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骨質增生要不要治?

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少人的關節都長出了「骨刺」,疼起來實在讓人受不了,因此很多人都對它 「恨之入骨」,絞盡腦汁地想要除掉它。

可事實上,骨刺也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壞,反而還有一定的好處。

1

正確認識骨刺

骨刺是關節在維穩

骨刺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骨質增生,它是人體衰老的自然表現。多發生於45歲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

由於年齡的增加,不良的生活姿勢、運動損傷等會使人體關節和脊柱周圍的肌肉、韌帶等組織發生退行性病變,導致關節、脊柱、肌肉的平衡遭到破壞,出現關節、脊柱不穩定。

而此時,人體的關節就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通過長出骨刺來增加骨骼的接觸面積,減少骨骼部門面積上受到的壓力,使脊柱和關節重新達到平衡的狀態,從而更加穩定。

這就好像長在惡劣環境中的樹,與好環境中的樹相比,它們的樹根往往更豐富。

所以說,骨刺也算是個「好東西」。

骨刺也有壞的一面

不過也許有人會說,既然它是個「好東西」,為什麼又會讓人關節疼痛、不堪其擾呢?

其實,在大部分情況下,細小的骨刺並不會引起人體不適,通常只有通過影像學檢查才能發現。

但長出骨刺後,隨著關節使用次數的增加,構成關節的各種組織(如軟骨)出現老化、發炎等反應的概率就會更大。這些變化會導致關節周圍的組織或神經受到刺激或壓迫,從而引起關節腫脹疼痛等一系列反應。這個時候通常屬於骨質增生症,需要治療了。

2

這3種骨質增生症容易高發

人體最常見的骨質增生的部位主要是膝關節、腰椎、頸椎等。這些關節要麼是活動度很大,要麼是負重很多,因此最常發生骨質增生。

膝關節骨質增生症

膝關節骨質增生症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側膝關節疼痛腫脹,起初多在長時間行走、上下樓梯、久站等時候疼痛,關節有彈響、伸屈功能障礙,休息後有所緩解。

隨著病情發展,可能表現為持續性疼痛,氣象寒冷或潮濕時疼痛加重,晨起或久坐起身時膝關節疼痛、麻木、僵硬,稍加活動後有所好轉。

更嚴重的膝關節骨質增生患者,可能出現跛行、膝關節畸形、關節積液、局部明顯腫脹或壓縮等癥狀。

腰椎骨質增生症

腰椎骨質增生症多發生在腰的第三、四、五椎體,常表現為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

如果骨刺壓迫到臨近的神經根,也可表現出相應的癥狀,如壓迫到坐骨神經時,可能引起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腳外側出現劇烈的疼痛癥狀。

頸椎骨質增生症

頸椎骨質增生症發生在頸椎第四、五、六椎體,其表現癥狀可能不在頸椎,而是全身,其中上肢癥狀較為明顯,如:肩關節、手臂、手指肌肉內一條線的脹痛、麻木等。

如果頸椎骨質增生壓迫到血管,會直接影響到血液循環,可能表現為頸背疼痛、上肢無力、上肢發麻、頭暈噁心、視物模糊等;

如果頸椎骨質增生壓迫到脊髓,則可能導致走路不穩、四肢麻木、癱瘓、大小便失禁等癥狀。

【自測是否有頸椎骨質增生】

1.前後左右四個方向轉動頭部,再向左後、右後方向轉動頭部,看是否出現疼痛、頭暈的癥狀;

2.敲打或用牙籤輕刺雙側手掌及手臂的相同位置,看是否出現不同反應(如一側發麻,一側不發麻等);

3.屈肘,另一人向外拉動手臂;或雙手外推,與別人抗衡;或雙手抓住別人的手指,讓別人用力掙脫。對比雙側手臂力量,看是否有一側力量薄弱的表現。

如果以上三個測試結果為「是」, 說明可能患有頸椎骨質增生。

3

骨質增生症應該怎麼治療?

骨質增生既然是關節的自我保護機制,一般是不需要治療的。而我們真正治療的,是由於骨質增生引起的關節疼痛、麻木等癥狀或是壓迫到神經時,降低其危害。

藥物治療

當軟組織急性或慢性損傷後產生非特異性炎症刺激,或軟組織損傷後出現粘連增生肥厚時,局部的血液循環受到影響,就會產生疼痛。

此時可以用非甾體消炎藥、保護關節軟骨葯、活血化瘀葯等進行藥物治療,起到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作用。也可配合中醫的推拿、針灸、貼膏藥等方法進行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種類或功效的膏藥,適用的時期也不相同。如消炎止痛膏藥適用於有紅腫熱痛癥狀的急性炎症期;而紅外熱療類膏藥適用於沒有明顯癥狀的慢性期。如果用反了,不僅難以緩解癥狀,反而還可能促進關節病的進展。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是唯一能夠減少或消除骨刺的方法,不過只有在骨刺壓迫到周圍組織或神經,引起相應癥狀時才需要手術治療。如:

膝關節骨質增生一般只需要保守治療,尤其是膝關節的關節面邊緣及中間增生的骨刺。但如果出現神經疼痛、運動障礙、感覺障礙等情況,就需要手術治療了。

腰椎骨質增生和頸椎骨質增生也是一樣,通常在壓迫神經、引起肢體疼痛麻木等癥狀時,才需要手術減壓。

所以,是否需要手術,需要遵從醫囑,不能盲目地認為長了骨刺就要及時手術。更何況,就算手術「切除」了骨刺,機體也可能為了維穩,繼續生長骨刺。尤其是對於脊椎而言,更要權衡利弊。

當然了,如果醫生建議手術,也要積極配合,以免延誤病情,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4

避免骨質增生症

重在日常預防

五點支撐鍛煉法

躺在床上,用頭部、雙肘、雙足(共五點)支撐身體,使背部、腰部、臀部、雙下肢離開床面,身體呈弓形,反覆鍛煉。

五點支撐能夠鍛煉我們的腰背肌肉,幫助減少骨刺的發生。

適當補鈣

從臨床上來看,80%由於骨質疏鬆導致骨折的病人,都長了骨刺。這是因為骨質疏鬆的人,關節周圍軟骨下部容易出現輕微的微骨折,機體為了修復損傷就會產生骨刺。

所以日常生活中應適當多吃富含鈣質的食物,如牛奶、豆製品、堅果等。也可以在陽光不太強烈的時候曬曬太陽,促進鈣的吸收。如果有必要,應該適當服用鈣片。

避免不良姿勢

站坐要時刻提醒自己抬頭挺胸,避免長時間低頭。枕頭要選擇符合自己生理曲度的,不宜過高,以免頸椎被動處於低頭狀態。一般來說,好的枕頭在平臥壓縮後有一拳高,側臥時有約一側肩寬的高度。

坐在沙發上時,不要「葛優癱」。如果沙發坐面過長、靠背過矮,在坐的時候要注意在腰部、頸部放個靠枕,讓這兩處關節有個支撐。如果沙發很軟,也最好放個坐墊,以保證一定的坐面硬度。

注意關節保暖

關節受涼後,容易出現炎症反應,從而可能破壞關節軟骨,引發骨刺修復關節。所以平時一定要注意關節保暖,不能「要風度不要溫度」,以免讓自己受罪。

此外,控制體重、少穿高跟鞋等也有助於減少關節負重,降低骨質增生症的發病率。

老師微信1808344277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