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分享|困惑:慢性咽炎與食管癌有關係嗎?

「范志寧 王翔 劉莉·內鏡助力食管癌從篩查到治療 一步到位,[586].醫師報,2019-02-28(13)」

食管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報告顯示,我國是食管癌發病大國,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全球第五位;我國每年食管癌新發病例為25.8萬人,死亡19.3萬人,均佔全球的55%。大多數食管癌確診時已進展至中晚期,手術效果不佳,預後較差,因此食管癌的早診早治是一項艱巨且重要的任務。

早期食管癌:易忽視致預後懸殊

▲ 江蘇省人民醫院消化內鏡科 范志寧

目前,我國早期食管癌確診率不足10%,總體5年生存率不足20%。食管癌的預後因病期的早晚而相差懸殊,早期食管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達95%以上,而中晚期食管癌則不超過15%。由此可見,食管癌的早診早治意義重大,開展內鏡普查對於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檢出率,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

明確食管癌早期特徵

早期食管癌無明顯癥狀,而癥狀明顯時大多已進展為中晚期。若身體出現以下癥狀需警惕早期食管癌的發生。

★咽喉部異物感及吞咽不適感。

★進食粗糙及刺激性食物後出現胸骨後燒灼樣、針刺樣或摩擦樣痛。

★飲水或進食時,有食物停滯感。

★胸部不適、悶脹感,勞累後及快速進食後加重。

★噯氣、消化不良等胃病癥狀。當以上癥狀經常性或持續性發生並加重,出現吞咽困難時,則不是早期食管癌,而進入中晚期階段。

鑒別慢性咽炎與食管癌

食管癌和慢性咽炎均有吞咽不適及吞咽異物感癥狀,導致患者誤將食管癌當作咽炎而忽視病情,區別主要在於:

★食管癌早期尚未出現吞咽困難時的咽部不適癥狀多表現為咽部乾燥、緊縮感並常有胸骨後壓迫、悶脹感和噯氣等;而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的慢性炎症,其咽部不適主要是乾燥、瘙癢、灼熱感等,可導致患者短促頻繁的咳嗽,這些癥狀會在用嗓過度、氣候突變或者吸入乾冷的空氣時及煙酒後加劇。

★食道癌患者在吞咽時咽喉部有乾燥和緊縮感,咽下食物時有異物感,並且常伴胸骨後疼痛、燒灼感,進食時感食物下行緩慢,甚至在某處滯留。而慢性咽炎的咽喉異物感在安靜時明顯,在進食時減輕或消失,進食後又出現,且進食時沒有阻擋感。

慢性咽炎與食管癌沒有必然聯繫

食管癌是原發於食管上皮的惡性腫瘤,其發生與長期進食過燙及富含亞硝胺類食物、煙酒嗜好、遺傳因素等相關。而慢性咽炎為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慢性炎症,主要病因包括物理因素(冷熱)、化學因素(煙酒、辛辣刺激等)和生物因素(細菌、病毒等)。慢性咽炎可由急性咽炎反覆發作轉化而來,是一種可逆的良性病變。食管癌和慢性咽炎是位於兩個部位的疾病,兩者沒有必然的聯繫。

但咽癌與食管癌有一定的發病相關因素,如吸煙、飲酒等;食管癌同時也可能是咽癌的第二原發癌。因此,細緻的病史詢問、及時的內鏡檢查意義重大。

無痛胃鏡在食管癌高危人群篩查中具優勢

▲江蘇省人民醫院消化內鏡科 王翔

目前,胃鏡檢查是食管癌篩查的主要方式。通過胃鏡可直觀地觀察食管黏膜改變,評估病灶狀態,拍攝或錄製病變影像資料,並可通過染色、放大等方法評估病灶性質、部位、邊界和範圍,一步到位地完成篩查和早期診斷。

辨別高危人群

2014年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依據我國國情、食管癌危險因素及流行病學特徵,將符合下列第(1)條和(2)~(6)條中任一條者列為食管癌的高危人群,建議作為胃鏡篩查對象:

(1)年齡超過40歲;

(2)來自食管癌高發區;

(3)有上消化道癥狀;

(4)有食管癌家族史;

(5)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變者;

