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900億估值泡沫 虛胖的京東金融

市場日前爆出京東金融即將成功融資的消息。《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披露,目前京東金融計劃融資130億,領投方包括了中金、中糧等超大型LP,額度約佔100億。券商中國還透露,該筆融資計劃於本月底簽署法律檔案,4月完成打款。

以最新融資額推算,京東金融估值將達到1650-1900億元。這是京東金融2017年二季度末正式重組交割獨立運作以來,第一次啟動融資。

不過,所謂估值1900億怎麽來的呢,從券商中國披露的融資材料來看,京東金融采取 PS 法(市銷率估值法)來進行估值的。在2017年並沒有未盈利、自身“造血”現金流為負的情況下,京東金融採用P/S估值法可以最大化自身估值,但是也極具爭議:因為一級市場按這種估值方法顯然存在極大泡沫

缺乏說服力的估值模型

京東金融採用的P/S估值法,即市銷率估值法,京東金融最後估值超過了1900億。但稍微了解財務模型的人都知道,這種估值方法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只看收入來估值,於是導致了一個致命的問題——無法反映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即使成本上升、利潤下降,只要收入不變,估值依然不變。

舉個稍微極端的例子:一家公司一年銷售收入100億,但是成本卻有200億,如果按照所在行業的均值,例如3倍P/S來估,這家公司估值能達到300億的規模。然而實際情況很可能是,這家公司馬上資不抵債就要破產了。

所以說,一般在看公司估值的時候僅僅依靠P/S值是極其粗糙的,更應該看盈利情況來綜合評估公司價值。那麽京東金融的盈利情況到底如何?

根據公開資訊顯示,京東金融從2013年10月開始獨立運營,至今已建立起十大業務板塊——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眾籌、財富管理、支付、保險、證券、農村金融、金融科技等,在公司金融和個人金融進行雙重布局,發展金融科技。

經過漫長的業務發展和幾次融資,京東金融於2017年6月30日,完成重組交割,財務數據不再納入京東集團的合並財務報表,從京東獨立出來。

2018年1月,劉強東通過內部郵件高調宣布了京東金融實現了單季盈利。京東金融也通過媒體釋放出消息表示,說自己的消費金融業務已經實現了2017年整體盈利。但這並不能改變在2013年到2017年漫長的5年時間裡,京東金融是連年虧損的基本事實。有數據顯示,2014-2016年,京東金融分別取得淨利潤-3.24萬元、-143.27萬元和-5.68億元。

再來看京東金融的收入構成。券商中國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年末,京東金融的營業收入為103.3億元,較2016年的44.65億元同比增長131.35%。而其中,消費金融板塊貢獻營收為最大頭,52.8億元的營收佔比51%。剩下依次為支付業務營收16億元,佔比15.49%;供應鏈金融營收15億,佔比14.52%;財富管理12.3億元,佔比11.91%。

可以看到,京東金融主要的利潤來源還是消費金融板塊,也就是非常傳統的利用京東自帶電商場景做消費信貸,但是京東金融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金融科技”的金融業務戰略思路,不斷去“金融化”、強“科技化”。

所以,從其戰略布局來看,京東金融管理層絲毫沒有要將這塊最賺錢的優勢業務繼續做大做強之意,而是更多的提及“無界”、“平台”、“基礎設施”等大而空的概念。在混亂的戰略布局之下,京東金融未來的盈利能力要被打上大大的問號。

另外,京東金融的估值模型參照了騰訊、阿里巴巴、Facebook等大型互聯網公司P/S值,但是僅從用戶數比較,騰訊用戶9.63億,阿里巴巴5.15億活躍用戶,Facebook11億活躍用戶,而公開資訊顯示,截至2017年7月底京東金融累計服務超過1.5億個人用戶和50萬家企業用戶。由此可知,與這些“科技獨角獸“相比,從數據上看存在較大差異,京東金融用它們的P/S值來給自己估值,顯然有失公允。

過去不乏這樣的估值例子。2016年樂視網曾按照騰訊的P/S給自己估值,價值2500億元,彼時的樂視網還是創業板耀眼新星,不過如今已經隕落在債務的泥潭中了。

混亂的戰略布局

除了盈利水準尚未展現出實力,京東金融的戰略布局也讓人眼花繚亂。

成立僅僅4年後,京東金融已建立了十大業務板塊,分別是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眾籌、財富管理、支付、保險、證券、金融科技、農村金融等,涵蓋融資、資產管理、支付、多元化金融和數據運用服務五大主流互聯網金融領域。但在眾多業務中,卻沒有一款明星產品。

京東金融一直強調要做平台,京東在2015年正式提出了“金融科技”的金融業務戰略思路,此後逐漸轉型平台業務。就在日前,京東金融又對旗下的企業級數據服務平台京東稻田進行了一輪重大更新。

但去“金融化”,強“科技化”的京東金融,目前最主要的利潤來源仍然是消費金融業務,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場景之一當然是京東收據,儘管京東金融推出平台業務試水,但就目前來看,京東金融並未從中獲得豐厚收益。金融屬性依然顯露在京東金融的身上。

此外,劉強東和京東金融CEO陳生強的各自表態,時不時前後矛盾,讓人看的雲裡霧裡。

此前,京東金融CEO陳生強曾表示,未來我們不會成為一家金融公司,中國並不缺一家新的金融機構,我們會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技術上面。但根據券商中國報導,京東金融新一輪融資主要用於並購金融牌照、技術研發和市場投入等。

劉強東在2017年集團年會上曾表示,未來京東有計劃進入證券、征信、銀行、保險領域,並通過自主申請或投資入股的形式獲取相應的牌照。不過,在今年1月,劉強東又在達沃斯改口,稱京東金融不會主動謀求金融牌照,沒有謀求自己做銀行、證券、傳統金融那一套東西,但未來如果有需要還是會申請金融牌照,這是為了業務能夠合規開展。

至少目前看來,強調要做平台的京東金融並未放棄金融牌照的卡位戰,對牌照的獲取,依然意味濃濃的金融屬性。

目前,京東金融已經擁有第三方支付、小貸、保理、基金銷售、保險經紀等金融業務的牌照,但與BAT相比,京東金融並無優勢。京東金融依然渴望補齊牌照短板,在京東金融中營收佔比最大的消費金融業務中,已經上線的個人征信業務“小白信用”以及京東保險平台,京東金融目前都還沒有這些業務的相關牌照,獲取更多的金融牌照,才能持續深入金融業務領域,提升利潤水準。

相較於BAT,牌照依然是京東金融的短板,或許,這也是京東金融持續強調其服務平台屬性的原因。申請金融牌照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對於目前才剛剛來時盈利的京東金融而言,要拿到銀行牌照,需要申請主體企業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而消費金融牌照,需要最近2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而京東,剛剛單季度盈利,距離申請消費金融牌照還有近兩年的時間。

近期,京東金融又提出無界金融,但不管戰略布局如何花哨,金融牌照一時無法盡快收入囊中,也意味著京東金融一些業務發展受限。通過平台模式先盈利,橫向拓展成為京東金融的唯一選擇,這樣的模式中,就上線了一些無關金融的項目。

盈利心切與急速擴張都在集體推動這個金融新貴,為撐起這千億估值一路狂奔,甚至可能偏離可既定的發展路線。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