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耶魯博士、京東前高管的無人便利店創業“血淚”複盤

虎嗅華東報導 作者 | 沈家虹

“我的投資人說我格局不夠大,但目前這個階段我還在生死邊緣掙扎,哪還管什麽格局。”說這句話的是一位高起點創業者,翻開他的履歷,光鮮亮麗——

林捷,擁有耶魯大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波士頓谘詢公司(BCG)谘詢高級顧問、京東集團戰略副總裁和京東研究院院長、多點(Dmall)第二任CEO......

2017年8月,林捷和唯品會的聯合創始人韓鑫一起創立了簡24,進軍無人便利店領域,目標是做成中國版的Amazon go,創業不到半年簡24就獲得8000萬融資。

即便有如此高起點、高配置的創始團隊,還有資本加持,但在創業道路上,生死難料。在生存危機面前,情懷、格局都不如一顆活下去的“解藥”。

過去一年,是簡24經歷的創業殘酷階段,即使在零售行業有著豐富的經歷,也不能避免摸爬滾打的掙扎。簡24也從最初的“Amazon go夢”向現實扭頭,朝著一家零售技術服務商轉型。

高起點創業背後的落差

相比於一些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林捷有資歷、有資源、有資金,絕對能讓不少草根創業者羨慕,然而他的創業之路也不平坦。

公司成立兩個月後,簡24就迅速在上海虹橋商圈開出首家100平方米的無人便利店,號稱要做“中國的Amazon go”。那時的林捷曾對億邦動力網表示:“2.0版本的門市今年(2017年)年底就會亮相,已經有多家門市正在籌備當中,到明年上半年,簡24將在上海開出30-50家店。”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2018年1月底,簡24宣布完成星河互聯領投的數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但不久後的5月,《新京報》便爆料星河互聯公司內部已人去樓空,陷入裁員欠薪危機,這使得簡24的資金鏈出現問題。

禍不單行的是,簡24的技術合夥人也帶著一部分員工出走,林捷曾對《零售老闆內參》坦言,技術合夥人的離職給公司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此後簡24開始裁員。

過去兩年,簡24在上海僅僅開了3家無人便利店。如今,這3家店已全部悄無聲息地關門了,簡24還是沒能做成偶像Amazon go想做的事。

“失敗的原因,說白了就是錢不夠,供應鏈也遇到困難,技術還不成熟,當時的準確率只有80%,用戶體驗很差。”林捷面對虎嗅的採訪,不偽裝、不回避,進行了坦誠複盤。

簡24的轉型之路

“簡24的最初定位是一家技術產品公司,自己開店是想驗證技術是否落地,驗證出來再開放技術,但是開店失敗以後,還是決定回到技術。”林捷說。

去年4月,簡24走上了轉型之路,主攻無人小店和智能貨櫃

簡24無人小店佔地十幾平方米,使用“姿態識別+動態商品識別”技術,購物過程包括“刷臉進門—任意選購—刷臉出門”簡單的三個步驟。當然,簡24想做的絕不止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這麽簡單,還想要逐步打造線下零售人工智能數據的服務中心。

“小店裡的智能貨架裝有重力感應器和攝影頭,我們可以據此開發一些有意思的功能,比如查看實時庫存,又比如根據顧客的消費習慣在貨架的螢幕上顯示商品的個性化推薦,這是在以往任何傳統線下場景中都無法做到的。”林捷說。

無人小店採用代理加盟的模式,主要有兩種方案:一是原有店鋪改成無人小店,二是開店中店。

目前無人小店的營業狀況如何?林捷坦言不太理想,一家無人小店的平均單日營業額為200元左右,毛利率40%,一個月有2400元左右的毛利,一年也只有3萬元左右的毛利,而一家店的成本就達到十幾萬元。當然,這也跟選址有很大關係。“不過今年拿到的無人小店的合約遠超去年,三個月已經簽了6家。”

簡24的智能貨櫃採用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和複合傳感器等技術,已經迭代到第二代,據林捷透露,簡24的智能貨櫃在室內常規環境下可以達到98%~99%的準確率。貨櫃主要採用與第三方運營商合作的方式,目前在市場上已有50台左右,預計今年上半年布局500-1000台。

智能貨櫃的客戶有兩類:一類是傳統的自動販賣機的運營商,在當地有供應鏈或點位資源,將自動販賣機替換成智能貨櫃後,不僅成本更低,還可以收集用戶的數據;另一類是線下門市,比如便利店可以利用智能貨櫃打造“24小時營業”的品牌形象,吉野家這類餐廳引入智能貨櫃後可以把會員權益從線上延伸到線下。

