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內用戶怎麽突然關心起數據隱私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vivo新發布的NEX手機,因為多了一個機械式升降的前置攝影頭,於是最近一不小心就成了“流氓軟體鑒定器”。

一大把軟體在後台啟動調用手機的攝影、錄音、通訊錄等等敏感權限,導致NEX的前置攝影頭整天莫名其妙的自動彈出。

頭上有犄角被搞得來回彈出的vivo NEX

經歷過“天網”“電信詐騙”教育的國內用戶們,雖然還沒有什麽具體行動上的反饋,但心底難以憋屈的膈應總是在所難免。特別是有QQ瀏覽器這樣一款大牌產品堵到了槍眼上。

想想,你最信賴最常用的一款APP,每天都會偷偷拍攝錄音你的日常生活,你是什麽感受?怕是不敢受吧!

當然,騰訊也第一時間辟謠,解釋這是應用調用系統API檢測相機數據過程中的觸發動作,相機隻開啟一半不可能偷錄用戶隱私。

其實Android手機權限管理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因為直到Android6.0之後,Android才有完善的應用權限管理功能。而由於Google已經退出了中國,新的技術也不是強製執行,所以一大批國產APP還在使用老一代的API。

可以說Android手機的應用權限管理,一直是個擺設。

當然,你也可以說Android這是開源自由的表現,更加有利於創新。而正是這一個優點,Android從創立以來備受追捧,甚至行業內的人還一致認為,智能手機的權限越開放越好。這跟普通用戶理解的,應用APP不應該隨便調用手機權限相背離。

只是原本絕對開源的Linux經過Google的OHA(開放設備聯盟)之後,開源最大的安全補丁及時更新優勢沒了,碎片化的缺陷倒是一個沒落下。

嗯,問題還是出在Google退出中國市場身上,否則有Google Play統一管理,國內的“安卓生態”也不會出那麽多么蛾子。

手機權限到底該誰管?

按道理,智能手機的權限當然應該歸用戶管!但是小白用戶怎麽能明白那些專業的英文版的電腦術語,畢竟不是每個用戶都會編程。

所以讓用戶管理自己手機權限是個偽命題。

於是手機廠商、作業系統版權方、應用APP開發者三者誰應該掌控手機功能權限,成為業內爭論不休的話題。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在開源文化的影響下,業內開發者都認為最大程度的開放智能手機系統權限給開發者,能促進電腦技術的快速發展,是最正確的做法。而那些不敢開放手機系統權限的公司,則代表這其自身技術不過關。所以在專業人士看來,智能手機的系統功能權限應該開放給應用APP開發者來掌控管理。

爭論不休的iOS和Android

這種思維下,也誕生出iPhone iOS與Google Android哪個更好的爭論。對於iPhone來說,蘋果既是手機廠商又是作業系統開發者,在對智能手機成熟度性能穩定性的多方考量下,蘋果選擇自己管控功能權限。

而在蘋果封閉的生態下,也帶來了優秀的用戶體驗。對於Android生態的智能手機來說,這個問題就複雜了。

Android是Google基於Linux開發的智能手機作業系統,但是Google一直是以作業系統提供方的姿態存在,自己不生產手機,自家Pixel、Nexus品牌Android硬體產品在市場上也不夠普及,沒有太多參考性。

不過為了能讓Android快速推廣開來,Google選擇開放Android系統幾乎所有的權限,允許手機廠商定製創新管理一部分權限,也允許應用APP開發者直接管理系統功能權限。

Android手機刷機必備的root應用權限管理神器

由此,Android手機迎來了刷機熱潮。這被視為Android的黃金時代。

但是市場是逐利的,手機廠商想自己管理權限,好培養自家的服務生態賺錢;開發者想讓用戶一天24小時使用自家APP,以牟取更多利益。於是Android生態就變成了,臃腫的預裝應用加上臃腫的應用體積。這並沒有帶來優秀的Android手機體驗。

前一段時間,歐盟史上最嚴的用戶隱私保護條例GDPR生效,用戶發現一些原本超過5MB的應用,按照GDPR標準去掉雜七雜八的監控推送功能插件,整個應用瘦身到了300KB。

這是一個不正常的應用生態。

所以,今天的Google已經學習蘋果,開始通過GMS、CTS、GTS的系統軟體測試體系,加上GSF Google服務框架來限制手機廠商和應用開發者,逐步將系統權限收攏到自己手中。

現在,連全球最大的Android手機刷機平台Cyanogenmod都倒下了!

