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該腫瘤約佔顱內腫瘤的1%,你知道嗎?

一位近50歲的女性患者,因為出現了頭暈,並且雙眼看東西有缺損來醫院就診,做了頭部磁共振檢查,發現顱內巨大腫瘤。

左枕葉巨大腫瘤

顱內腫塊:腫塊周圍見腦脊液間隙,左側枕葉明顯受壓-枕葉視皮層受累,腫塊與白質間可見灰質移位,靜脈竇受壓-MRV示上、下矢狀竇及直竇未顯示,並見迂曲血管團腫塊窄基底腦膜相連。

形態及信號特點:等T1等12信號,內部信號不均勻,有囊變T2WI可見多發血管流空影,增強明顯強化。

病理結果:(左枕葉腫瘤)血管周細胞瘤,腫瘤內見灶性壞死核分裂像約3個/10HIPF,腫瘤細胞中等密度和中度異型性,並見出血,符合WHOIII級。

什麼是顱內血管外皮細胞瘤?

血管外皮瘤 Hemangiopericytoma,HPC)即血管周細胞瘤,發病率低,可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多見於皮膚、四肢及腹膜後,顱內HPC,約佔顱內腫瘤的19%。

HPC起源於毛細血管 Ziminermang細胞,為緊貼毛細血管網狀纖維排列的梭形細胞,即變異的平滑肌細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侵襲性強、複發率高,易轉移。

發生該腫瘤都會有哪些表現

1、臨床表現:顱內的HPC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與累及部位相關,較常見的臨床癥狀為頭痛、頭暈

HPC可發生任何年齡,好發年齡為40-50歲,男性發病率稍高於女性。本病具有侵襲性強、複發率高,易轉移的特點,屬於惡性腫瘤,病程短。

由於HPC具有頸內及頸外動脈雙重供血,術中出血劇烈,不易實現腫瘤全切。

2、影像學表現-CT:

由於顱內HPC與腦膜關係密切,其好發部位與腦膜瘤相似,多發生於顱底、矢狀竇或大腦鐮旁、小腦幕等硬腦膜或靜脈竇附近,少見的部位如鞍旁、腦室等。

CT示高或密度腫塊,伴有明顯強化,通常為均勻強化鄰近顱骨改變表現為溶骨性骨質破壞,易跨過天幕或大腦鐮生長。

(上圖病例:左部 HPC WHO級,瘤內出血,瘤周少許水腫顱骨破壞)

3、影像學表現-MRI:

多為單發,分葉狀,跨葉生長(腫瘤細胞增生活躍,向各個方向生長速度不同)。

邊界清楚,多與鄰近硬腦膜窄基底相連,硬膜尾征(硬腦膜反應音厚)少見,表明腫瘤生長過快,對腦膜刺激未達到「硬膜尾征」顯現程度。

T1呈等或稍低信號,T2信號多混雜,佔位效應明顯,但瘤周水腫多較輕,囊變、出血多見,無鈣化。瘤內及瘤周可見流空血管影,富血供,實性部分明顯強化。

4、該腫瘤預後如何:

顱內HPC預後不良,術後複發和轉移多見,常發生於術後5年內,以局部複發為主,轉移可發生於顱內及椎管內,中樞外轉移主要發生於骨、肺和肝等部位。

術後複發病例:於術後6年,腫瘤複發及肝轉移

顱內該腫瘤鑒別診斷

1、腦膜瘤:


起源於蛛網膜顆粒細胞,好發於矢狀竇旁、大腦鐮、大腦凸面等中老年女性多見。

典型的腦膜瘤多為類圓形,邊緣光整,分葉少見,瘤內較均勻,鈣化常見;腫瘤多寬基底與硬腦膜相連,硬膜尾征常見。鄰近顱骨的改變以增生、硬化或吸收為主,侵蝕性的骨質破壞少見。

2、高級別膠質瘤

高級別膠質瘤:腦內腫瘤,形態多不規則形,花環狀強化,強化不均勻,瘤周水腫較明顯,靠近淺表可侵犯腦膜及顱骨。


男,25歲,左側額葉瀰漫性星形膠質瘤伴壞死和鈣化,WHOⅢ級

參考文獻

Mama N, Ben Abdallah A. Hasni I. et al. MR imaging of intracra年l hemangiopericytomas. J Neuroradiol, 2014, 41(5): 296-306

Towner JE.Johnson M D. Li Y M. Intraventricular hemangiopericytoma: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World Neurosurgery, 2016:S1878875016001443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