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拚多多到貝店:社交電商裂變式爆發的因素何在?

為什麽是貝店?

相信2018年以來,面對一次次登陸各大行業榜單的這個“新物種”,所有行業觀察者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貝店上線於2017年8月,3個月後,單日訂單突破百萬;今年3月,月活環比增長133.37%,位列AppTOP1000榜單第一;今年10月份的《2018年秋季中國移動互聯網實力價值榜》中,貝店憑借超1000萬的MAU、33.4%的高複合增長率,排在千萬級移動電商APP增速榜首位;今年雙11,貝店成交額達到去年同期的17倍......

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數據,讓人震驚貝店的發展速度,以及社交電商在中國的市場潛力。前有拚多多,後有貝店,社交電商在歷經多年的發展之後,終於於2018年迎來了大爆發。

貝店成為行業熱議對象,關於貝店其實行業了解的並不多。就此,日前貝貝集團(備注:貝店母公司)的兩位核心高管張良倫和顧榮,北上進京,通過36kr和創業黑馬等媒體舉辦的年度盛會,對外系統性的分享了貝店模式的方法論。

這些活動引發了巨大的關注,詳細的演講全文在網上有完整的版本,這裡不再羅列。我更想透過兩位高管的分享,試圖用最簡單的語句,來闡述我對貝店以及社交電商未來趨勢看法。

為什麽社交電商是“全新”商業模式:人人皆可參與

貝貝集團創始人兼CEO張良倫在36氪WISE大會的分享中,提到一個有意思的觀點:社交電商不是一個人口紅利,而是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業思維。

這句話有人難以理解,難道貝店就沒有享受到人口紅利?社交電商到底“全新”在哪裡?

在筆者看來,貝店能有今日之地位,當然享受到了人口紅利,但這種模式的出發點卻不是依靠人口紅利,而是“人口”參與的模式創新。

在過往的互聯網模式中,不管是搜索引擎還是即時通訊,不管是移動出行還是遊戲娛樂,我們的消費者是看客,是觀眾。而社交電商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參與者。 張良倫說的“全新”模式,核心就在於:消費者從閱聽人(看客),更新成了變革的參與者。

貝店在去年成立,才一年的時間,目前交易量已經進入電商TOP10,App的MAU在千萬以上,保持每月環比30%的增速。可以說,貝店就像一條鯰魚一樣,某種程度上打破了之前固有的行業格局。

電商格局變化的背後本質是模式的裂變,而模式的變化最後深層次原因就在於我們上文所言:原本消費者就是消費者,而現在消費者成為了參與者和規則的制定者!消費者成為了使用者和參與者,通過社交網絡,他們的主動性被發揮了出來。

另外,在以往商戶生產出來什麽產品我們消費者就得買什麽,而現在我們消費者需要什麽,商家就要生產什麽,這個變化,和貝店總經理顧榮近期分享過的“反向供應鏈”也不謀而合。

有人說,有店主四處分享相關鏈接和資訊,這種社交電商會影響用戶體驗,相信這一年我們很多人也被貝店店主、拚多多用戶“騷擾”過很多次。我以為,恰恰相反,社交電商因為連接了人、貨、企業,打通了資訊隔閡,從長遠看來反而會倒逼體驗的優化。當然,前期一定會經歷一個莽荒甚至無序發展的過程,如果沒有這種無序發展,就不會有未來的合規發展,這是行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我們不能奢望,一個行業一開始就是完善發展的,這是空想者的一廂情願,我們創業要實事求是。

社交電商的成交方法論其實很好理解,我之前也講過:我們的用戶以自然狀態分享購物資訊到社交網絡,引發自然、真實的互動,引起好友的點擊、閱讀、購買興趣,從而產生口碑傳播、產生流量、購買等結果,潛在消費者從社交網絡中流轉到電商。

同時,社交電商到了一定程度,會裂變出大數據和精準行銷價值。像貝店這種平台,未來應該加速技術研發,描繪出更加精準的用戶畫像,從而提高行銷觸達精準度。

從概念到落地 場景革命驅動社交電商更新

社交電商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業界已經談了很多年,多年來關於社交和電商的關係以及二者的融合發展,一直是行業關注的焦點。不過,直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場景革命的深入人心,社交和電商的結合才真正產生1+1>2的可能,並且基於社交電商,又誕生諸如大數據、消費更新、智慧物流等新的機會。

社交電商發展多年,為什麽引領其變革的是剛誕生一年多的貝店,而不是我們以為的巨頭型企業?

