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包貝爾實名申請領養女孩,她的遭遇引無數網友牽掛

近日,一則8歲女童被全家虐打的影片在網上廣為傳播,引起眾怒。影片中的小女孩被母親扇耳光、扯頭髮、朝地上摔,被父親拿掃帚打,連弟弟都可以打她頭推搡她,而她只能默默承受,不哭不鬧不躲不閃。

播放GIF

播放GIF

播放GIF

播放GIF

從影片日期來看,這樣的家暴早已不是一兩次了。事件曝光後,警方迅速介入調查,女童被帶去體檢,幸運的是沒有發現明顯傷痕,目前也已重新返校正常上學。虐童父母已被刑拘,至於孩子未來的撫養權問題,目前還不得而知。

想當初,父親還曾怒斥過譴責者:「關你屁事,我打的是我女兒。」這倒與那個弒母男孩的想法不謀而合,畢竟在他看來,他殺的也不是別人,只是他的生母而已。

當家暴對家長來說正當合理甚至成為家庭主旋律時,我們實難相信他們會迅速轉換觀念,還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

網友們也很擔心孩子的未來,如果小女孩再次回到她的親生父母那裡會怎樣呢?演員包貝爾甚至提出了領養孩子的打算。

但我們也知道,孩子有很大概率會回到她的親人身邊,即使她的爸媽不再施暴,過去遭受過的痛苦真能從她內心殆盡嗎?

遭遇過童年暴力的人會怎樣成長?

播放GIF

影片中的小女孩最讓人心痛的地方就是她的反應,在被母親一邊揍一邊推倒在地後,她默默站起來重新整理好自己的頭髮,神情淡漠。

她不可能反抗,畢竟雙方力量懸殊,也許她曾反抗過,但得到了更重的打擊和折磨。更糟糕的是,大部分孩子在挨打時都會出現的大哭大鬧她都沒有,這種行為和情緒上的雙重壓抑令人震驚,然而這種壓抑遲早會潰堤,變成痛苦的洪流滲透進她的生活和她最親近的人。

施暴者和受虐者的身份轉換

播放GIF

當一個人不得不承受暴力且無法反抗時,他只好通過忽略自我感受來減少痛苦,冷漠成為了受虐者的自我保護武器,但也能成為傷害他人的匕首。因為他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受了那麼傷害都自己扛下來了,而你受點小委屈就要大叫,憑什麼!

很多受虐者沒有因為過去經歷變得更富同情,反而對別人的脆弱感到厭煩,甚至還會用暴力行為來平衡自己的內心。好比小龍女吳卓林和她母親的關係,吳綺莉自己小時候就經常被單親媽媽謾罵詆毀,甚至說出「你連做雞都沒人要」這種極端的話,成年後她又以同樣刻薄嚴酷的方式對待吳卓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女兒的關係都將至冰點。

這就是家庭暴力的遺傳,受虐者和施暴者的身份轉換。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前文影片中母親的鄰居透露,孩子媽也會被丈夫毆打,她自己就具有受虐者和施暴者的雙重身份,這一身份是否會在某天「傳承」給她的孩子們,就不得而知了。

需知愛只能從愛中學到,寬容、同情這些品質也同樣如此。

難以建立親密關係

有一天,所有遭受過欺凌暴力的孩子都會長大,他像普通人一樣工作生活,沒人覺得他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但他總是很難跟別人建立親密信任的關係。即使有過,也會因為無法遏製的情緒問題不得不中斷關係。

小涼是我大學時的朋友,個性活潑開朗,談過好多段曇花一現的戀情。某次酒後夜談,她跟我吐露心聲。原來,她的每一段戀愛都經歷過她主動出擊——在一起——她很快厭倦並分手的過程。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只要一在一起我就覺得噁心 。對方的魅力瞬間就沒有了。」

我問她是從哪一刻起讓她對伴侶產生了厭倦心,她給我舉了很多小事,比如看到某個男朋友吃完飯後滿臉油光的樣子,某個男朋友跟她講了一個女生的壞話,或是看到某個男友在老闆面前趨炎附勢的嘴臉。

播放GIF

聽她說完,我發現她並不是很了解她的伴侶,也不懂得建立和維繫親密關係,只是在一味追逐別人的愛,一旦得到後她的熱情就會漸漸退散,伴侶的真實面貌開始浮現。此時留給她的只剩失落和乏味。

我不禁對她原生家庭的親密關係有些好奇:「你跟你家裡人在一起時會做什麼事呢?」

她頭一扭,表情忽然就變了,用壓抑著激動的聲音告訴我,她的父母根本不在乎她,從小到大只要求她成績好,如果成績不好就會打她罵她。她恨母親,小時候她一個問題連問3遍都會被打,說著說著她哽咽了。

我大致明白了原因,因為童年親情的缺失,令小涼非常渴望從別人那裡獲得愛與認同, 但她從小就沒學會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長大後就更難學會了。就像很多遭受過家庭暴力的孩子一樣,他們看起來普普通通,但只有他們自己或關係最近的人才知道,他們並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更不知道如何愛自己、愛別人。

暴力帶來的精神深淵

4年前,19歲的女孩蘇楠(化名)被父親送進了精神科,她已經有一年多不願洗澡了,蓬頭垢面,也不願出門,每天就躺著玩手機或是發獃,有時還會砸東西。經過診斷,蘇楠患有精神分裂症,病因與她暴力的父母有關。

「我從小到大最深刻的記憶就是挨打!」

經過漫長的溝通,醫生才得知,蘇楠小時候經常被爸爸打,連打翻碗筷都會被他用皮帶狠抽一頓,家暴的噩夢一直持續到她19歲。母親看在眼裡卻只能保持沉默,如果她出手阻攔只會令暴力更新。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蘇楠終於在高二那年崩潰了,她棄學在家,閉門不出。雖然女兒的心理問題已經非常明顯了,但父親擔心被鄰居笑話所以遲遲不肯送醫。哪怕在診斷結果出來後,他仍舊難以理解:「我打她是為她好!

總有部分家長,一心相信自己的暴行全是為了孩子好,哪怕把孩子逼到精神分裂,他們也能想到辦法自圓其說。

不過精神分裂只是童年時長期遭受家暴可能導致的影響之一而已,有些孩子可能會陷入強迫症或抑鬱症,有些可能出現自虐的表現。

根據英國犯罪心理學專家Elizabeth Yardley的多年研究,很多殺人狂都有過非常不幸的童年,當然這種情況屬於極端案例,更常見的情況是,遭受過長期家暴的孩子會持續很多年沉浸在痛苦中,嘗試很多辦法都難以擺脫過去的影響。

所有的童年暴力都是成長中中下的種子,可惜我們收穫到的只是傷痕和噩夢。

尼采說過:小心你的童年,人生只不過是重複。如果不想孩子長大後繼續重複悲劇的童年,就不要再對年幼的他們施以暴力了。如果看到身邊有孩子陷入暴力環境中,也不要吝嗇自己的善意和勇氣,至少可以告訴那些可以提供幫助和強製乾預的組織和人。

作為成年人,我們同樣知道童年從來沒有離開過,有些人自怨自艾,覺得爸媽害了自己一生,不願從童年的傷痛中走出,有些人覺得心理醫生在誇大其詞,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找這麼多借口。其實兩方都有失偏頗,過去如影隨形,我們只有先正視自己的傷口,才能努力改變治癒自己。

願2019年沒有孩子再遭受暴力,也願所有遭受過暴力的成年人能釋懷傷痛,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