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孩子思維的五大常見弱點,讓BBC用一部神劇解決了

網上的噴子咱們都領教過了,噴子怎麽定義呢?我Bing定義就是:

隻使用“感情腦”,不使用“邏輯腦”的靈長類生物,爽就讚,不爽就懟

但比他們更危險的是一些偽噴子:道理一套一套的,措辭也特學術,怎不小心還他們是對的呢。

比方說:

有篇文章我講的是“媽媽產後復出”的困難,全文是從企業的角度分析為什麽企業不願意要“復出媽媽”,結果有個評論就說“一個女博士自己能這麽赤裸裸的搞性別歧視”。

這種人,明顯是“實事”和“觀點”不分。我文章是“闡述實事”(不一定真是實事,但起碼是我認為的“實事”),因為只有定義了本質問題才能找到解決辦法,完全不代表“我bing讚成職場性別歧視”(觀點)。

還有個例子:

在《娘炮危機》,我為了證明“鹿晗是我國審美主流”,我使用了他轟轟烈烈的微博點讚截圖作為佐證。

然後就有個評論說:

呵呵,不要用微博點讚數說話好嗎,陳道明沒幾個點讚數,你就能說他非主流?國民基礎懂不懂#有邏輯思維是個好東西#

這個評論有個嚴重的邏輯問題

1)我全文並沒有說“陳道明(為代表的微博點讚少的)是非主流”啊!

2)即使“陳道明是主流”成立,那從“微博點讚少的陳道明是主流”又是怎樣推導出“微博熱度高的鹿晗不是主流呢”?

這種就是表面有道理,其實邏輯不成立

我們看出,很多人是用動物式的“直覺”(感情喜好)來分析問題的。現代社會紛繁複雜千絲萬縷,直覺根本不真正分析出本質問題,更別說找到解決方法了。

這是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國教育體系,從來不教“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而批判性思維的根基:邏輯學,咱更是沒聽過(電腦狗除外)。於是,人們常常依靠最原始的習慣來思考,謬誤無處不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邏輯列為7門基礎學科中的第二門,僅次於數學,《大英百科全書》把它列為五門基礎學科之一,足見其重要性。

在BBC的一部獻給娃子(小學+)的紀錄片——《邏輯的樂趣》(The Joy of Logic)中,深入淺出、幽默十足地介紹了邏輯學的重要概念,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及價值。

娃邏輯好用啥用?容易抓住本質,分析嚴密,直達重點。

人類思維能力中最重要的幾個,都屬於邏輯犯的範疇。

曲少雲在《如何開發孩子數學潛力》中說過:邏輯思維是智力活動的高級形式,任何學習的終極目標其實都是提高“邏輯思維”。

娃掌握了邏輯思維,學習任何東西都會無往而不利。 美國國家天才兒童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官網上,有關“天才孩子”的特徵描述,“邏輯思維能力”的權重是最高的

在我國,因為體制教育不教的緣故,大眾的邏輯能力偏落後。學者宋懷常指出了“中國人思維的五大邏輯缺陷”,提到一些人們常見的邏輯缺陷:

1、概念模糊

概念(Concept)是思維的基本部門,而中國人對概念的定義一向是模糊的。

當人們討論某個問題時,首先要明確概念。如果對於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壓根沒法好好說話了。

比方說,開篇我Bing先定義了什麽是噴子:喜歡不經大腦罵人的是噴子

百度百科定義是:指愛好胡亂指責他人而不通情達理的人。

這個定義就更精準了:

愛好:二字,代表不是一次兩次噴人,而是習慣性

胡亂:代表不經大腦分析,純屬感性行為

指責:噴,是他們的核心行為。

不通情達理:不考慮一些情有可原、人之常情的因素

有了這個定義就好判斷誰是噴子了。我bing也不時在文章裡懟人,但因為不滿足“愛好,胡亂,不通情達理”三個條件,所以不是噴子。

運用在育兒領域,我們要早早就在和娃的對話中,強調“定義概念”的重要性。比方說這樣:

