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豬肉股猛漲,但與豬共舞並不容易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華商韜略(ID:hstl8888)文/李延磊

今日,A股迎來反彈,行業與概念板塊齊齊上漲,其中豬肉概念板塊成績亮眼。

豬年裡的豬肉股繼續往天上飛。

據同花順數據,截至收盤,豬肉板塊上漲5.63%,漲幅位列各板塊前列,28隻豬肉板塊個股全部上漲。值得注意的是,牧原股份漲幅達6.17%,當日收盤價報61.58元;*ST雛鷹漲幅5.26%,當日收盤價報1元。

8年前,秦英林的老鄉、養豬創業同行侯建芳,先他一步敲響上市鍾聲。如今,秦英林的牧原股份市值約1284億元,侯建芳的雛鷹農牧卻跌至31.35億元。

1

今年年初,侯建芳曾在公開信中稱,“雛鷹農牧發展根基依舊穩固、騰飛羽翼依然健碩”。

但“騰飛的羽翼”,可能只存在於他的公開信中。

公開信不久,雛鷹農牧就貢獻了“豬餓死、巨虧30億元、股價卻暴漲80%”的A股新段子。

2007年至2017年,雛鷹農牧共實現淨利潤約20.12億元。

一個2018,就虧掉30億元。

緊接著又預告: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2019年第一季度,預虧10.2億元-11.6億元。

業績不好,雛鷹農牧還遭遇“錢荒”。

侯建芳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止一次登上富豪榜的侯建芳曾說:“過去都說沒錢才養豬,現在沒錢根本養不了豬,養豬的都是有錢的。”

可在雛鷹農牧2019年第一季度業績公告中,赫然寫著的是:公司資金緊張局面尚未有效解決;負債規模較大,且債務問題尚未解決。

至2018年第3季度末,雛鷹農牧總負債已達181億元。被爆出5億元債券不能按期足額償付,計劃用火腿禮盒等存貨來償還債務後,外界戲稱雛鷹是“以肉償債”。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侯建芳自己則不斷股權質押。

截至2018年12月6日,其持股總量的98.67%被質押,累計12.43億股。

今年以來,雛鷹農牧還幾度收到交易所關注函,3月又因涉嫌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有人把雛鷹的問題歸結於行業普遍問題和非洲豬瘟。

這是怪錯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同為河南農牧企業,秦英林和他的牧原股份,日子就好過得多。

非洲豬瘟的確讓養豬企業損失巨大,2019年第一季,牧原股份也難以幸免,預計虧損5.2億元-5.6億元。但2018年,儘管行業陷入低迷,它仍實現淨利潤5.2億元。

2016年、2017年,牧原股份的淨利潤分別為23.22億元、23.66億元,比雛鷹農牧2007年至2017年淨利潤總和還要多。

但2011年時,雛鷹農牧還是領先牧原股份的。論營收,雛鷹農牧比牧原股份多出1.66億元,淨利潤,雛鷹農牧則比牧原股份多出7000多萬元。

與業績大幅跑輸對應的是,雛鷹農牧市值最高時接近300億元,如今只剩31.35億元。而牧原股份市值接近1300億元,是雛鷹農牧的40倍還多。

2

2003年7月,38歲的秦英林登上了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

當時,靠著養豬,他已經是當地有名的企業家了。

11年後,還是靠著養豬,他成了胡潤榜上的河南首富。

秦英林對養豬情有獨鍾,甚至是偏執。

他高中時就建議父親買下20頭豬,結果一場疫情死了19頭,損失兩千多。高三那年,他放棄令人豔羨的河南大學保送機會,選了河南農業大學畜牧專業。

1993年6月22日,秦英林辭去公職、借錢創業,正式進入了養豬界。

論養豬,他是專業人士。更重要的,是他真有熱情——

給豬做直腸截除手術,他用手一點點往外掏豬糞;

設計磚拱結構的豬舍,使造價降低了90%;

無償幫革命老區設計豬場,返程時出車禍,司機當場死亡,他被撞斷胳膊,醒來後說“來設計豬場是我的心願,不後悔”;

