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說臨隸書《西狹頌》

原先並不知道隸書裡有這麽多的什麽“頌”,接觸了之後,知道了有著名的《石門頌》,順便也就知道了還有其他的頌,比如《西狹頌》。

寫《西狹頌》是在寫了《曹全碑》風格的《千字文》之後,那時候有點迷茫。原因有三,一是幾個比較有名的隸書碑帖都寫過了一遍,對隸書的新鮮感漸失。

二是寫了點行書,但其實對行書還是迷茫,還是無從下手,對行書還是缺少那種把一個帖盯死寫到底的勁。

三是寫完了一遍現代人集字而成的《曹全碑》風格的《千字文》文後,發現對隸書的熟識感漸失,原先寫過的隸書竟然漸漸陌生。

想了想,還是繼續再寫點隸書,再加深點印象,練熟點手感,但,不再寫些亂七八糟的集字的東西了,那玩意兒感覺有點誤人。

於是,翻了翻APP,挑了《西狹頌》來寫。

《西狹頌》,全稱叫《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也稱為《李翕頌》《黃龍碑》,位於甘肅省成縣天井山魚竅峽,東漢建寧四年(171年)六月,由仇靖撰刻並書丹的摩崖石刻。字體粗獷雄強,字跡簡潔古質,結構美觀,刀法有力。

《西狹頌》與陝西省漢中市的《石門頌》、略陽縣的《郙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是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至今一字不損。它帶有較濃的篆書意味,有人說它“結體在篆、隸之間”。但是它用筆本身的撇、點、捺和橫畫蠶頭燕尾等特色,仍然是隸書筆法。它結字高古,莊嚴雄偉,用筆樸厚,方圓兼備,筆力遒勁。

寫得磕磕碰碰,可能心裡還是有著一些不專心,有應付的心態,以至於寫了五百餘字時仍感毫無頭緒,剩下的十餘字,乾脆舍了去,不再寫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