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蹭官方、發廣告、索隱私:“高仿APP”為何能上架?

▲資料圖 圖/新京報網

4000元就可以製作出一款以假亂真的“12306”,運作10萬元可以將山寨APP上架主流應用商店;有的假冒APP名稱、圖標與正版APP相同,在用戶點擊提額短信、誘導下載鏈接後騙取“工本費”“保證金”等,有的雖與正版相似,通過發送廣告、收集用戶隱私方式賺廣告費及用戶數據,有的還含有“套娃”式APP廣告;中招者包括12306、平安普惠、中郵錢包等……

據新京報報導,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APP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的必用品,但記者近期調查發現,APP也可能成為坑害消費者的“陷阱”。部分假冒APP與山寨APP,通過各種手段騙取錢財,其背後高仿APP的製作已經形成了一條隱秘的產業鏈。

不管是查公積金,還是網購車票,我們的衣食住行幾乎都得用到各類APP。不過隨著APP功能越來越多,陷阱也在不斷增加。像高仿APP問題,就讓用戶李逵李鬼難分,一不小心就容易掉進黑產從業者精心設計的騙局。之前就有媒體報導,不少用戶在網上處理交通罰單時,被假冒的APP給騙了。

據報導,高仿APP的產業鏈已相當成熟,不僅製作維護費用極低,還可以打通各個審核關卡,在應用商店上線。當然,由於《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中關於應用程序的開發,有知識產權層面的明確禁止性規定,所以那些無法過審上線的APP,就轉入地下,通過各種垃圾短信推送下載鏈接,以此來繞開監管。

開發和運營高仿APP,危害遠遠不僅是商譽侵權,騙取用戶保險費、手續費等,而且已經直接涉嫌詐騙。即便是那些只是推送廣告的仿冒APP,要麽是電信詐騙的重要引流端口,要麽也是非法網貸平台的導流工具。除此之外,它們通常還涉及竊取用戶隱私的問題。

由於高仿APP的開發者和運營者,都是躲在網絡後面進行幕後運作,加上受害者又分散在各個地方,存在屬地管理的難題。由此導致風險和收益形成反差,高仿APP層出不窮,連交通違章、12306等平台,都有李鬼以假亂真,收割用戶。

針對這種局面,除了加強行業協同治理和宣傳教育,提高打擊力度外,顯然還得從源頭著手治理。如報導就提到,一些金融類的高仿APP在篩選用戶時,往往是通過大數據公司購買到有借款記錄的人群,然後再通過短信的方式推送帶有誘導性的下載鏈接。詐騙能如此精準,用戶數據被出賣是關鍵環節。那麽該追問的是,這些借款記錄信息是如何洩露被賣的?

另外,一些正規的應用商店,雖然會將那些明顯是仿冒的APP拒之門外,但依然有不少“山寨貨”能夠光明正大上架。而且一旦過審上架,高仿APP對用戶的誤導性會強很多。這也說明,應用商店平台的審核,不能只是看名稱、內容是否存在違規,對名稱、圖標是否模仿侵權,同樣得有嚴格的查驗機制。

從企業的角度看,高仿APP攀附自己的品牌,利用的正是用戶對正版品牌的信任。高仿APP產業鏈的盛行,會直接損害其商譽。鑒於此,企業方面也應該有相關的風控機制,對市面上那些以假亂真的李鬼進行篩選排查,投訴舉報,減少信息不對稱,壓縮其生存空間。

不管怎麽說,高仿APP的製作和開發,作為一個已經相當成熟的產業鏈,對它的打擊和治理,需要涉及的監管部門和行業、平台方,從各個角度協同發力,聯合社會各方資源,形成成熟的反詐騙協作機制,讓李鬼無處遁形。

□熊志(媒體人)

編輯 胡博陽 校對 郭利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