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谷歌AI通過圖靈測試:AI威脅論再度興起

本文轉載自水哥

作者 / 水哥

谷歌人工智能新應用Duplex通過圖靈測試的消息引發了業界廣泛熱議。有人說此次事件是AI領域的新裡程碑,因為從AlphaGo到Duplex兩次證實了現行人工智能技術進程的線路是正確的,業界確實找到了AI向人類智能演進的方法;也有人認為這次Duplex更加注重擬人化的表現,讓一些人有了細思極恐的體驗,這或許將“AI倫理論”推向一個高潮。

2018 I/O開發者大會上,谷歌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Duplex人工智能語音技術,這款AI能夠模仿真人語氣、語速,以流暢的人機互動方式幫助用戶完成美發沙龍和餐館的預定操作。而在大會的最後一天,谷歌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長、前斯坦福校長約翰?軒尼詩道出Duplex已經通過了圖靈測試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

圖靈測試或許沒有意義

作為公認的電腦科學家,馮諾依曼獎和圖靈獎的獲得者,軒尼詩的這番話應該不會被公眾認為是谷歌的噱頭。“機器是否能夠思考”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圖靈測試則是判斷某機器能否表現出與人等價或無法區分的智能的一個辦法。事實上,該測試本身在人工智能學術界就頗有爭議。

圖靈測試可以看作是強人工智能的起點,而加州伯克利的約翰?希爾勒教授在1980年的一個叫“中文房間”的著名實驗中反駁了強人工智能的觀點,當時引發了整個人工智能界的深思。

中文房間的描述如下:

一個對中文一竅不通,只會說英語的人被關在一個封閉、只有一個視窗的房間裡,他手上有一本絕對完美的英漢手冊,用來指導他以遞紙條的方式翻譯並回復窗外的漢語訊息。希爾勒認為,儘管房間裡的人能夠以假亂真,讓房間外面的人相信他是一個完全懂中文的人,但客觀事實是他壓根不懂漢語。

上述過程中,房外人的角色相當於程式員,房中人相當於機器,而手冊則相當於電腦程式。每當房外人給出一個輸入,房中人便依照手冊給出一個輸出。而正如房中人不可能通過手冊理解中文一樣,機器也不可能通過程式來獲得理解力。既然機器沒有理解能力,那麽所謂的“讓機器擁有等價人類智能”的強人工智能便無從說起了。

既然如此,圖靈測試的意義何在?讓機器過度地擬人化的意義又何在?在人工智能發展史上,整個業界自始至終都沒有中斷過這樣的提問。

我們為什麽要讓機器看上去、聽起來都像人?

人工智能的發展經歷了控制論和早期的神經網絡、符號推理和邏輯演算、蕪雜和簡約學派的對立、專家系統的崛起,以及今天的人工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在當下人工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之進程大背景下,算法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充分解決,算力則成為“智能”提升的關鍵。

矽谷科學家雷蒙德?庫茨魏爾於2006年提出AI的問題在於算力,根據摩爾定律他預測具有人類智能水準的機器將在2029年出現。而今天PC摩爾定律已死,AI芯片的性能提高之快遠超前者。要知道,谷歌最新TPU性能比第二代的180 tflops提升了八倍,達到了100pflops,這種低精度並行運算在短短一年內直接從T時代跨到了P時代。這一切看上去都很順利,“與人類同等智能的AI”應該很快就要來了。

但是現在問題來了。如果說“與人類同等智能”是AI的終極目標,那麽距離這個終點越近,人們的質疑聲就越多,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為什麽要讓機器像人一樣?

當谷歌的AI產品驚豔全球的時候,業界也在為人工智能的負面影響感到憂慮。比如國內的社交網站上就出現了“如何看待用Duplex實施一次‘完美的’電信詐騙”這樣的設問,而論題下面回復的用戶幾乎都陷入了沉思。

科技媒體The Verge刊文稱Google Duplex會擴大人性自私的一面。因為Duplex取代了一些預約工作的中間環節,而這些環節本應是人與人溝通的一部分。未來Duplex會取代更多社交,用戶也許會走向人格封閉,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

微軟也是AI道德論的堅定捍衛者,Bulid2018大會開場納德拉聊的第一件事就是道德化的人工智能。IEEE也於去年發布了《合乎倫理的設計:將人類福祉與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統優先考慮的願景》報告,從高層次倫理角度寫入了人工智能價值設計的參考原則,作為自身標準化文檔的一部分。

其實,在人工智能發展史的早期階段,就有科學家提出“我們只需用機器去解決問題,而為什麽要把機器設計地像人一樣?”這樣的疑問。或許“像人一樣的機器”有著人類本身審美上的執著,而當機器越來越像人的時候,人類卻表現出無比的恐懼。

正如軒尼詩在2018谷歌I/O開發者大會落幕時說的最後一句話:我希望它(AI)不會傷害到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