帶領團隊研究降低飼料成本的方法,嘗試在育肥豬後期和經產妊娠母豬兩個階段使用無豆粕日糧,每頭豬飼料成本最高下降了128元……

2003年時,牧原股份的第三分場、年出欄商品豬4.2萬頭的河西豬場建成投產。當時,牧原股份固定資產已達6千萬元,利潤達500萬元左右。

就在同一年,侯建芳的雛鷹農牧只有100頭豬,算是半路出家。

比秦英林小1歲的侯建芳其實創業更早。1988年他差1分沒考進大學,在鄭州牧專上了個畜牧培訓班後,用200元買了800隻雞,開始創業。

此後,侯建芳經受過5000多隻雞死掉4300多隻的打擊,也經歷過1996年市場火爆大賺一筆的欣喜。他的養雞場也在當地打出名氣。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03年非典爆發,養雞行業深受影響。侯建芳覺得單純養雞風險大,決定擴大養豬規模,分抗風險,並以“公司+農戶”為發展模式,快速成為養豬新勢力。

“公司+農戶”之下,雛鷹農牧為合作養殖農戶提供飼料、仔豬等。農戶負責養殖,享受保底利潤,將生豬統一價格銷售給公司。雙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而牧原股份則為自繁自養、大規模工業自動化模式,其不斷建分場,實行的是工業化、自動化、一體化管理。但財務負擔相對較重,依賴融資。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兩家公司模式不同,但均實現了快速發展。

而且,相對更輕資產的雛鷹農牧發展更快。

2009年,雛鷹農牧營收5.41億元,淨利潤8832萬元,年產60萬頭生豬產業化基地項目也在當年開工奠基,發展的熱火朝天。

同年,牧原股份分場也已來到第15個,全年營收4.29億元,淨利潤9435萬元,並且建成投產了河南龍大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形成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屠宰加工一體、可追溯體系的豬肉產業鏈。

2010年9月15日,雛鷹農牧順利登陸中小板,被股民稱為“中國養豬第一股”,市值超70億元。

圖片來源於網絡

談到上市,侯建芳說:“很多人不敢往這兒想,即使聽到這個消息也不敢相信,但是雛鷹人真的做到了”。

就這樣,半路養豬的雛鷹農牧彎道超車,在溫氏股份、牧原股份之前,成為第一個進入資本市場養豬企業。

3

“彎道超車”後,雛鷹農牧開始了“飆車”。

IPO之前,侯建芳曾喊出:“要在5年內投資126億元,使生豬的年出欄數在760萬頭以上”。

他也是照這個目標做的。

從2010年到2012年,雛鷹農牧銷售生豬翻了一番還多,從66萬頭增長到149萬頭。2012年,在建項目總投資超過70億元。當年,其營收才15.83億元。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地人曾這樣評價:“雛鷹農牧發展太快了,上市之後像爆米花一樣,‘轟’地一聲就起來了”。

到了2013年,“狂飆”遇到了麻煩。

雛鷹農牧大肆宣傳的“生態豬”被曝涉嫌造假。簽約農戶稱,“‘生態豬’基本吃飼料,領導、客戶參觀時才吃胡蘿卜、白菜等青綠飼料”。

與此同時,其發展速度也引發媒體質疑,稱其“激進擴張或致資金鏈斷裂”。

就在這一年,牧原股份悄然追了上來,營收、淨利潤均超過已上市的雛鷹農牧。

2014年1月28日,牧原股份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市值84億元。

圖片來源:牧原股份官網

秦英林沒有提錢,只是說:“牧原人只有繼續專注養豬事業,才能走得更遠”。

牧原上市後的頭兩年,市場並不景氣。

尤其是2014年。

數據顯示,那年每頭出欄豬平均虧損86.9元,全行業虧損近600億元。雛鷹農牧虧損了1.89億元,牧原股份卻神奇地實現了淨利潤8020萬元。

待到市場轉好的2016年,牧原股份淨利潤高達23.22億元,第二年營收衝至百億元,淨利潤又創下23.66億元的新高。

同是2016,雛鷹農牧營收60.14億元,淨利潤9.07億元,已被牧原股份甩在了後面。

秦英林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牧原反超雛鷹,還是在於秦英林對養豬的專注。

比如飼料。作為養豬最大的支出之一,秦英林帶隊研究降低飼料成本的方法。2017年時,牧原股份共設計出6類32種飼料配方,有的還獲得國家專利,通過靈活搭配,降低成本。