2、不懂集合概念

人的集體觀念比較強時,就會產生這樣一個現象:批評個人就等於批評集體;批判集體就等於批評集體裡的每一個人

這就是 “集合概念” 謬誤。實際上,說某個群體具有一個特點(比例比其他群體要高)的時候,不代表這個群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具有這個特點

比如,我們說猶太人會賺錢,這裡的“猶太人”是集合概念,但不代表每個猶太人都善於做生意。窮猶太人多著呢。

只是因為我們經常發現——咦這個金融大鱷是猶太人,咦那個金融大鱷是猶太人,猶太人一定很牛逼。看到一個窮猶太人,就會覺得:咦這怎麽可能,一定是個假猶太人?(窮猶太人:同胞們我拖後腿了)

亞洲人都是學霸也是同理,學渣其實滿地都是。

鬧這個謬誤的人,“概率”。“統計學”肯定學得不怎麽好。

3、類比推理,生拉硬扯

比方說,我們有很多流傳久遠的成語、諺語都是用類比的方式。如“無風不起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等等。

當女孩被性侵,孩子被校園暴凌,總有人說:人家怎麽別的人不挑就挑你?肯定是因為你騷;為什麽別的人不欺負就欺負你?肯定你有問題。

這些都是基於“無風不起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的弱智推理。

因為這些說法不是公式,它們本來就很有毛病!

無風也會起浪,潮汐,海底地震引起的不算浪?蒼蠅也會叮無縫的蛋,只要給蛋抹點屎就行了。。

一些人喜歡生拉硬扯亂類比,是這些人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不善於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進行論證,不用類比,他們便不知道如何去說明一個道理。

4、非黑即白

這種思維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反的兩面或兩端,忽視了其他方面或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間情況,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間情況也往往是最普遍的。

二元思維是一種常見的,也是一種很簡單的思維。

就像電視機,一開始資訊處理能力不夠的時代,就只有黑白電視。

人也同理,腦容量不夠,處理不了太多資訊,就會非黑即白,小孩就會這樣,大人還這樣,那就。。。

5、錯誤推理

我們在與人的討論中有時會發現這種現象:你說的話明明不是這個意思,但某人卻認為你就是這個意思,然後他根據這個錯誤的理解進行批駁

前面“女博士赤裸裸搞性別歧視”也屬於這個類別。

社會學大咖李銀河經常談同性戀問題,不少人攻擊。有個人這樣攻擊說:

“我是個醫學院的教授,我認為,同性戀不宜提倡。”

分析:李銀河從來沒有說過要提倡同性戀,只是呼籲公眾正視,而不要裝作看不見而已。

這位“教授”的邏輯是:李銀河你替同性戀說話,你就是提倡同性戀。“教授”他反駁的不是李銀河的觀點,而是“教授”身份來證明自己正確。這不是亂放炮嘛!另外,李銀河也是教授,而且比你有名,按照這個邏輯。。。孩砸,你已經輸了。

邏輯是什麽?BBC 的紀錄片《邏輯的樂趣》(The Joy of Logic)用生活中的例子,把邏輯的概念帶到了我們的面前。這部紀錄片沒有blablabla講道理,而是講了一個故事……

三個邏輯學家走進一個酒館,侍者問:

第一個邏輯學家一臉懵,咕噥到:“我不知道。”

第二個邏輯學家也說:“我不知道。”

第三個邏輯學家卻笑著回答:“我們三個人都要喝啤酒。”

為什麽第三個人會做出這樣的回答?