其實原因很簡單,過往的社交電商,充其量只是把原本的電商社交化而已,也就是1.0時代的社交電商。貝店所代表的2.0時代的社交電商,秉承去中心化的思路,一點點形成了節點型的網絡結構,然後無數個節點網絡演變成社群網絡結構,最終落地場景應用,自然無往不利。

之前我的文章中已經闡述過很多次,今天是場景革命深入影響每一個行業的時代。不管是電商、加工製造廠還是其他企業也好,在完成基礎架構搭建以後,必須立足場景、立足用戶需求,滿足消費者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才能真正意義上取得未來的先機。

當然,正所謂場景革命,場景革命,“場”和“景”不能分開。這裡的“場”是指貝店搭建的平台,“景”則是我們的貝店店主和消費者在一切空間內的連接。

我還是那句老話,在場景革命中,借助移動互聯網工具和平台,使得每一個場景都有其特定的價值和意義。在這種模式下,貝店每賣出去一件商品,甚至店主和消費者每次互動,無形中賣出去(積累)的是一個可以無限積累數據和價值的“場景價值承載體”,未來這種模式能和金融、物流、大數據等等其他產品聯動起來,價值將會進一步放大。

社交電商未來三大新“功效”:扶貧、靈活就業、反向供應鏈

社交電商和其他電商模式一樣,一開始出發點當然是加速商品的流通。但正所謂“越多人參與,價值越大”,到了今天以貝店為代表的社交電商新模式,正在演變出越來越多新的價值。

主要來說,有三個方面:

第一:扶貧!2018年春節前後,我連續月余時間,深入山西、河北、河南等省份的數十個縣市(其中大部分為貧困縣),了解農村尤其是貧困農村的電商發展情況。後來我寫了一篇文章《為什麽貧困縣更熱衷搞電子商務》,得出了一個結論:相比其他互聯網應用,只有電子商務這一項,才能真正對貧困地區的縣市和農村的經濟發展以及生活品質提升帶來實實在在的規模化的幫助。

因為電子商務模式在農村的落地,鄉村的活力又被重新換新。而我們知道,鄉村地區雖然沒有城市的聚焦效應,但卻是天然的熟人圈子,張三家買了一台新彩色電視,全村人都會知道,參與討論,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交電商尤其在農村大有可為。反過來看,社交電商如果在貧困地區得以開展,將直接有助於當地的脫貧致富。

貝貝集團旗下的貝店很顯然看到了此節,近一年來,貝店先後與陝西楊凌、河南三門峽、河北故城、湖北恩施、貴州黔東南等多個區縣展開合作,發揮社交電商的網絡和資源優勢,探索出了一條“社交電商+技術培訓+消費扶貧”的電商助農新模式。很多貧困地區的農產品,通過貝店的上行管道,發到了全國各地。

第二:靈活就業!這幾年因為各種因素的出現,社會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劇,靈活就業成為了各方鼓勵的一種解決方案。甚至,國務院會議就明確表示,畢業生靈活就業2年內可享受社保補貼。面對就業形勢的新變化和新挑戰,必須把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成為了鼓勵的重點。

“人人皆可參與”的貝店模式,吸引了成百上千萬人參與進來,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就是靈活就業的典範。今年5月,我趕赴杭州參加了第一屆貝店大會,採訪了一些貝店店主,深刻的感受到了貝店不僅僅幫助到了這些人致富,更為重要的是靈活解決了就業,增強了創業信心。這和國務院在《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提到的“引導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就業創業”意見不謀而合。

第三:反向供應鏈。貝店總經理顧榮在創業黑馬的演講中提到過“反向供應鏈”,他認為社交電商本質是一個供應鏈,供應鏈的核心在於社交。

貝店通過用戶端,通過構建社群,構建由店主和用戶組成的線上線下社群,來滿足用戶端的鏈接。而在另外一端,貝店與供應鏈結合,通過連接整個品牌商品和工廠優選商品,實現把社群和貨品進行鏈接,真正實現在零售電商當中不斷在變化和需要成長的點。

顧榮的論述,正和張良倫在前幾日36kr大會上講的“判斷是不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看它是不是完成了前端的創新和後端的創新,社交電商恰好都完成了這兩端的創新”相互呼應。

同樣,在筆者看來,社交電商帶來的反向供應鏈價值,可以從源頭上倒逼產品和服務體系的優化。從某種程度來說,貝店供應鏈模式也是供給側改革理念的落地案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