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殷商古國皿國:擅長作器皿,出土銅器演繹“骨肉情”

上世紀二十年代湖南桃源縣境內曾出土了一尊晚商風格的青銅酒器,因銘文有“皿天全作父己尊彝(yí)”字樣,故得名“皿天全方罍(léi)”。皿,商代大氏族,天全,應該是器物擁有者之名。“皿天全方罍”被稱為“方罍之王”,是皿族重器,出土時器蓋和器身被迫分離,器蓋滯留國內,器身則去了大洋疲岸,從此開始長達百年的顛沛流離。此後數十年多方奔走洽詢,“皿天全方罍”終於2014年完器合璧。《國家寶藏》第六期介紹該器時演員黃渤、王嘉共同演繹還原了“皿天全方罍”百年回歸合而為一的傳奇經歷。據權威推測,皿氏是商代晚期的一個強族,影響很大,甲骨卜辭中也是有跡可循。從出土的皿氏青銅器風格、造型、規格來看,皿氏家族的器物,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歸屬以及圖騰祟拜,應該是一個頗具規模的獨立國家。

那麽皿國的具體位置在哪?“皿天全方罍”雖然出土湖南,但皿國不可能存在於湖南,“皿天全方罍”的形製、紋飾帶有濃鬱的中原青銅器風格,因此斷定皿國的地望當在中原。研究認為,“皿天全方罍”在湖南出現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皿國南遷或有皿氏貴族攜帶某種使命到南地所致;另一種是皿國被周人所滅,皿國器物被賜於功臣,因功臣被封南地而輾轉帶入。1977年陝西寶雞隴縣天成鎮韋家莊村西周墓出土銅器“皿屖(xī)方座簋(guǐ)”,2003年8月陝西鹹陽市旬邑縣赤道鄉下魏洛村出土了一枚“皿戟”,此兩種器物同樣屬於商代皿氏家族,故認為商代皿國大致位置應該在今陝西隴縣、旬邑縣之間。

“皿”的甲骨文是一個帶耳或無耳的高腳盛器,最初用來作牲殺器皿,即祭祀牲殺時將溫熱鮮紅的體液注入器皿之中,這也是甲骨文“血”字的最初形像。後也作為飲食器具,《說文解字》說:“皿,飯食之器也。”後世凡與飲食相關的廚房器具都帶“皿”,如盒、盆、盤、盞、盂等等。另外,卜辭中的“皿”也寫作“盟”,皿盟,古時音義相通,“明”,即日、月,代表白天與黑夜兩個發光的天體,這裡是指公開、明示的意思。“盟”是一個組織或團隊的精神核心,行為方式是成員將各自的鮮血滴入同一個器皿中,對天盟誓,一起喝下血酒,表示彼此融合,休戚與共。成語“歃血為盟”即由此而來。遠古皿地應該是個擅長製作器皿且注重祭祀的部落。卜辭:“辛醜卜,皿三羊,冊五十五牢。”牢是古代祭祀或宴享時用的牲畜,這條卜辭記錄的就是有關皿地用犧牲祭祀的事。

從皿國器物出土地址來看,商代皿國應遠在商王畿西部,其間有沒有往中原遷徙不得而知,但有殷墟卜辭:“貞:勿令旆(pèi)田於皿?”大意是商王想去皿地田獵,佔問吉不吉利?卜辭:“貞:今春黍(shǔ)於皿,涉於河(缺字)”黍是農作物,可以用來釀酒、做糕點。這則卜辭大意是今年春天將在皿地種植黍子,從以上卜辭來看,當時的皿國應在商王室近郊的黃河邊上。在其它帶有“皿”字的卜辭中多有牛、羊等牲畜,皿地應該是個水草豐滿畜牧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商王常去皿地狩獵也不足為奇。故認為皿國與商王室是臣屬關係,或為商朝成員國。

關於皿國最後結局,應與商末周初社會板蕩不安的局勢有關,皿國或因戰爭南遷,或遭周人驅逐,皿氏族人四散。可能由於後來“皿器”的不斷改進,出現了許多新生器物,更具類型化,而“皿”最終成了盛器的統稱,皿氏族人也跟著移姓易氏,故後世鮮有皿姓。

文/堰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