從整個過程來看,無論是手機廠商還是應用APP開發者,或者是Google蘋果這樣的大佬,智能手機系統功能權限管理權,兜兜轉轉還是這幾個代表。

無論如何,總得有一家公司管理你的手機權限。這也是這些廠商在為你提供服務之後,必須擔起的責任。目前來看,有一個統一的作業系統權限管理者,對於智能手機應用生態來說是相對更好的解決方案。統一監管之下,用戶體驗應用品質的水準也更加為穩定。

如果你不想讓任何一家公司接觸到你智能手機的功能權限,那只能期待有歐盟這樣的部門,推行一個比GDPR還嚴格的用戶隱私數據保護法案。否則,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實,應用APP“偷偷”調用手機功能權限這種問題,並不是一個嚴重的安全問題,而是需要嚴格執行的法務問題。互聯網公司、手機廠商為了給你提供服務,不可避免的要接觸到你的隱私數據。重要的不是他們調用了你的隱私,而是他們是否有能力並且遵紀守法保護了你的數據安全。

至於應用APP、手機廠商有沒有權利通過手機系統權限,創造並錄入更多個人隱私數據,用來製作更精準的用戶畫像研究。這屬於監控行為,無論主體是誰,都沒有這樣的權力。

智能手機裡有了錢,人們對安全的定義就變了

2011年,小新剛剛接觸Android,那時Google也剛剛退出中國。小新還清晰的記得,當時一個好友是這麽跟我介紹Android的——“Android安全”。

這樣的評價在今天來看,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在當時來看不無道理!那時候,專業的電腦開發者也是這樣的觀點。

原因無非就是:Android基於Linux,Linux開源安全更新更及時;Linux是模塊化設計是一個多用戶系統,一個系統組件出問題不會拖垮整個系統;最重要的是Linux沒有Windows那麽流行,市面上病毒少。

這些優勢加起來,對比病毒滿大街跑的Windows,以及當時還不成熟質疑多多的iOS,Android好像真的安全很多。

對了,當時大家對作業系統安全的定義是:穩定。不要老是當機崩潰,不要整天重裝系統,如此才能保證設備內珍藏檔案不會丟失。

所以,管理手機內檔案的iTunes才那麽重要,喬布斯不顧產品缺陷硬著頭皮發布了MobileMe,一眾廠商拚命做雲存儲服務要把所有用戶數據備份到雲端。

但是現在,智能手機的穩定性已經大幅提高,隨著流量費用的下降,人們主流的娛樂方式也已經從聽音樂,轉變成看網綜刷小影片。

現在用戶心中對智能手機安全的定義,已經完全變了。經歷過電信詐騙長期困擾的用戶,現在越來越在乎手機內數據是不是被人動了,大家對隱私安全顯現出異乎尋常的敏感。

以前,人們還覺得互聯網公司收集一點數據提供一些服務這事挺劃算,沒有什麽好說的,畢竟自己沒掏錢。但現在快播倒了黃也掃了,看一部20年前的電影還要交會員費,人們的心態自然也就跟著發生變化。

再加上移動支付的普及,身份證銀行卡銀行密碼等等所有隱私數據手機上都有,你無論身處在互聯網的哪個旮旯裡,別人也能快速的知道你到底是不是一條狗。

這種情況下手機數據整天被偷窺,手機裡的錢還不隨隨便便都讓人給偷了?

即便手機裡的錢沒問題,但各大應用APP收集這麽多數據,不就是想分析個人愛好,然後用盡各種辦法讓你花錢。

以前大家不在乎,是因為互聯網產品可以讓自己不花錢。現在大家在乎了,原因是人們發現互聯網公司在想盡各種辦法讓你花錢!

所以問題的核心還是:所有跟利益無關的安全不叫安全,一切沒有錢的隱私稱不上隱私。

這不,現在的手機應用APP都開始標配積分賺錢紅包功能了!想來有這個共識在,大部分普通用戶也不會對那些流氓應用怎麽樣。

當然,關於用戶隱私和互聯網監管的規則問題,近兩年正在發生劇烈改變。一方面是Facebook泄密門影響國際政治,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發展需要收集更多數據。面向未來AR、VR、5G時代的互聯網,今天的一切還需要重新定義。(文/水上焱)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