簡24智能貨櫃的客戶都是區域性的運營商,在當地擁有人力資源,不需要重新招人從事補貨等工作,有助於實現邊際效用最大化。“我們會告訴供應商,如果你們手邊既沒有供應鏈,也沒有點位優勢,那還是不要做了,這不適合創業小白。”

一個運營商在當地需要運營多少智能貨櫃才能產生規模效應?林捷的答案是20個左右。智能貨櫃主要放置在機關、院校、醫院、社區、工廠、食堂等室內場景。“點位好的地方一天的營業額有七八百,點位不好的話一天二三十的也有。”一個智能貨櫃平均單日營業額80元,毛利率40%,一天30多元的毛利基本上可以攤掉人工補貨、電費、租金等成本。

“2019年將會是零售領域智能貨櫃的元年。”林捷大膽預測。還記得2017年下半年,無人貨架作為搶佔辦公室消費場景的項目成為新的風口,引得創業者和巨頭們爭相湧入。據統計,僅2017下半年該領域的融資就接近35億元。然而好景不長,貨損率高、運營成本高、SKU有限等問題相繼浮現,無人貨架市場迅速退燒,許多項目撤櫃停運。

在一片哀鴻聲中,猩便利、便利蜂、每日優鮮等無人貨架企業轉戰智能貨櫃,深蘭科技、碼隆科技等科技公司也紛紛入局智能零售領域,賽道裡諸位選手的實力不可小覷,簡24的轉型之路上對手林立。

技術應用無邊界

從“無人零售”這個概念誕生的那一天起,唱衰聲便不絕於耳,但林捷從頭至尾都看好這一領域。

“首先,無人零售可以解決即時消費的需求,有很大的市場。其次,做無人零售需要時間和耐心,不要指望一個月就布置十萬個點位,但可以花三年時間來完成。最後,做無人零售最關鍵的是技術,掌握了消費者的數據,上可以把握供應鏈,下可以觸達用戶,這種商業模式是可以跑起來的。我預計未來的五到十年,大部分的零售公司都會是科技公司。

從自營無人便利店,到轉型成為零售場景技術服務商,打法又有不同。除了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外,簡24還面臨著市場接受度不高、客戶購買意願不強烈等難題。

去年簡24在吉野家布置了智能貨櫃,但有一家的銷售量卻出乎意料地低。“後來我們通過遠程監控一看,原來店員根本沒往櫃子裡補貨,反而把這櫃子當成放員工便當的地方了。”林捷感慨地說,“因為這跟門市人員的切身利益不相關,所以他們也沒什麽熱情來運營這個櫃子。”

要扮演好技術服務商的角色,必須要培養“共享”的理念。“和別人合作,商業模式要跑通,他也有錢賺,才會去做這個事情,否則生意是不可持續的。”林捷說。

山不轉水轉,智能貨櫃只能用於零售場景嗎?簡24有一次參展時發生的一件事讓林捷轉變了思路。當時有一家工廠找到林捷,想把簡24的智能貨櫃改造成工具箱,便於員工領取螺絲、手套等耗材。

“我一聽覺得有道理啊!誰說一定只能做零售的買賣?工廠的買賣也行啊,社區的便民服務比如共享藥箱這種也行啊,這些都是我們的技術可以支撐的場景。”

只要掌握了核心技術,就不用擔心產品應用有邊界。這是林捷悟出的道理。曾經,簡24的定位是一家無人零售的技術公司;而現在,已變成一家AI技術賦能解決方案公司。雖然以無人零售為切入點,但更關注技術產品本身的拓展性。

目前簡24共有50多位員工,近70%是技術研發人員,團隊規模並不大。公司的官網上,一直掛著招聘工程師的信息。

林捷現在的擔憂,是簡24把這個模式跑通以後,其他巨頭又會跟風入局,掠奪市場,特別是補貼搶市場。他的焦慮不是毫無道理,“大魚吃小魚”是無法避免的商業生態走勢,“燒錢換市場”的做法在商業中屢見不鮮:瑞幸與連咖啡、滴滴與快滴、ofo與摩拜……惡性競爭到頭來是對整個產業進行了打擊。

簡24能走多遠,看的不僅是技術,還有資金、運營能力、銷售水準等的全面比拚。

林捷的辦公室設在虹橋機場附近,採訪的過程中,飛機一架接著一架起飛,正好被陽光投影在他身後高樓的外牆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