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斗”跨界“搜救” 四大導航“巨頭”會師

9月19日22時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 新華社發

9月19日22時7分,我國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執行“一箭雙星”發射任務,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37、38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這是兩顆特殊的導航衛星,首次裝載搜救載荷(衛星裝載的執行任務的儀器、設備、分系統等),將躋身全球衛星搜救系統,為全球海上、陸上和空中用戶提供遇險報警及定位服務。

北斗導航首次加入國際搜救功能

這是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三號工程)的第7次發射。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13、14顆組網衛星,後續將進行測試與試驗評估,與此前發射的12顆北斗三號導航衛星進行組網,適時提供服務。根據計劃,年底前由18顆北斗三號衛星組成的基本系統將建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導航和定位服務。

本次發射的北斗雙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抓總研製,火箭由該集團一院抓總研製。值得注意的是,北斗衛星雖已近乎“標準化”,但本次發射的雙星與此前的北斗三號衛星均不同。

這兩顆衛星不僅有導航功能,還加入了國際搜救功能。雙星首次裝載搜救載荷,增加了國際搜救、全球短報文、等離子體及表面充電風監測儀三個增量載荷。

簡單來說,就是導航衛星“兼職”乾起了搜救。這次發射,標誌著中國成為國際搜救衛星組織的太空設備提供國,可為用戶提供可靠、方便、免費的全球性的衛星搜救服務。

6顆特殊北斗衛星將組成完備搜救系統

國際搜救衛星組織成立於1979年,其管理的全球衛星搜救系統(COSPAS-SARSAT)是全球公益性衛星遇險報警系統。通過各國衛星和地面設備協作,為全球海上、陸上和空中用戶提供遇險報警及定位服務。

中國參與全球衛星搜救系統經歷了“三步走”:1985年成為用戶部門,1998年成為地面設備提供國,今年正式成為太空設備提供國。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獲悉,北斗三號今後還將在4顆衛星上搭載搜救載荷,組成更完備的搜救系統。

航天專家龐之浩認為,中國北斗加入全球衛星搜救系統,不僅將提升全球衛星搜救系統的覆蓋範圍和搜救能力,也是中國從衛星服務應用國到提供國的又一個成功實踐,將為全球國計民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釋疑 1

何為“全球衛星搜救系統”?

成立40年,提供免費遇險報警服務,已救助超3.5萬人

1979年,美國、法國、蘇聯、加拿大聯合成立了國際搜救衛星組織,旗下管理著全球衛星搜救系統,在全世界有34個任務控制中心,為航海、航空和陸地用戶提供免費的遇險報警服務。

目前,國際搜救衛星組織成員包括40多個國家和組織,中國是成員國之一,交通運輸部是對口聯繫部門。

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紹,我國將在這兩顆衛星發射成功後建成北斗中軌搜救系統,作為全球衛星搜救系統的組成部分,為全球海上、陸上和空中用戶提供遇險報警及定位服務。

北斗衛星加入,也將提升全球衛星搜救系統的能力。航天專家龐之浩告訴記者,有更多衛星搭載搜救載荷,提供太空服務,可以擴大全球衛星搜救系統的覆蓋範圍,更及時地獲得求救信號,轉發給有關部門,開展搜救活動,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國際搜救衛星組織網站顯示,該組織使命是提供準確、及時、可靠的遇險警報和位置數據,幫助搜救部門協助遇險人員。截至目前,國際搜救衛星組織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救助了超過3.5萬人。

釋疑 2

四大導航“巨頭”為何會師?

導航衛星系統覆蓋全球,契合國際搜救的需求

龐之浩表示,全球衛星搜救系統主要滿足海上求救需求,提供準確、及時、可靠的遇險警報和位置數據,幫助搜救部門協助遇險人員。“在茫茫大海上,采取別的聯繫方式很困難,也很難建設信號中繼站。衛星處在高遠的位置,覆蓋面廣,利用衛星搜救是最佳方式。”龐之浩說。

隸屬於交通運輸部的中國交通通信資訊中心太空資訊事業部負責人李晶說,這次發射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及其搭載的搜救載荷,將有效提升全球衛星搜救系統的遇險報警轉發效率,更好地保障全球遇險人員的生命安全。

在國際搜救衛星組織的推動下,從2000年開始,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格洛納斯(GLONASS)、伽利略(GALILEO)上搭載搜救載荷,形成中軌衛星搜救系統,可以實現更高的定位精度、更短的等待時間,以及全球覆蓋能力。

此次中國北斗三號衛星搭載搜救載荷後,全球四大導航系統在國際搜救衛星系統中實現了“會師”。

為何國際搜救載荷選擇搭載在導航衛星,而不是遙感、通信等其他種類衛星上?航天專家龐之浩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導航衛星本身具有導航與定位功能,導航衛星接收求救信號後,比較容易確定求救者的位置,並快速通過簡訊或其他衛星發出資訊。

另外,導航衛星系統均為覆蓋全球的系統,其廣闊覆蓋面也契合國際搜救的需求。

釋疑 3

與海事衛星相比孰優孰劣?

全球衛星搜救系統距地面較近,接收信號能力更強

北斗三號的加入,將為全球搜救尤其是海上搜救增加力量。與此同時,在海上搜救方面,各類海事衛星長期扮演著主力角色,國際移動衛星組織(前身為國際海事衛星組織)管理著它們。

海事衛星系統與全球衛星搜救系統有何異同?據龐之浩介紹,區別主要取決於軌道。海事衛星定位於3.6萬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雖然覆蓋面廣,但距地面太遠,如果地球發出的信號比較弱,可能發現比較困難。而全球衛星搜救系統布局在較低的中圓軌道,距地面較近,接收信號能力更強。

“中圓軌道與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結合起來使用,既有較大的覆蓋面,接收信號能力也全面,對於國際搜救十分有利。”龐之浩說。

李晶介紹,下一步,交通運輸部將與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密切協作,對已經發射的北斗衛星及搜救載荷進行持續監測,做好後續衛星搭載搜救載荷的建設籌備工作。

北斗搜救系統還將實現“反向鏈路”功能,即利用北斗系統向遇險人員發送反饋資訊,告知其報警資訊已被收到,以此增強遇險人員獲救信心,提升救援成功率。

■ 背景

中國從技術使用國變身提供國

2017年10月,國際搜救衛星組織聯合委員會第31屆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據2017年11月交通運輸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交通運輸部派代表團參會,並向會議提交了《北斗系統搭載搜救載荷技術狀態》和《北斗系統搭載搜救發射計劃》兩份檔案。會議同意將北斗系統及北斗系統搭載遇險搜救載荷寫入國際搜救衛星組織中軌搜救衛星系統框架檔案,這標誌著北斗系統加入國際搜救衛星系統邁出了第一步。

今年2月,國際搜救衛星組織正式通過將北斗系統納入全球衛星搜救系統實施計劃。龐之浩表示,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發展,以前作為技術使用國,現在變成技術的提供國,為全球國計民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這也是北斗衛星加入國際搜救行列的重要意義。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