(6)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煙、重度飲酒、頭頸部或呼吸道鱗癌等)。

無痛胃鏡提高 檢查接受度與檢查效率

在實際臨床中,許多患者對胃鏡檢查避之不及,原因可能是對於胃鏡檢查感到恐懼,以及當胃鏡通過咽喉部時引起難以忍受的噁心與嗆咳,甚至檢查結束後仍然持續數小時的不適感,這一痛苦過程使部分患者產生心理上的抵觸情緒。

隨著麻醉技術的發展,無痛胃鏡可緩解患者精神緊張、恐懼胃鏡的問題。通過靜脈給予一定劑量的短效麻醉藥,患者迅速的進入鎮靜、睡眠狀態,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胃鏡檢查,檢查完成後即能清醒。無痛胃鏡消除了患者的緊張恐懼情緒,提高了患者對於胃鏡檢查的接受度。

同時,在麻醉狀態下,患者不會因痛苦掙扎而引起不必要的機械損傷,食管括約肌變得鬆弛,且食管運動減緩,更加有利於檢查者仔細觀察,發現細微的病變區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檢查效率。

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

研究表明,無痛胃鏡相較於普通胃鏡檢查,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且能維持老年患者的血壓和心率,更加安全、有效。從現實出發,應加大向人群特別是高危人群普及無痛胃鏡的力度,宣傳食管癌篩查的益處,努力提高我國食管癌篩查率以及早期食管癌的發現率。

內鏡評估為後續治療提供方向

▲江蘇省人民醫院消化內鏡科 劉莉

早期食管癌指病灶局限於黏膜層或黏膜下層,不伴有淋巴結轉移。早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95%以上。近年來早期食管癌的檢出率有很大提高,同時,內鏡下治療也得到廣泛開展,它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不改變人體正常結構等優勢。

絕對適應證與相對適應證

根據日本指南,早期食管癌內鏡下切除的絕對適應證為病變局限在上皮層或黏膜固有層的T1a期食管癌,淋巴結轉移風險極低,內鏡下切除可獲得根治。相對適應證為病變浸潤黏膜肌層(M3)或黏膜下淺層( T1bSM1,黏膜下浸潤深度<200μm)。

內鏡評估影響臨床決策

近年來,在普通白光內鏡的基礎上,色素內鏡、電子染色內鏡、放大內鏡、超聲內鏡等技術應運而生,對食管病變的形態、微血管結構、浸潤深度等有了更好的評估,從而在臨床決策中起著重大作用。

普通白光內鏡 根據2005年巴黎分型標準,早期食管癌的內鏡下分型包括隆起型病變(0-Ⅰ)、平坦型病變(0-Ⅱ)和凹陷型病變(0-Ⅲ)。其中,0-Ⅰ型與 0-Ⅱa 型病變的界限為隆起高度達到1.0 mm,0-Ⅲ型與 0-Ⅱc 型界限為凹陷深度達到0.5 mm。

碘染 最常用的色素內鏡,該方法經濟、安全,敏感率高達95%~100%。通過噴灑盧戈氏碘液,正常食管鱗狀上皮變成深棕色,而早期癌及異型增生組織呈現不同程度的淡染或不染區,這種指向性活檢極大提高了早期食管癌的檢出率,並且有效地判斷了病變範圍。

電子染色內鏡 包括窄帶成像技術(NBI)、分光染色(CBI)、智能分光比色技術(FICE)等。NBI優勢在於精確觀察黏膜上皮形態和微血管形態。放大內鏡(ME)可將黏膜放大幾十倍甚至上百倍。NBI和放大內鏡相結合觀察食管上皮乳頭內毛細血管袢和黏膜微細結構有助於更好地區分食管病變與正常黏膜以及評估病變浸潤深度。

超聲內鏡 超聲探頭可清晰觀察食管壁層次結構變化、病變浸潤深度及與鄰近器官的關係。超聲內鏡引導下細針抽吸術能對毗鄰的可疑淋巴結進行活檢,進一步加強對食管癌的評估。

內鏡結合CT、MRI等影像學檢查,能夠對食管病變進行有效評估,清楚病變範圍及浸潤層次,使後續的內鏡下治療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同時減輕患者損傷,提高生活質量。

《醫師報》2月28日13版

往期回顧

? 遭遇醫患糾紛,如何破解那句「他當時沒說清」的魔咒?

編輯: 畢雪立 審核:賈薇薇 許奉彥

目前300000+醫生已關注加入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