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00年前的廣式早茶,就有「一盅兩件」了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廣東人,除非叫他「嘆早茶」。

嘆茶要趕早,早起食好嘢。

叫「嘆」,而不叫「喝」,更突顯早茶內容之豐富、過程之享受。

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地點,遵守「一日三餐,先茶後飯」的原則,點上一盅兩件,這種固執的堅持,充滿儀式感。

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

任世界如何變,廣東人始終伴隨著悠揚的粵曲及熱氣騰騰的美食,以自己的節奏和獨特的文化氛圍有滋有味地生活著。

嶺南大地,美好的一天,從傳統廣式早茶開始。

支撐人們幾十年如一日嘆茶的原因,

除了習慣,更重要的一點,是美味

新書信息

《茶的國度》

作者: 戎新宇

ISBN:9787313210760

掃描二維碼購買此書

《茶的國度》以中國茶的誕生、流行、傳播、發展為脈絡,通過茶的誕生和流行寫中華文明的發展,通過茶的傳播反映世界格局的變化和全球化進程的推進。茶自古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同時也是人類文明尤其是中華文明發展的見證者。茶的神奇功效使它成為古代和近代貿易中的「液體黃金」,也一度成為世界各國爭奪的對象。在茶的故事裡,有中國文化歷史中最生動的部分;在茶的故事裡,有世界版圖震蕩的關鍵瞬間。

300年前的廣式早茶是什麼樣的?

我也不知道。

但在那個時候,茶館已經開始慢慢轉型為「飯店」,並出現了早期的「廣式早茶」。

廣州人是有特殊飲茶習慣的群體。「飲茶」 或 「嘆早茶」 是他們的生活必需。每天一早, 廣州酒家、 泮溪、 南園, 各色茶樓高朋滿座、 人聲鼎沸。老食客們點上 「一盅兩件」 (一壺茶, 兩件點心), 茶香伴著熱氣縈繞在周圍。一份報紙, 幾句街坊間的問候, 靜享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 老廣州愜意的一天由此開始。

到了周末, 一家老小圍坐一桌, 點上當天限量的各色點心, 聊天喝茶, 這是周末屬於家庭的美好時光。北京人一般見面時常會問候:「吃了嗎您吶?」, 而廣州人見面打招呼就問 「飲咗茶未?」,可見, 在廣州人的日常生活中, 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 這樣悠閑的早餐唯獨在廣東可以看見, 殊不知這樣的文化因茶而生, 並已持續了幾百年。

自1685年康熙帝廢除禁海令, 「廣州十三行」 這一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 開始主導中國的對外貿易。一時四方商賈、 各國洋行雲集廣州。而 「飲茶」 這種類似喝咖啡的形式, 是簡單而又高效的商務談判方式, 受到了大量商人的青睞。茶館、茶居、 茶樓, 成了約談生意及商務應酬的最佳場所。愛吃的廣州人結合了國內外、 中西方飲食特色, 將精華集聚於茶館一身。有結合北方飲食喜好而創製的蝦餃、 叉燒包、 燒賣、 糯米雞, 也有融合西方飲食文化創製的豆沙包、 椰蓉包、 叉燒酥, 點心品種的製作方法日趨多樣化, 再配以壽眉、 大紅袍、 鐵觀音、 菊普等各色好茶。廣州茶館的 「三茶兩飯」, 即在一天之內有早茶、 午茶、晚茶三次, 午飯、 晚飯各一次, 保障了四方來客全天都能留在茶館消費。1745年, 十三行如日中天的 「伍家」 開辦了廣州最早的茶樓———成珠館, 用於接待客人商談生意。成珠館位處熱鬧市集, 鄰近豪門邸宅, 千年名剎近在咫尺, 南來北往的客人絡繹不絕, 很快門庭若市。到1757年廣州獨攬中外貿易大權, 一躍成為全國對外貿易中心, 茶葉、 瓷器、 絲綢, 各國商賈雲集在此,交易著最暢銷的中國商品。廣州經濟空前繁榮, 茶樓茶館, 彼落此起, 歷久不衰, 遍布廣州各個角落, 可謂 「五步一樓, 十步一閣」。

老廣州對早茶的經營場所有著明確的等級區分:茶齋, 茶館, 茶居, 茶樓, 茶堂, 從低價位的大眾茶館到高檔的、 適合辦大型宴會的茶堂, 等級一一遞進。水晶皮、 澄麵皮、 燒賣皮、 蛋黃麵皮、 糯米粉皮、 水油酥皮、 嶺南酥皮各色點心皮, 河海陸空、 葷素俱備的各色餡料, 蒸、 煮、 煎、 炸、 烤、 焗各大製法,造就了廣州的點心文化。

蟹黃灌湯餃、 筍尖鮮蝦餃、 羅漢齋餃、蜜汁叉燒包、 蟹黃乾蒸賣、 翡翠蒸粉果、 糯米雞、 鮮竹卷、 流沙包、 豉汁排骨、 豆豉鯪魚、 各色腸粉、 粥面等, 可以說廣州人將所有的珍材用以烹製茶點, 將一桌早茶做到了極致。

飲茶, 也成為廣州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逐漸讓位於豐富的點心, 默默地成為點心的配角。廣東早茶隨著鴉片戰爭的結束, 上海、 寧波、 福州等各個港口開放,廣州商行失去了貿易的壟斷權, 外貿中心北移。各地運茶的陸路、 水路得到開闢, 更多的外國人從上海、 福州進行茶葉、 絲綢、 陶瓷的出口貿易, 昔日唯一的茶葉貿易港廣州日益蕭條。廣州人 「留住客戶的胃, 就能留住生意」 的美好願望, 就此破滅。而飲茶習慣卻被廣州的本地人保留了下來, 並延續至今。

生意人將茶樓作為商談重地, 民眾在茶樓疏解壓力, 飲茶變成廣州人從容享受的生活態度, 成為與朋友、 家人溝通的橋樑, 人們在此偷得浮生半日閑。幾百年的浮沉, 廣州街頭的洋行早已時過境遷,往日不再, 茶樓日月更替, 廣州的早茶卻始終位列世界美食排行榜。

一壺好茶, 幾盅茶點, 成為廣府文化最好的代名詞, 「dimsum」 (點心), 「yumcha」 (早茶), 也已成為西方人對中國茶、中國美食的獨特記憶。

早、午茶作為廣東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三百年的傳承過程中也形成了很多約定俗成的習俗和禮儀。學會了這些「暗號」,就可以地地道道地吃茶啦~

廣式早茶操作指南:

啷 碗

就餐前,服務生會先拿來一壺熱水和一個塑料盆,這是為啷碗(燙碗)所準備的。南方氣候潮濕,容易滋生細菌,起初燙碗的目的在於潔凈餐具,如今已演變為外出就餐的必備儀式。

扣 茶

廣東人為斟茶人表示感謝的一種禮儀,源於乾隆微服私訪時,曾為僕從斟茶,僕從以手指彎曲輕叩桌面代替下跪的故事。

晚輩回應長輩倒茶

同輩之間回應倒茶

長輩回應晚輩倒茶

過去,扣茶禮對應輩份手勢有所不同,如今的叩手茶禮已無嚴格要求,曲手敲桌或道聲感謝即可。

續 茶

茶水喝罷,只需將茶壺蓋揭起,架在壺上,靜待一會,服務生自然心領神會,無需招手便自然會過來加水了。

學會了嗎?

哪個周末一起去廣東茶樓裡吃上一天?

我宣布下輩子投胎廣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