外人看來,養豬是個苦活、累活。在秦英來眼裡,這可是一項技術活,甚至稱其為“高科技行業”。

截止2018年6月30日,牧原股份研發設計出的各類豬舍及相關養殖設備等共獲得百餘項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及發明專利。

《上海證券報》曾報導,牧原股份一名飼養員年養殖規模達1萬頭,產值超過1000萬元。

圖片來源於網絡

招商證券曾發布的研報顯示,牧原股份養殖成本最低,完全成本為11.6元/公斤,行業龍頭溫氏股份約12.3元/公斤,其他上市公司約12.5-13.5元/公斤,散養戶的養殖成本則是12-15元/公斤。

對3、5年就來一波周期的養豬行業,低成本意味著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更大的差別還在於,就在秦英林帶領牧原人埋頭搞發明、砍成本、提效能專注養豬這幾年,侯建芳和他的雛鷹農牧卻提出了“生豬養殖、糧食貿易、互聯網”三大戰略布局。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一布局下,雛鷹農牧先後投資了電競、沙縣小吃;參股了商業銀行及多家金融公司。截至2017年5月,已用17.8億元投資了6隻產業基金,之後更再發公告稱,鑒於投資產業基金帶來的高收益,擬以30億元增資三隻基金。

多元化正如水,既能載舟亦能覆舟。於是,就有了“餓死豬、巨虧30億元”的年度慘劇。

雛鷹農牧風光不再,直接陷入資金短缺的困局。

4

秦英林和他的牧原股份也曾資金短缺。

起初籌建養豬廠,剛建到一半時,秦英林借的2萬元就花完了,一度無力為繼。

1998年春節,秦英林面對輪番登門的要債者欲哭無淚,豬場內的豬餓得“嗷嗷”直叫,這讓他簡直心碎。

1999年,依然陷在困境的牧原股份一度欠銀行貸款多達2450萬元。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那時,秦英林學會了要節衣縮食,能省一分是一分。

同時,他開始自己鑽研建豬舍,帶團隊研究降低飼料成本,加大科技突破,以此降低成本,提升公司抵禦風險能力。

結果是,從2009年至今十年間,不管是不是在“豬周期”,牧原股份從未出現過全年度的虧損。上市五年,公司市值也從84億元漲至近1284億元,翻了超過15倍。

而雛鷹農牧上市近九年,公司市值從70億元縮水至31.35億元。

侯建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1988年200元養雞開始創業,侯建芳和他的雛鷹農牧同樣經歷過金融危機、非典、禽流感、高熱病等困境,但在那些艱難歲月裡,他咬牙闖過一關又一關,也用22年時間成為“中國養豬第一股”,成為許多養殖企業學習的榜樣。

但上市有錢之後,他卻變了。變得不再愛豬,甚至愛上了資本和互聯網。

而且,他步子邁得太大,所涉領域太多,儘管媒體2013年對他有“激進發展或致資金鏈斷裂”的告誡,但他依然大膽地往前走。最終,不但扯著蛋,還扯著了腰子。

而專注的秦英林卻在一個城牆口越挫越勇,最近5年中4次成為河南首富。

一家企業在自身主業還沒做到盡善盡美時,盲目擴張、激進投資多元化,往往風險巨大。一旦出現問題,也極難補救。

相反,企業做好主業,站穩根基,提高自己抵禦風險的能力;即使行業低迷,即使在外人看來不是好的機會,也極可能脫穎而出。

正如秦英林所說:“每一次豬周期波動都是行業的一次升級。周期低谷和疫情會讓弱勢企業和農戶徹底退出,但對優勢企業來說是盈利和發展的機會”。

圖片來源於網絡

眼下,雛鷹農牧深陷“財務造假風波”;侯建芳及部分高管通過信託計劃持股遭平倉;截至去年第三季度,雛鷹農牧資產負債率已達74.42%;4月12日,公司又新增債務逾期近33億元。

如果不能及時應對,中國養豬第一股成為歷史也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與豬共舞的本領與藝術就是:盲目地追風口,飛上天的豬也會掉下來;扎扎實實做好事情,才真的是養豬也能飛起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