件,研究者考證認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簽的雛形。

而在西晉時期,正式出現了有關牙簽的文字記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的書信中說:

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簽,今以一枚寄兄。

可以看出,當時做工精細的牙簽仍屬稀罕之物,更被當做寄贈的禮物。

牙刷“替代品”出現:手指、布條、樹枝

當然,智慧的古人們在漱口時,也會通過一些方式來輔助牙齒清潔,我們最容易想到的或許就是用手指,古人稱之為“揩齒”,這種方法據說是從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直到今天,很多印度人民依然保持著用手指刷牙的習慣。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也可以找到僧人揩齒圖像。

據家中老人描述,在上個世紀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也曾有過用手指粘上鹽刷牙的經歷。

而除了用手指“揩齒”之外,另外一種常見的就是用布條,這大概是從影視作品或明清小說得來的印象,《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清潔牙齒,美其名曰“揩齒巾”。

到了隋唐時期,人們對牙齒的保健更為重視,刷牙的工具有了進一步的轉變,在形狀上更為接近後來的牙刷,可以說是牙刷的“雛形”,時稱為“楊柳枝”。同樣最早是出現在印度,印度人用楊枝刷牙,又叫木齒,後來隨佛教傳入我國,被古人所用。

在唐時期,楊柳枝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為楊柳枝中含有大量的纖維,那時都把楊柳枝泡在水裡士氣變軟,要用的時候,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楊柳纖維就會支出來,好像細小的木梳齒,很方便的牙刷。古語“晨嚼齒木”就是這個來源。《處台秘要》中記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即是說用楊枝把一頭用嘴咬軟之後,蘸上藥物或者是鹽擦牙,能使牙齒香而亮白。它使用起來廉價又方便,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植毛牙刷”初現,與當今差異不大

當今很多人說,“牙刷”最早見於元代郭玉詩中雲:“南洲牙刷寄頭日,去垢滌煩一金值。”這其實是不對的,這只是說明“牙刷”這個詞在為我們所知的文學作品中第一次初現而已。

實際上,在唐宋時候,許多人已經用上了植毛牙刷,跟我們用牙刷刷牙沒什麽兩樣。

1985年,考古人員在成都指揮街的唐代灰坑中,發現了四把骨質牙刷柄,其中一把現收藏於成都中醫藥傳統文化博物館。

這把牙刷頭部略寬,有12個植毛孔,分為兩排。刷柄從中後部逐漸縮窄、加厚,所用的毛,多為馬尾毛。

這把唐代灰坑牙刷的發現,將中國人使用牙刷的歷史往前推到唐朝。

再後來,多處證據表明,牙刷已經被普遍使用。

1953年,考古學家從遼國附馬衛國王墓的陪葬品中,發現兩把骨製刷柄。

根據考古報告的描述,骨柄長約19.50厘米,一端有8個穿透的植毛孔,分為兩排,每排4孔,小孔有植毛痕跡,植毛面的孔徑略大於背面的孔徑,骨柄呈長條狀,植毛部則為扁平長方體,“製法極似現代的標準牙刷”。

此外,從遼墓壁畫中也發現了疑似牙刷的圖像。

內蒙古巴林左旗遼墓壁畫中,有一幅《梳妝侍奉圖》,圖中一名女子正在彎腰梳妝,在她面前的梳妝盤上,放著木梳、化妝盒、以及一根長柄的刷子。

有人推斷,這應該也是一根牙刷。

而“牙刷”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南宋。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寫道:諸色雜貨中有刷牙子。

其中還收錄了一堆杭州的名牌商店名單,其中有“獅子巷口徐家紙劄鋪、凌家刷牙鋪......金子巷口陳花腳面食店、傅官人刷牙鋪。”

其中的“牙刷子”即為牙刷,可見當時,牙刷已經作為貨物在市場上售賣,並且還出現了諸如“凌家刷牙鋪”、“傅官人刷牙鋪”的牙刷專賣店。

而且在當時,對牙刷的使用還有了約定俗成的習慣,南宋人周守忠編寫養生書籍《類纂諸家養生至寶》,甚至專門討論了用牙刷來刷牙的時間要不要安排在早上: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搖,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

“牙粉、牙膏”的出現,刷牙無限接近於現代

宋代果然是一個神奇的年代,宋人的生活質量也極其之高,養寵物,做美容,牙齒保健這一塊,自然也不能落後。

據史料記載,在宋時,就有了牙膏、牙粉出現,配合牙刷使用,以清潔和保護牙齒。

宋代一部官修醫書《太平聖惠方》中抄一條牙膏方子: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就曾自己配製過牙粉。

他把松脂和茯苓曬乾搗末,篩出細粉來裝袋,這便是“蘇氏牙粉”。刷牙時,先把一小杓牙粉放嘴裡,喝口水,漱一下,吐出,然後再刷牙。

這些牙膏和牙粉,既可以醮在手指上擦牙,也可以抹在牙刷上使用——就跟我們現在的用法如出一轍。

宋代之後,刷牙已經成為了全民保護牙齒的普遍意識,雖說如此,但對於貧苦人家來說,依然保持折“揩齒”的做法。?明代馮夢龍輯錄的民歌集《童癡二弄》第八卷收有一首南方情歌:吃個鏡子來裡做眼,編筐著弗得個蓬塵,牙刷子只等你開口,絆頭帶來裡繾筋,眉刷弗住介掠來掠去,刮舌又介掀嘴撩唇。

不僅提到了牙刷,還很形象地描繪了刷牙時的動作:刮舌、掀嘴、撩唇。詳細度甚至比一些今人還高,而之中提到的“眉刷”也表示在當時,牙刷毛的選材也做出了一定的改進,改用更細更軟的“眉毛”。

牙刷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

到了明清時代,牙刷的形狀已經幾乎定型,而在選材上又有了進一步的轉變,總的說來就是改馬尾為豬鬃,在西方《發明大全》中有明孝宗朱祐樘用獸骨和野豬鬃毛製作牙刷的記載,更是把牙刷的發明歸屬到明孝宗身上,其實,這是不嚴謹的。

到了清代,牙刷的應用已經有了進一步普及,1490年,中國製造的牙刷其清潔面垂直於刷柄,用從野豬肩胛部位割下的毛,植入竹柄上製成。而當時的西方還處於用手指或亞麻布浮石粉擦牙的階段。

直到後來,一名法國傳教士來到中國,看到中國的牙刷大為驚奇,並將樣本和製作工藝帶回歐洲。

1938年,尼龍的發明,牙刷徹底拜託了動物毛,也從此,牙刷也開始成為現在我們最熟悉的模樣。

再後來,刷毛一再被細化,刷牙也不再成為需要小心翼翼的事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