侍者是問 “你們仨都需要啤酒嗎(Would all three of you like a beer)?”,關鍵詞在於all three(三個人都)

若是第一個和第二個人不想喝酒,輪到他的時候,只需要說 “我不想喝酒” 就可以了。然而,前兩個人都沒有給出否定性的回答,隻回答了“我不知道(I don't know)”。

這就意味著前面兩個人都想喝啤酒,但不知道另外兩個是不是。於是,作為嚴禁的邏輯學家,他們只能說 “我不知道” 。

而這個回答有兩層意思:

1、輪到我了,我想喝,所以我不能說 “我不想喝”;

2、我不知道後面的人是不是想喝,所以我不能說“是”;

輪到第三個人的時候,他明白了前面兩人的意思,他也正好想要喝,所以他回答“是”。

就這樣,紀錄片告訴給了我們邏輯的概念——

邏輯不是知識,邏輯不生產知識,它所做的事提供我們一套嚴謹的規則,用來組織和運用知識

紀錄片將深奧的概念融進了生動的故事中,這樣的講解易於娃子理解,也能夠讓娃迅速破冰,喜歡上這門新的知識。

這個紀錄片雖然是給娃子看的,但其對邏輯學的討論並沒有浮於表面。

相反,它對這門學科的討論十分深入:三段論(Syllogism)、布爾運算(Boolean operation)、悖論(Antinomy)、不確定性(Uncertainty)、不完全性(Incompleteness)……這些重要的邏輯概念,在短短的紀錄片中都得到了很清楚好動的講解。

為了講解現代電腦科學的核心概念“布爾運算”,主持人Dave Cliff 教授讓孩子們集體“變成一台電腦”:

並完成了 3 + 2 的運算:

全片對邏輯學中知識點的講解是由一個個遊戲構成的,爸媽們可以在觀看過程中把這些遊戲的玩法記錄下來,在親子遊戲中對娃進行邏輯學啟蒙,有愛又溫馨。

此外,全片沿著歷史的脈絡,對邏輯學發展進行了梳理。

從亞裡士多德到《愛麗絲漫遊仙境》的作者查爾斯 · 道奇森(Charles Dodgson);

再到現代電腦的理論先驅,《邏輯的數學分析》的作者喬治 · 布爾(George Boole);

從德國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

和英國哲學家伯特蘭 · 羅素(Bertrand Russell)

再到電腦之父阿蘭 · 圖靈(Alan Turing);

全片關於邏輯學發展史的論述,系統、簡明又不失趣味。

比方說,在講到三段論時,有這樣一個例子:

沒見過有人這麽自誇的。

這就是著名的亞裡士多德“三段論”啦,由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構成邏輯的三要素。它是“知道自己終有一死”的蘇格拉底發出了幽默的哀歎。

人終有一死(大前提);

蘇格拉底是一個人(小前提);

蘇格拉底終有一死(結論)。

紀錄片最後部分大量展示“邏輯”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與應用。這部分對小娃可能有點深,不過,即使孩子看不懂,也可以感受到“邏輯”給我們未來生活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性。

比如,電腦語言裡都會用到邏輯運算(布爾運算buoolean),就有三個充滿了邏輯韻味的算子:and、or、not。

布爾運算帶來了電腦的核心:二進製。今天我們的電腦內部都是在用布爾邏輯運算。

為了讓孩子們更容易理解電腦裡布爾運算的過程,教授讓他們扮演成比特資訊玩一個模擬遊戲,這看起來非常有意思。

看玩這部紀錄片,你也可以和娃一起試試裡面的邏輯遊戲,加深孩子對邏輯的理。

以後你看網上新聞下面的評論部分,當你看到一些有邏輯問題的評論時,可以拿來和娃討論這些評論的謬誤在哪裡。早早練就娃的最強大腦,即使以後不去收稅,也不會給人收稅!

邏輯不僅影響著科學領域的發展,也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從選擇哪條最快的回家路線金融市場交易,從回答人為什麽活著的古老哲學到未來的人工智能,邏輯無處不在。

對娃來說,邏輯不僅是數學、電腦等學科不可或缺的基礎技能,也是他融入世界、認知世界的重要工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